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同学们平时对生活观察较少,缺乏丰厚的生活底蕴,写作素材贫瘠,导致很多同学的作文材料千篇一律,没有新意。特别是在考场作文中,由于时间所限,这种现象更甚。那么,我们如何突破这种局限呢?故事新编类作文可以快速解决此类难题。 课文中的人物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若能将其纳入选材范畴,采用“故事新编”的方法,借历史人物来展现我们时代的精神,不失为一种突破。这样,既拓展了题材的外延,又方便就地取材,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可谓一举两得。我们说的“故事新编”,是指写话题作文时,在准确把握话题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想象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中外文学名著或历史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故事、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即进行再创作,从而对话题的内涵作出独特而深刻的诠释,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现主旨,产生一种古今对比、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我们学习的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物都很有个性,如与民同乐的欧阳公,还有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都令我们产生无尽的遐想。如果我们能运用这些素材,采用“故事新编”的方法,借用课文中的人物来抒发感情,展现时代精神,那么我们的作文就会给人以既新鲜又生动、既新奇又引人深思的艺术效果,从众多的作文中脱颖而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满分作文,我们发现有些考生使用的如下“故事新编”的方法既新奇又实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运用这种方法写作,需要注意的是,“故事新编”的续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续写,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性。譬如,曹冲称象的故事说的是曹冲少年时的聪明才智,要进行“故事新编”,首先明确要表现现实中的什么问题,可以表现应试教育对儿童的个性迫害,也可以像作家凌鼎年用漫画式笔法状写当今“炒作成风”的浮躁世态,还可以表现家庭教育问题等。 我们知道,优秀的作品总是给读者留下一些可以想象的艺术空白。第一,发挥创造才能,巧妙想象并放大这些空白处的细节,从而写出值得玩味的新编故事。譬如,王昭君出塞,流传的只是一个较粗放的故事,因而给我们留下了“故事新编”的艺术空白。如一学生写的《昭君的选择》,就是选用这个老题材,大胆想象王昭君出塞前一晚上的心理活动,十分细腻地描写了她“将扑火的蛾儿救出来”这个细节,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暗示王昭君的心理活动,丰满人物形象,也为情节的陡转做好准备。本法的要点在于细节要准确、真实,与原作内容密切相关。第二,以“故事”为引子,以今日之事去推测“故事”的空白部分,形成一线串珠纵论现实的格局。 具体写作时可以穿越时空隧道,将“故事”中的人物与现实嫁接在一起。如习作《李逵考研》,写“官虫”们互相庇护,千方百计获取高文凭以利于自己升迁。这是近年才有的现象,但作者将这种现象嫁接到梁山好汉身上去,既讽刺了现实,又不授人以柄。 但是我们在写作时千万不能为“新”而编故事,还要注意取材历史人物的作文一定要“吃”透原作,包括原作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语言特色等,要在原来的主题、人物、情节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思想内容,让人物在保留原有性格的同时按逻辑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其固定性格产生新的发展或转变。只有这样,新编出来的故事才能与原著吻合,才能保留故事的文化底蕴。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文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课文,感受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特征,把握住他们性格变化的轨迹,这样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来。我们在写作时还要避免牵强附会、张冠李戴、徒有虚名,更不能胡言乱语、胡编乱造,否则,严肃不足,油滑有余,最终弄得不伦不类。 最后需要告诉大家的是,写“故事新编”类作文,我们不要简单地复述原故事,不要拘泥于原作的题材,必须加以生发改造,进行切合题意的必要演绎。最常见的新编方式是错位演绎,即时空穿越——古今杂糅,中外互通,熔于一炉。比如,将名著、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安排到我们所生存的现实中来,展示他们崭新的行为、言语、心理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