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湖帆夫妇都是铲屎官?——梅景书屋里的猫事|《海派绘画大系》二览

 自华居 2016-10-06

在民国时期的上海画坛,吴湖帆、潘静淑夫妇有“爱猫癖”,尤其是潘氏从小爱猫,堪称是典型的“猫奴”。梅景书屋中曾养有金银眼小猫二只,白狮猫一只等名种猫。其中白狮猫时常闯祸,有一次竟到对门的冯超然家咬死一鸟,潘静淑还为此赔了冯家佣人四角大洋。白狮猫曾一次产下五只小猫,潘唯恐母猫乳少不够猫崽吃,就用小橡皮管一一注射牛奶喂它们。猫是人类豢养的宠物中最具灵性的动物,它在与主人的长期生活过程中,会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感。白狮猫在潘静淑生前时常陪她睡觉,在潘病逝后,此猫跳上吴湖帆独睡的床上,还嗅吴的面颊,但嗅而转身即走,在地板上徘徊似乎在寻找什么。此卧室原是潘静淑独用,而白狮猫不知原主人已经不在了。吴湖帆说:“夫人之爱猫入骨,自小即如此,其性喜也。”在潘静淑逝世百日时,吴湖帆特地在她的卧室里拍照纪念,墙上悬挂潘的遗像,吴坐遗像之下,身上蜷伏一猫。
潘静淑、吴湖帆像
潘静淑《荔枝小鸟图》  刊于《海派绘画大系》
吴、潘除了养猫、爱猫外,两人而且还收藏有古今画猫作品二十余件,其中有传为后梁人李霭之,元人杜本,明人周之冕、孙克弘,清人恽寿平、潘恭寿、童钰、沈铨、改琦,近人任预、徐悲鸿、汪亚尘等。其中恽寿平《秋花猫蝶图》轴,曾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吴湖帆书画鉴藏展”中展出过。是吴湖帆当年以三百二十大洋从孙伯渊手中购得,此价不便宜,而且真伪存疑。
恽寿平《秋花猫蝶图》 吴湖帆旧藏
据吴湖帆《丑簃日记》中记载,潘静淑喜欢画猫,吴湖帆并为之补笔蝴蝶、花草等。因为古人认为:凡在“金危危日”(即癸酉日)画猫,或悬挂猫画,有避火、生财、镇鼠等祓除不祥诸事之效,故吴、潘二人非常相信此说,并对涉及猫题材的器物与画作等,均爱屋及乌,视为祥瑞。后来顾抱真也延续了潘静淑爱猫养猫的习好,在1955年顾氏四十岁生日时,梅景书屋十八位弟子为贺寿而合作的《金石同寿图》中,沈思明还特地画了一只蜷伏在石上的白狮子猫。在历经劫难之后,吴湖帆、潘静淑夫妇有关猫的画作、藏画及器物等今已极少见到了。  
吴湖帆、潘静淑《白兔寿菊图》  刊于《海派绘画大系》
西泠印社2015年秋拍“历代名砚专场”中,有一方周鍊霞旧藏“有猫”砚,引起众人的关注和好奇。砚石为旧坑紫端,带红木砚盒盖和底盒。砚盖上刻“有猫。螺川诗屋藏砚”,下刻朱文印“周鍊霞”。砚底刻铭曰:“面如虎,眼如珠。池有水,乐有鱼。鍊霞铭,湖帆书。螺川诗屋。”此铭中“湖帆书”三字被磨去,但仍然依稀可以辨读。砚石呈椭圆形,随形雕琢一倦卧金眼小猫,砚池琢为猫身,砚池鱼脑火捺上巧琢两条小鱼,猫耳左侧边有天青色石眼。端砚中有所谓“眼在池上为高,眼池下者为底,眼底不及高”之说。此猫形砚随形构思,设计奇巧,琢艺圆润,实为文房案头之清玩雅物。估价五万至八万元,经过多轮竞拍,最终以含佣金41.4万元落槌。
周鍊霞作画
周鍊霞旧藏“有猫”砚   2015年西泠印社秋拍
从砚盖和砚底的铭文看,此“有猫”砚似为周鍊霞旧藏自用砚,而请吴湖帆书写砚铭,再请人镌刻。其实未必。笔者认为:应该是吴湖帆将这方自藏砚赠送给周鍊霞的。虽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但可以推测:此“有猫”砚,极可能是梅景书屋旧藏之物。那吴湖帆是何时将此方珍爱之砚赠送给周鍊霞的?在此不妨再推测一下:极可能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中期。此是周鍊霞在生活上最困难的时期,丈夫徐晚蘋在抗战结束后不久被派往台湾接收邮政部门,后出任台北市邮政局局长。1949年以后,周鍊霞断绝了经济来源,又无法卖画为业,拖家带口,生活已陷入困境。现有诸多证据显示,此时吴湖帆给予了她经济上的资助和精神上的“抚慰”。比如两人合作画《荷花鸳鸯图》以取笔润;另外吴湖帆还赠送给周鍊霞一些古代画作让她变卖,以救燃眉之急。其中著名的有今藏南京博物院的宋人《桃花鸳鸯图》轴。“有猫”砚应该也是如此情况。吴湖帆此类“雪中送炭”之举,大约到1960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周鍊霞被聘为画院画师且有了固定收入而暂告停止。                    
吴湖帆、周鍊霞《荷花鸳鸯图》 
陈巨来在《记螺川事》一文中讲叙书画收藏家魏廷荣在1964年曾告诉他的一件事:“‘螺川以明人唐伯虎、沈石田、文徵明、仇十洲四手卷拟以巨价售于上博,上累累者均梅景书屋藏印也,明明白白湖帆赠于之物,但无一真者,被退回了。’余询何以知之。魏云:‘本人为上博评议委员之一。故亲见之。’余以询之稚柳,稚柳云:‘全是扬州伪作,湖帆不料她会卖出也。’”(见陈氏《安持人物琐忆》)但吴湖帆旧藏唐、沈、文、仇四画合卷今藏上博,亦见“吴湖帆书画鉴藏展”。吾生也晚,故对陈氏之说的真实性无从置喙,但或许可从中了解当年吴湖帆资助周鍊霞,确有其事。         
《明四家集锦图卷》  吴湖帆旧藏
观赏螺川诗屋“有猫”砚,在试图钩稽往事时,不禁遐想:当年周鍊霞在那万马齐喑的年代里,她在将砚铭中的“湖帆书”三字磨泐时,当时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笔者不禁想起了近代诗人陈蜕《秋帘》一诗:“晚凉日日上钩时,纨扇生纱见过伊。消得几天风共雨,更休隐约著相思。”今俱往矣,名士佳人,一抔黄土。后人思睹,默然无语。
南宋佚名《樱桃黄鹂图》 吴湖帆旧藏
吴湖帆、顾抱真、周錬霞观款
吴湖帆旧藏《梅花喜神谱》册末周鍊霞画梅
1980年8月,劫后余生的周鍊霞携幼子徐昱中,赴美国洛杉矶与分别三十多年的徐晚蘋团聚。没有喜泣,也无怨啼,相视对眸之际,岁月和苦难从他们斑白的两鬓间无情穿过,他们只想安享和珍惜此生中最后的美好时光。虽然已是美人迟暮,且客居他乡,但周鍊霞与陈小翠、李秋君、庞左玉等闺蜜相比,真的算是此生圆满,已无他求。人能活得长寿才是“硬道理”和最大的功德,其他的一切都是枉然。周鍊霞是一个经过了江湖历练、见过世面,并且内心强大的女性。否则的话,她活不过那场人间劫难。
周錬霞像
周錬霞《吹箫引凤图》 刊于《海派绘画大系》
2000年4月13日午间,95岁的周鍊霞在洛杉矶家中的沙发上无疾而终。同年10月10日,她的子女遵照父母生前的遗愿,将她和徐晚蘋的骨灰归葬于上海嘉定区长安墓园,落叶归根。在整整二十年后,周鍊霞终于又回到了既让她享受到无上荣耀,又让她饱受屈辱的这座城市。白云苍狗,松柏无言。

周錬霞《选种》 刊于《海派绘画大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