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座用楹联建造的精神家园——兼论楹联文化的精神力

 江山携手 2016-10-06


一座用楹联建造的精神家园——兼论楹联文化的精神力
文振西


(一)

2005年11月至翌年元月,中楹会刊《对联》连续3期报道了闻喜县诗联学会的经验,前面“卷首语”用五个字点明了闻喜经验的实质:精神的力量。

其实,不只是闻喜,全国几乎所有的楹联组织都不是靠金钱,而主要是靠精神的力量创建和壮大起来的。同样,绝大多数参与和沉浸其中的楹联人都是靠精神的力量支撑着,在不断地追求、生产和享受着楹联文化的精神力。

我在读高中时就喜欢楹联。从那时起,我家的春联每年都是自编自写,凡50年未曾间断。我家三代人的婚礼,因独具一格的婚联不胫而走,在社会上佳为美谈。退休后,我同几位喜欢诗联的朋友相约,成立了闻喜诗联学会,饶有兴致地在这块园地里耕耘着。看来,楹联的精神力是会伴我一生的。

在闻喜,同楹联厮守相伴的,不仅是我,还有500余名会员和1万多名上对课的学生。10年多来,大家不仅创作了3万多副(首)书之于报刊的诗联作品,而且收获了一种可感而不可计的无形珍宝——精神。87岁的张深厚老人在老眼昏花、生命濒危之际,于炎夏酷暑追着阳光为学会赶写《诗词联声律入门》,自费印了200册,主动登门给骨干会员讲解。他动情地写道:“七十已过晚年临,我把黄昏当早晨。整片红心交给党,勤学苦写为人民。”85岁的韩俊秀老人,一生经历了幼年丧父、老年丧妻、晚年丧子三大不幸,但他一直挺立在对诗联文化的痴爱中。14岁辍学拾柴,他用木炭在石灰墙上写道:“一年一年又一年,校门难进;一担一担又一担,重任在肩。”60岁退休,他欣然写道:“闲来田间树为友,暇时案头联作伴。陶令觅处我不慕,世上何处不桃园。”病魔缠身,他慨然写道:“誓与病磨苦相争,入春残躯又回生。不信八十为大限,心中未了联墨情。”年届八旬,痛失爱子,他陷入两天两夜不食不眠的痛苦。我赠他一联:“万般悲苦扔天外;千副佳联问世来。”他斩断悲伤,在儿子灵前挥泪书联:“死去的已经死去,一去百去,哭也没用;活着的还要活着,千着万着,从头再来。”他将自己倾一生心力写下的百首诗、千副联整理出版了两本书,在临终前两个小时,仍用口述手指的办法,向身边联友交代联事,并记下了他为伟人毛泽东撰写的最后一副绝笔联:“善遣大泽换沧海;敢教东土换新天。”中楹会孟繁锦会长在六代会上称赞他“把楹联事业当成生命的崇高精神”,是中国楹联界“牢记使命的崇高典范”。东镇分会会长赵景福骑上车子逐村发展会员,垫上钱开展活动,用送一幅中堂、一份贺礼、一本诗联集的真诚把百名会员凝聚在诗联文化的氛围里。即使老伴卧病在床,他也不愿耽误每月一次的“对联赶集”。他的精神令周围的人感动得落泪。董雨原,身患胃窦癌16年,不仅牵头成立了南原诗联分会,而且为本村500余户人家写联1000余副,至今仍带着沉疴之躯,生活在写诗撰联的悦愉里。他说:“要不是给乡亲们编对联,我恐怕早走了。”孙树德,尽管年逾八旬,右腿残疾,仍身上装着会员证,心里装着“看人好,夸人好,对人更好;知我行,愿我行,信我准行”的对联,走进30多个机关、单位,为100多名、200多件好人好事撰写藏头诗、嵌名联,然后制成版面,义务展出。如今老伴去世了,经济上又蒙受了一笔意外的损失,他依然享受着用诗联感激社会、赞美他人的乐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苦思冥想地为医生、护士写嵌名联,完全忘却了浑身浮肿的痛苦。他说:“老伴不在了,对联就是我的伴。”张天顺,面对单位破产、工资微薄的困境,以“缺啥也不能缺精神”的意志和信念,完成了中国美术界独特的百幅“成语字组画”的创造。王万锁,一个年逾花甲、胃切了三分之二的农民,以对诗联文化的痴恋,成了全县、乃至全省闻名的“李有才”、“快板王”。他信奉 “快乐常由辛苦得,便宜每从吃亏来”的徽商联,接任了信用社代办员的角色,融资100余万元,月酬1000余元。他发自内心地赞颂道:“田间劳作想诗联,四肢劳累心里甜;晚上睡觉想诗联,妙词佳句拥心田;存款取款想诗联,只为助人不为钱;躺在病床想诗联,主宰生命不是天;年逾古稀不知老,白发红心似少年;口口声声说诗联,半是痴情半是憨;诗联功德说不尽,鞠躬作揖谢诗联。”张振江,因为给儿子看冷库,神经紊乱、经常失眠,加入诗联学会后,居然由于专注于思考诗联的“平仄、对仗”,成了《中国楹联报》两次颁奖的优秀读者和撰稿人。半身瘫痪的李玉温坐着轮椅参加活动。他慨然写道:“夕阳不逊中天日,花甲犹吟少年诗。愿做老牛勤耕耘,老树也要发新枝。”刘古庄诗联小组组长刘启敏用“左臂撑起西斜日,右手挥笔写诗联”的诗句,形象地抒发了全村40多名农民会员钟情诗联、不愿年老的壮志豪情。农民刘光远在一天的田间劳作之余,把脚伸进洗脚盆里,仰望着天空中的白云明月,大脑在构思着一副公园的风景联,享受着“蹈海”、“荡舟”、“嬉云”、“摇月”的乐趣。东方新闻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全娃,在全县上百家造纸厂被“环保风暴”击跨的背景下,不仅以过人的胆识,站在生态文明的前沿,创建了一座公园式的造纸企业,而且在风景如画的“东方绿岛”上,耸起了15座粽釉贴面、琉璃飞檐的诗联壁,将他用心血浇灌出来的59副诗联镶嵌在上面。其中有一首《咏青松》:“昂首傲空,傍枝横行;饮雪吐绿,独染寒冬。”他写的是青松,咏的是胸藏绿海、气薄云天的心志。所以他既是企业界的胜者,更是诗联文化的痴者、精神世界的强者。拿我来讲,正是由于对诗联文化的挚爱,令我总是沉浸在“心游书海香无岸;情润笔端字有声”的境界里,享受着“日出拥霞舞,夜来枕月眠;目亲三万字,心亮一重天”的书中日月……总之,在诗联学会这个大家庭里,大家相互切磋磨砺,探珠寻宝觅快乐,养成一种看社会、看他人乐看主流、看光明面的思维习惯,发现、耕耘、培植了一片心灵的乐土。这里有羡慕,没有嫉妒;有鼓励,没有歧视;有宽容,没有计较。经过10余年的陶冶和锤炼,聚集了一批身融社会、梦萦时代、顺时而动、与时俱进的人;一批面对病老困厄,大气磅礴、壮心不已的人;一批好诗如命、爱联如痴,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人;一批乐交诗朋联友,心胸宽阔,精神富有的人。县委书记裴良杰号召“全县人民学习诗联学会一班人敢于争先、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县委宣传部长称赞学会“耕耘的是心田,鼓舞的是士气,振奋的是精神,凝聚的是人心”。一位政协主席赞扬学会为万众一县建强县造势,赛过“百门大炮”,“千把号”。会员门用诗联美化生活,化妆生命,深情地用各种比喻来形容学会,称其为温暖的家庭、慈爱的母亲、育才的学校、精品的摇篮,展露才华的舞台、享受快乐的精神家园


(二)

要问小小楹联何以会有如此之大的精神力?细究起来,首先是由它的特性决定的。

一曰时代性。人说“盛世兴联”。当今中国物质生活大为丰富,精神贫困的问题日渐突显。人们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对于精神领域的享受,既多了需求,又有了条件。特别是对于突然从繁忙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干部、老教师和散布在城乡各个角落、家境比较宽裕的文化人,更是耐不住闲暇无事的煎熬。而楹联文化正好满足这种愿望,使大家在一个共同的艺术追求中,享受精神的慰藉,体味精神的力量。正如新建起一座精美的住宅,总想挂一幅高雅的字画;亦如《对联》杂志在推介闻喜经验的文章中说的那样:“在前路茫茫,心灵空虚的精神暗夜,突然看到一盏温馨明亮的灯,一个笑语喧哗的家,谁能不去呢?”这便是楹联文化精神力得以发挥的时代因素。

二曰文学性。楹联属于诗歌体系,是诗中诗,,是文字最少,语言最凝炼、对称美最明显、覆盖面最广、实用性最强、单个文字内涵最丰富、适于雅洁共赏、深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是集语言、书法、制印、雕刻于一体的一种艺术品,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文学价值。它的特点是简洁、高雅、优美,足以体现一个人,一个家庭或一个单位、一个景点的主旨和品位。它不仅可以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更可贵的是在精神上、心灵上、情感上给人以恒久的启迪和鼓舞。正如毛泽东同志说过的:“旧诗词要发展,要改革。这种东西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

三曰实用性。一年一度的春节要贴春联。人一生必须经历的生日、结婚、寿诞、离世、乔迁需要贺联、挽联,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需要馈赠联。一项工程的开工、竣工或一个企业、学校、单位的庆典需要主题联。一座新房、一座城市、一个万人瞩目的景点需要标志联。一个思接千载、心雄万丈的文人需要自勉联。一副简洁而精美的楹联可以因中华儿女的精神需求跨越时空而遍及中华大地。这是世界上唯中华民族独有的,是其它任何一种文体都不可替代的。


(三)

怎样发挥楹联文化的精神力?毛泽东同志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同样,楹联文化的精神力,只能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来,从楹联文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来。从闻喜这些年的实践看,要充分发挥楹联文化的精神力,必须有一两个把全部精神生命融入楹联文化的人来牵头,必须有一批楹联文化的精神富翁来跟进,必须有一大群喜爱楹联文化的文化人来参与,必须有一个非常具有活力的楹联组织坚持不懈地开展活动。

10多年来,闻喜诗联学会的活动大致可以概括为 “一、二、三、四、五、六”。一是搭建了一个遍布全县的楹联组织,确定了一个“紧跟时代,服务大局,诗化生活,益人悦已”的宗旨;二即“二评”:评选发表了12000余首优秀诗作,25000多副优秀联作;评选奖励了52名精神富翁和120余名弘扬楹联文化的先进人物,获奖者达569人次;三是“三送”:即给基层干部、群众和模范人物赠送春联1万多副,给文明户和先进单位赠送中堂150多次,给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赠送嵌名联360余副;四是搭了四座“桥”:即结交联官,广交联友,大兴联事,(县乡两级分会确定活动日,每月活动一次,名曰“对联赶集”;)培育联人(兴办5所楹联示范校);五是“五进”:即楹联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市场;六是“六给”:即学会向会员给平台、给知识、给精神、给荣誉、给快乐、给健康(免费体检)。所有这些活动,都是本着一个目标,用富有情趣的活动引导所有喜欢楹联的人,超越世俗琐屑的计较和不快,忘我而执着地沉浸在楹联文化创造的精神境界中。同时,我们从楹联报刊看到,为发挥楹联文化的精神力,全国各地楹联组织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大量实践证明:楹联文化精神力是楹联事业持久发展的首要因素。即便是发展楹联文化产业,把楹联作品变为商品,也要不断强化对楹联文化精神力的认识,不断培植、生产、传播和享受楹联文化的精神力。这是毫无疑义的。


(四)

总之,楹联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遇盛世而勃兴,其本源在于其强大的精神力。在楹联人的精神领域,总有一方用“两行文学”编织的境界。一种是功利境界。像全国楹联文化城市、楹联教育基地的创建者和全国各级各类征联的获奖者,他们将楹联文化视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全身心投入其中,为之做出了突出贡献。那一副副足以传世的精品联作和一村、一镇、一县、一省乃至全国一片片诗意葱笼的联林诗海,令他们内心拥满了自豪。楹联文化事业的繁荣首先应该归功于他们的努力。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他们的动机,首先是为事业建功,同时也是为自己立誉。他们自己得到的一点荣誉和奖励,同他们为楹联事业所做的建树,既微不足道,又非常珍贵。那些为了个人的蝇头小利而抄袭剽窃、投机钻营的人是难以望其项背的。第二种是道德境界。比如那些在婚丧嫁娶、乔迁寿诞、会议庆典或名胜景点等多种场合,呕心沥血地撰联、书联、赠联、制联,不求索取,不求闻达,完全以精美的楹联益人而悦己。这种高尚的行为是值得大加赞赏的。第三种则是天然境界。这种人不为建功,不图出名,而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楹联,痴迷于诗联创作。他们将楹联同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坚持用诗联化妆生命,诗化生活,豁达乐观,精神富有,经得起各种艰难困厄的考验,在诗联创作中,养成坚强的品格和博大的胸襟,逐步进入与天谐、与时谐、与人谐、与己谐的思想境界。象我县30多岁的张立俊,大学毕业,未因仕途不畅而沮丧,而是沉浸在楹联创作的愉悦中。运城市圣惠公园征联,他应约写道:“榭顶游鱼,紧扯勾,惊飞紫燕;云中过客,轻移步,踩皱兰天。”身在简陋的小诊所,精神却跨越时空,走进用 “榭、湖、鱼、燕、渔翁、游客、白云、蓝天”编织的画图。去年9月16日,在同妻子结婚10周年纪念日,他不是用盛宴,而是用一副对联表达情感:“十年长乎?重提花未放,果犹青,恍如昨日;百年短矣!再许手相牵,心作伴,不只来生”,感动得小俩口相拥而泣。今年时近中秋,作为河东楹联网第二期擂主,他出了一个上句:“绿瘦黄肥秋渐老”,成熟和收获中,隐含着一丝淡淡的伤感。网上百余位楹联爱好者苦思冥想,踊跃应对。我想出一个对句:“日沉星隐月当园”。遥想人至暮年,在热烈和喧嚣过后,自应倍尝到人生的静谧之美,温馨之美,团圆之美。这不是楹联文化传播的精神享受吗?

诚然,上述三种境界往往交织在一起,很难严格区别开来。只能说某人某个时段的某些作为,某种境界的成份多一些,而其余一种或两种次一些而已。但不论哪种境界,都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或超越。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报考青岛大学的作文里写了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主考官闻一多看到这独具异彩、极富哲理的三句话,吟诵再三,拍案叫绝,破例给了他98分的高分。我想: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是什么?是人生永远追逐的幻光,是人的灵魂、主帅、支柱,是忘掉一切烦恼,挣脱一切羁绊,包容一切差异,驱散一切黑暗的明灯;是超然物外的博大,超越自我的淡定;是对一切丑恶的蔑视和对一切美好的向往。楹联的精神力,便是楹联人的支撑和憧憬。楹联创作者的幸运和美好,正是由于他不因客观物质条件的优劣而沉浮,而是用“两行文学”的形象思维使自己跃入诗意美境的精神追求中,恰如“两行诗意心头舞,万幅锦图梦里歌。”这便是楹联文化的精神力永不衰竭的奥秘。


二0一0年九月十五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