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这10大名言你都理解错了!

 昵称33529516 2016-10-06

打从汉代董仲舒开始,论语就是读书人的必修课;而宋代宰相赵普,更是号称半部论语足以治天下;论语中的诸多词句还流传到了民间,成为了成语或者俚语。但是,孔子尊为万世师表,他的话却一次次被误读,尤其是我们现代人,读书不求甚解,偏偏还爱断章取义,比如接下来讲得这十句孔子名言,恐怕你常常挂在嘴边,但你理解正确的可能连一句都没有。


 

被误读的第一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读完这整句话,你才猛然醒悟,孔子并非歧视女性,也绝不是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要正确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而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阴险小人。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并不是我们理解的花钱养活。


 所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正确的解释是: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因为百姓如同女性,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孔子主要针对从政者说这话,总结成现代政治观点,就是要预防民粹主义。


被误读的第二句:以德报怨。



这句话出自出自 《论语·宪问》,现在已经成为成语了,大家以为这是孔子提倡的道德标准,不知“以德抱怨”在论语里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这种愚蠢做法的。《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您觉得我棒不棒?”孔子回答他:“你以德报怨,那拿什么报德?别人对你好,你应该对别人好;但如果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不卑不亢,该咋办咋办。”得,这一翻译,基本等同于我们常用的一句“以德报怨”的反义词“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被误读的第三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出自《论语·秦伯》,好多人理解为“老百姓是拿来使唤的,不能让他们掌握文化知识”,都说这是孔子教统治者玩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只知服从,庸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但问题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其实这都是因为当年文字记录在竹简上,又没有标点符号产生的误会。这个断句断得不好,意思往往大相径庭,原文读法应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

 

被误读的第四句:父母在,不远游。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现在还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其实这种做恰恰是孔子都反对的。读书一定得读到原文,这断章取义实在是太可怕了,整句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孔子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游必有方”,重点是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应该外出奋斗。北漂的同学们,孔子他只能帮你们到这里了。

 

被误读的第五句:愚不可及。




 这句出自《论语·公冶长》,已经成了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我们拿来形容一个人的愚蠢到了极点。但孔子当年的“愚不可及”却并非是这个意思。照例,我们来读原句,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是孔老夫子在称赞一个曾经当了两朝卫国宰相的宁武子,他说:“宁武子这个人,在统治者治理有方的时候就展示自己的才华,做一名智者;在世道浑浊的时候就装傻,做一个愚者。做智者是简单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高明的装傻,却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


天啊,孔子这“愚不可及也”明明是用来夸人的,结果被我们搞成了脏话,下次再有人骂你愚不可及,你赶紧笑着给普及下这个故事。

 

被误读的第六句:老而不死,是为贼。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很多不孝子女把这个当做不赡养老人的借口。也有人用这种话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诈的老人。那么,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呢?原文是“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前面三个时成为“贼”的并列条件,大意是说:“年幼时不孝顺、不友爱,承认后又没有什么值得谈论的成就,年老了还继续混日子,这样的人就是祸害。”所以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显然是强调前两句,年幼要孝顺,成年要努力,至于第三句,则更像现在网友们的流行语: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孔子请你牢记:百善孝为先

 

被误读的第七句:“言必信,行必果”。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多数人把这当做诚信的标杆,认为这六个字是成功者的品质,但其实孔子说这话,绝对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大家一定要读到这句话的下半句:“硁kēng硁然小人哉”。整句连起来的意思是,说出的话就要当真,做的任何事都追求结果,这是一根筋犯轴的平庸老百姓的想法。


孔子的学弟孟子,对这有更直接的解释,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做大事的人,讲究不了那么多,关键是目的要合乎道义。

 

被误读的第八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也已经成为生活中常用的成语了。一般人都将文中的“立”字理解为成家立业,大多人理解就是三十岁了,要稳定下来,成家立业了。那些被父母不断拿这句成语逼婚的同学们,集中注意力,现在要跟你说说真相是什么。


“立”这个字在《论语》里往往是和“礼”一块用的。孔子说过:“立于礼。”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由此可见,孔子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他三十岁时基本懂得礼,言行得体。所以立的不是事业、不是家庭,而是个人的独立人格。孔子都是三十岁才完成学习,奠定三观,所以按他这观点,三十岁前结婚完全是对社会不负责任,谁再敢用这句话逼婚,你都可以无情地噎回去了。

 

被误读的第九句:学而优则仕。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中国父母爱说这句:“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考上公务员!”这种理解都是不对的。好多句是读不到下半句,理解不了一丝,而这句往往是大家忘了上半句,此句原话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行政工作做好了,可以从中学习以取得进步;而学习学好了,那些方法和道理一样可以应用到行政工作中去。所以这句话讲的是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却被人简单粗暴地理解为用文凭去做权利的垫脚石,真是对孔子的误解,对知识的侮辱。

 

被误读的第十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最后这句比较轻松,出自《论语·雍也》,出门旅游,好多人会用到这句,以此或标榜自己是聪明人或者好心人;其实孔子这句没有那么多心眼,难得的是一句闲话,仁者智者他并没有分家,他想说的是君子应该寄情于山水之间,相忘于江湖之上,请大家再去马尔代夫的时候不要站在海边说那样的傻话了:“大海啊,全是水,我啊,聪明赛过鬼” 


这十句话,你究竟理解对了几句呢?





99元

怎样购得至少4本

价值120元以上的珍选书品?



看鉴货栈惊喜推出

「看书包」

给你的书目全是秘密

收到时才知晓



看鉴专家团队

精心甄选文史读物

给你一份充满未知的惊喜!




看官买家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