分享

京剧与交响乐能否相得益彰

 cxag 2016-10-05

京剧艺术,人文荟萃

曲是曲也,曲尽人情,俞曲愈妙。
戏其戏乎,戏推物理,越戏越真。




    舞台上,一个是中国京剧大师梅葆玖,一个是美籍交响乐指挥家胡咏言;一边是身着京剧服饰的角儿,一边是穿西装的演奏家;一会儿传来韵味十足的京腔,一会儿又是沁人心脾的管弦乐……

    4月13日,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的“2011年全国大学生交响乐推广音乐季(U-MUSIC)”吸引着广大观众和中外媒体的目光。面对京剧传承的尴尬和交响乐普及的艰难,梅葆玖和胡咏言用“抱团取暖”的方式,把这两个被认为不搭界的文化类型进行“嫁接”推广,究竟是相得益彰还是异想天开?

    “土洋结合”

    旨在普及古典音乐的本年度音乐季由中央音乐学院乐队学院(EOS乐团)担纲主演, 将持续至今年底,共推出“京剧交响”“歌剧京剧”“摇滚交响”等不同混搭主题和风格的10场音乐会。其中,“京剧交响”成为一大亮点。著名作曲家杨乃林创作交响京剧作品,京剧大师梅葆玖、孟广禄、胡文阁、杨赤等分别献上《霸王别姬》、《梅兰芳》等京剧交响作品。

    翻开4月13日“京剧交响”专场节目单,世界首演、梅葆玖参演的京剧交响乐《贵妃醉酒》映入眼帘,来自西方的小提琴、大提琴、长号和老祖宗留下的京胡、二胡、月琴携起手,制造着前所未有的音质。

    不少观众被“雷”倒了。观众王女士认为,交响乐音质干净、纯粹,而京剧多用抹音、滑音等民乐技巧,两种乐质交融简直不伦不类。

    也有观众认为,京剧的文场略显单调,在喧嚷、恢弘气氛时来段交响,在悲凉、细腻感情间穿插弦乐,效果不错。

    面对观众的品评,梅葆玖坦言,交响乐和京剧表面上水火不容,实则并不矛盾。“我从小就很喜欢交响乐。那时父亲从国外经常带给我不少古典音乐唱片,我特意学习国外歌唱家的发音、气息

等练声方法,对京剧表演大有裨益。”

    胡咏言教授则把交响乐和京剧比作“亲哥俩”:京剧的全盛时期(18世纪末乾隆时期)恰恰是莫扎特和古典音乐的鼎盛时期;京剧当时在皇宫或大户人家演出,而古典音乐也叫“宫廷音乐”;现如今,它们都遭遇着受众群减少、普及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希望借二者的“土洋结合”达到推广普及的作用。

    破与不破

    “无论是京剧还是交响乐,虽都有几百年历史,但不能因所谓的程式化而一成不变。”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钢认为,要向外国人推广京剧艺术,最好用西方人易于接受的形式,京剧交响乐就是最好的“融合剂”。

    “京剧交响不是简单地用交响乐伴奏京剧,而是让管弦乐器和京剧乐器在演奏中各扬所长,力求水乳交融。”胡咏言说,由于京剧与交响乐的音质属性不同,因此对“京剧交响”必须坚持“破与不破”的原则。

    “比如,在京剧调式的改编方面需要搭配得体。”胡咏言举例说,京剧《霸王别姬》选段,在虞姬演唱“西皮二六·劝君王饮酒听虞歌”前加入大段雄浑激昂的交响乐及美声唱法伴唱的“力拔山兮气盖世”,观众反响很好。

    除调式改编外,表演形式也须革新。梅葆玖举例说,《贵妃醉酒》中,宫女不再是简单的陪衬,而是伴着杨贵妃提炉掌扇、翩翩起舞,一起塑造三千佳丽的整体形象,以增加戏剧效果。

    京剧名家孙萍认为,在“京剧交响”中,扮相、唱腔、唱词、京剧乐器的主导地位、“唱念做打”及“手眼身法步”等不能变,变的是交响配乐、和声伴唱甚至运用造雪机、干冰机等舞美设施,从艺术手段丰富剧情和人物形象。

    叶小钢指出,当前,京剧与交响乐的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有些京剧交响作品结构松散、配器不着边际,结果成了‘魔鬼与嫦娥共舞、领带和礼帽齐飞’。所以必须在调式衔接、乐器搭配、节奏掌控等方面下大工夫才行。”

    戒绝炒作

    也有不少观众对当前火爆的“京剧交响”“摇滚交响”等新音乐形式提出质疑,认为这是打着“文化交融”的幌子进行商业炒作。

    对此,梅葆玖认为,“创作方式保守”“部分作品陈旧肤浅”“从业人员数量和质量下降”等是京剧和当代交响乐面临的共同问题,而把二者“嫁接”所产生的独特效果会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两种艺术门类。

    胡咏言说,交响乐“跨界”,不是要把它的一只脚跨到音乐圈外,而是要让圈外人跨到行内来,让观众知道古典音乐和京剧都并非高不可攀。“如果抱着‘炒作’的心态进行‘土洋嫁接’,‘京剧交响’非但不会成功,反而变成四不像的‘怪胎’,两大艺术精髓必将遭到伤害。也许你会获得一时轰动,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