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谈罐疗——发展罐疗标准化不能缺位

 张部 2016-10-06


重要小贴士

为了方便广大用户,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现已推出网络培训班,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学习,还能享受特惠专享价。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详细信息


⊙作者:胡广芹,张金钟

⊙编辑:小余



A

BOUTHEALTH

健康谈

罐疗既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也是养生保健的方法;既能在医院里为医生所用,也可以进入寻常百姓家。如今,中医诊疗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罐疗也已从中国本土,走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有望成为继针灸之后迅速被国际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但是,该疗法虽然操作简便,应用广泛,却常因缺少科学论据而饱受质疑,与此同时,标准化的缺乏,也限制了罐疗的良性发展。



图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痧疗罐疗专业委员会筹备组组长胡广芹在为患者进行罐疗。郑晨摄 光明图片


罐疗历史悠久,无论是对治已病还是治未病,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使其在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好好思考和研究。


原始社会已有罐疗


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把牛角、羊角等磨成筒状,刺激痈疽,吸出脓血。因而罐疗又称“角法”。


现存关于“角法”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帛书《五十二病方》,这种类似拔火罐的方法,用于治疗牡痔。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有用制成罐状的兽角拔脓血治疗疮疡的说明。唐代有用“竹罐”治疗疾病的记载,王焘的《外台秘要》就记载了拔罐疗法的应用。宋代的《苏沈良方》记载了用火筒法治疗久咳,说明罐疗已扩大到内科疾病。明代《济急仙方》《外科正宗》等书中,也均有罐疗的记载。清代,拔罐疗法在各方面均有了进一步发展。《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述了先用针刺,继用羌活、白芷、蕲艾等煮罐,拔罐治疗痈疽阴证的方法。《理渝骈文》一书中,可以看到用拔罐治疗黄疸和风疾。《本草纲目拾遗》中详细介绍了火罐的质地、形状、罐疗的适应症、操作方法及效果,“火罐,江右及闽中者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大人指,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用治风寒、头疼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病症,皆效。”可见,罐疗在清代已相当普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罐疗也成为临床中常用的一种外治方法。


重应用、轻标准待改变


罐疗通过刺激皮部、络脉与肌肉,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罐疗还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及增强体质的功能,因此,无论是养生、治未病还是治已病都适用。临床中,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科的许多疾病,以及对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筋骨疼痛、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罐疗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今,该疗法不仅在中医院普遍应用,在基层西医院的应用也很广泛。虽然其大多是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但作用有时是其他治疗方法难以替代的。与此同时,罐疗在治未病中的作用也很显著。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罐疗普遍存在重应用、轻标准的现象,如果想要进一步发挥其作用,标准化至关重要。现代医学发展快,标准化是关键,中医必须借鉴。虽然目前有关组织已经制定出罐疗的标准,但执行得不够好。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标准制定得是否规范,二是推行力度够不够。如果问题出在标准不规范上,就该修订、完善;如果是推行的力度不够,就应加大考评、检查力度。


另外,罐疗如今已进入了各种养生、减肥、美容场所,各种简易的抽真空硬塑罐更是进入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日常保健的工具。也正是因为这样,标准化就应分治已病和治未病两个层次,即医疗操作标准、养生操作标准。


基础研究需要深化


罐疗的效果毋庸置疑,但科学研究比较薄弱。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关于罐疗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有5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的课题只有4项,近30年,在国内外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数量为6000余篇。总体上看,零散的研究多,系统的研究少;小样本的研究多,大样本的研究少;短期的研究多,长期跟踪的研究少;医疗机构的研究多,非医疗机构的研究少;临床的研究多,基础的研究少。因此,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深化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要加强罐疗科学研究的顶层设计,可在以下三个面下功夫:


一是大样本效果评价研究。罐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已为大样本研究提供了基础,但在大人群中,按照罐疗的适应症,应用罐疗规范治疗后,治愈率是多少?显效的百分比是多少?有效的百分比是多少?无效的有多大比例?综合治疗中包括罐疗的,通过设置对照组,比较分析,罐疗的作用有多大?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各占多大比例?这些都需要深化研究。其效果评价研究的设计可参照西医研究进行。


二是机理研究。既要开展罐疗机理研究,也要开展医学基础理论研究,还要开展罐疗的文献学研究,发掘、整理罐疗在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治病、养生中作用的记载。既要在中医内部开展罐疗文献的中医典籍研究,也要和史学、文化学者联手,共同发掘罐疗的文献。要从中医基础理论说明罐疗的作用机制,比如罐疗是怎样发挥梳理经络作用的?是怎样发挥调整气血阴阳作用的?还要研究走罐、药罐、水罐、刺络拔罐等不同罐疗方法的具体作用机理。同时也要开展西医学角度对罐疗机理的研究。


三是标准研究。包括罐疗临床应用标准研究、罐疗非临床应用标准研究、罐疗器械标准化研究、罐疗手法量学标准研究、罐疗安全性研究等。




石学敏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从事针灸学和老年医学的临床、科研以及教学工作愈50年。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疗效显著,他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医现代化进程。

[本文来源:《光明日报》2016年9月24日,转自中医梦想汇。由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2014)编校发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