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的诗意栖居

 平面居士 2016-10-06

储北平

 

苏轼是大才子,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皆一流,还是美食家、鉴赏家,其才气横溢,恐无人企及。但苏轼一生命运多舛,一贬再贬,辗转迁徙潦倒时竟无米下锅,而每到一地都与百姓融为一体,始终保持乐观练达的姿态,把苦日子过甜,诗意栖居,这怕更无人能比。

人活得自在应是幸福要义,有人曾用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来诠释人类生活的本质。这个说法极富哲理,诗意是栖居的情状,人若没有诗意,也就没了乐趣,何谈幸福。近千年前的苏轼,是个追求诗意生活的人,别人诗意不诗意,他无法控制;大地诗意不诗意,他亦无能为力,但他却觅到了自己的诗意。

名气太大,仕途不通

苏轼生于四川眉山,祖上五代俱不当官,因“蜀人不好出仕”。弱冠之年,与弟苏辙赴京赶考,他一考就是状元,主考官欧阳修因疑为门生曾巩所作,改为第二名,殿试又为第一。文章好,朝野公认,但名气太大,仕途反而不通达。先是母亲去世,丁忧三年;后任凤翔签判,太守要砥砺他,故意掣肘。不久,爱妻病逝,父亲苏洵又去世,伤心事多。重回政坛,正逢王安石变法,下面执行颇有偏差,苏轼便提不同意见,令“拗相公”大为恼火,想把他赶走。

苏轼离京去杭州任通判,后来又当了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把几个地方治理得很出色。可朝中小人,炮制了“乌台诗案”,欲置他于死地。幸亏王安石关键时说了句:“安有盛世杀才乎?”才得出狱,贬任黄州团练副使。

王安石下台后,朝野都以为苏东坡要重新出山当宰相,况且当时主政的司马光对他也十分器重。可他秉性耿直,偏反对司马光政策太守旧。而后来任相的章惇则十分妒忌东坡,怕他回京后成为宰相的竞争者。于是连下三道谪令,先贬黄州,再贬惠州,惠州是瘴毒滋生之地,其爱妾便死于此。章惇还暗中派一与苏家有世仇的人去广州做官,欲“借刀杀人”,后被东坡人品感化了。三贬儋州(海南),此地荒凉,官舍是几间破屋,东坡却与黎族人为友,在贫贱中依旧过得开心。新皇即位,章惇失势,东坡奉诏回京,百姓喜极而泣。途中遇章惇之子章援,捎来父亲长信,请苏轼返京后放他一码。苏轼复信,释怀安慰,并附治瘴毒药方,以备章惇之用。

在大起大落的悲欢里,在昂扬奋进、元气淋漓的人生底蕴下,将文字之美和人格魅力,转化为相通相融的诗意境界。苏轼,一个早已远逝却又无比鲜亮的名字,千百年来在人们心中堆积了多少难以言喻的情感!

天柱分桃,欲得终老

苏轼出生于山中,一生爱山,徜徉于山水之间,而对天柱山情有独钟。在被贬黄州(黄冈)时,曾多次来此,对舒州形胜掌故了如指掌。在《苏轼文集》里收录了短文《记李公择天柱山分桃》:“李公择与客游天柱寺还,过司命祠下,道旁见一桃烂熟可爱,当往来之冲,而不为人之所得,疑具为真灵之瑞,分食之则不足,众以与公择,公择不可。时苏、徐二客皆有老母七十余,公择使二客分之,归,遗其母,人人满意过于食桃。此事不可不识也。”事虽小,却在苏轼心中兴起了诗意涟漪。

往后岁月,东坡不仅眷恋天柱山秀丽风光,更想念舒州风土人情。在40岁时他遇见一位天柱山隐士,两人饮酒畅叙三日,想到颠沛流离年方四十却华发苍苍,东坡意欲归隐天柱山,领略另一种人生况味。“年来四十发苍苍,始欲求方救憔悴。他年若访潜山居,慎勿逃人改名字。”他这样道。在惠州时,他在书信中说:“倘得生还,平生爱舒州风土,欲卜居为终老之计。”后来在忆起天柱山时,他写道:“青山只在古城隅,万里归来卜筑居……待我丹成驭风去,借君琼佩与霞裾。”巧的是,东坡一生的倒数第二个官职竟是“舒州团练副使”,可惜行至半路,又改任永州,第二年便辞世,舒州卜居梦终究难圆。

上陪玉皇,下陪乞儿

苏轼是一个智者,更是一个仁者,他说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妹妹曾笑他脸长:“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林语堂评价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鲁迅说:无论生活对你怎样,你都要微笑着面对生活。这一点,苏轼在910年前就做到了。苏轼的生活规则:“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又说:“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轼一生都在追求着生命的“安”与“和”,体验着一种超越生活本身的诗意栖居。一生坎坷,享年66岁,在当时已是高寿了,他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