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末品书 “手机后”是什么?—Next系列读后断想

 mysues 2016-10-06


        编者按



                                    

                            (一)

  上周,友人推荐了一张长长的书单,其中就有中信于今年年初出的一本《现实挖掘》。网上一搜,其实这是中信所推出的工业4.0Next系列—《现实挖掘》、《物联网》、《机器智能》中的一本。找齐了,skimming式地过了一遍。对于这里非学术类的图书,个人的阅读体会是,无需爬罗剔抉、精雕细刻,领略其宏观要旨足矣。

  

    差不多自2013年始,从美国《连线》(Wired)等前卫媒体走出来作者群的译著,在中国财经、产经图书市场甚为火爆、稳居图书畅销榜单。其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凯文凯利(K K)的《失控》、《技术元素》、《科技是什么》等图书的出版与发行了,伴随着全社会“互联网 ”浪潮,这类题材的图书,成为各大出版社关注的重点,凯文凯利本人,也在国内各大主题论坛、培训讲坛上赚得盆满钵盈。

    

   

  《 现实挖掘》的作者内森·伊格尔与凯特·格林、《物联网》作者约翰·E·凯利与史蒂夫·哈姆、《机器智能》的作者塞缪尔·格林加德,从他们的背景来看,绝大多数与《连线》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称之为”连线系“倒是颇为恰当的。这一作者群的特点是,眼光极其独到、思想极为敏锐、叙事方式呈跳跃与发散式,所持观点不一定经过严密的论证或考证,也无关什么学术逻辑,但结论往往极具前瞻性与应用价值。

      这三本书,给中国读者描述了什么样图景?又呈现了哪些观点?


    ——从底层的数据采集与挖掘开始,从背景、意义与案例剖析三方面对数据挖掘理念与运用的进行了描述性介绍与总结,描述范围涵盖从个体到国家五个层面;

   ——物联网始于智能手机与计算机,但物物相联的范围几乎覆盖所有行业、领域,交通物流、智能家居、传媒跨界、工业检测、环境保护、个人健康、公共安全......,可以认为,物联网及其衍生的产品是继通信网之后的另一个巨大的市场;

  ——计算机是什么?它已被视为认知系统的复合型机器!而原先的那些数据处理能力已经退化为“标配'了!又复合、整合了什么了?通过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各类智能化终端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知性元素复合、整合进来,未来是什么?人与机器如何融合?尽可能发挥你的奇思妙想去想象吧!

  坦率地讲,可能因之前关乎上述主题的碎片化信息、文献已经接触过一些,实物也看过不少,这个next系列图书所呈现的内容与观点并无特别新颖之处。但将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三大技术结合在一起以系列图书形式推出,让读者从体系上、整体上去领略、感受新技术、新特征、新趋势,这种图书选题策划倒是独具匠心的。

  

                         (二)

    2004年秋天,我曾去郑州的《销售与市场》杂志社调研,与他们的一位负责人交流。谈及“营销的目的是什么?”话题时,我亮出的观点是“营销的最终目的、终极价值就是通过不断创新去满足人性的需要”。对方深为认同,并称当时红遍中国的品牌策划大师也持类似观点。无独有偶,最近华为的任正非先生在回顾几十年创业经历时,也道出了“产品就是满足人性需要”的感言。英雄不敢攀比,所见略同倒是真的。

    在凯文凯利的《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凯文凯利认为,技术本身具有人性......,大概是这个意思,具体怎么表述的,忘了。人、物二者合一,是因为人的本质需求使得科技变得更加满足人性,从这点来看,科技将愈来愈人性化。但“人性需求”是“因”,科技的“人性化是”果“,所谓”科技本身具有人性“只是表象,本质还是人的需求、人性的需求使然。凯文凯利将科技与人性对立起来,我认为是错误的。

  

   从满足人的、人性的需求来看,并聚焦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知性元素的技术化呈现与传递,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这三大技术及其结合能提供什么?具体到当下人手一部的手持智能终端——手机,从内容、形式到功能,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甚至颠覆?

                  

    将人类的”五感“—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知性元素纳入到上图中的感觉—场景—载体三维空间,任意地排列组合,大胆想象一下,将可能研发出多少产品?带了多大的市场空间?给未来的工作与生活,带了多大的变化?


                        (三)

   海德格尔的'诗意般地栖居在祖国的大地上“理念曾在国内流行一时,梭罗的《瓦尔登湖》一书的流行,更是将上述理念以田园牧歌式的方式进行落地并诠释。情怀无罪、理想无错,关键是,如果将那些理想、情怀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对立起来,那就是大错特错了。一边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与快乐,一边高喊返璞归真,数落科技发明之罪恶,这难道不迂腐得可笑吗?



  对科技、资本及商业的态度,是抗拒?还是与适应?科技发明、商业化、资本不是洪水猛兽,创新的科技发明、优秀的商业模式是社会进步、事业永续经营的前提,理想、情怀是需要的,但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支撑、良好的市场回报,任何情怀与理想都是走不下去的。



    在《赛博空间的奥德赛》一书中,作者提出了 ”智能人“的概念,认为在熙熙攘攘极速发展的交通业、经济、社会和个人的生活的激励下,后现代人类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构成了其身份与社会角色的多元性,而且,他扮演的角色还在不断地增加着。个人身份不再被视为一种事实,而是一项从未完成的任务。后现代社会更像一个汇聚了各种生活方式的超级市场,在里面,每一个人都有望在逛商店的过程中找到一种认同。



  当下及未来的每一位”智能人“,在遵循智能伦理及其社会规则的前提下,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在多元化社会中凝聚起共同的价值观,这大概是后工业社会的未来图景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