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捧读马长泰先生作品集《七秩童联稿》所想到的

 江山携手 2016-10-06


修身长此诗书气  立足泰然天地人

————捧读马长泰先生作品集《七秩童联稿》所想到的

胡宝珍


马长泰先生早在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伊始便是联界活跃人物,迄今为止约三十个春秋。常年笔耕不辍,经典力作频出,其创作成果亦如封坛老酒,历久弥香。在振兴楹坛、弘扬楹联国粹文化方面,七旬过五的马长泰先生倾情付出满腔热忱和半生精力,为推动中国楹联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先生姓马,属龙,最推崇龙马精神。在先生身上,最能体现的是“龙”的创新精神和“马”的执着精神。这个“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超越,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屈从、不甘得过且过的血性和品节。凭着这股子精神,马长泰先生奔跑在传承中华楹联文化的大道上乐此不疲;凭着这股子精神,在古稀之年成就了这本开蒙启智、作用等同教科书的楹联集,在全国联界反响非凡、掷地有声。

我亦属马,有缘结识先生并荣为弟子,乃人生一大幸事也。我极愿意像先生那样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热爱国学文化,弘扬龙马精神。适逢马长泰先生作品集《七秩童联稿》问世,我想用“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来借喻先生,这句话是最恰如其分的。

《七秩童联稿》系马长泰先生倾心而作。从收集整理到设计出版是个复杂的过程,亦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每一步都浸润着先生的心血和汗水。作为学生,前期参与了作品整理,近水楼台先得月,书中精彩尚能先睹为快,然其内涵精深绝妙之处却非一言能蔽之。真正去了解认识一个全身心致力楹联文化的人,他究竟是怎样的思想,是何等的情怀,通过联作,必可窥见一斑,但作品所赋予人的影响和意义早已超乎书本之外了。

一书权作序,七秩尚称童。关于书名,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出一本书并不代表什么,只是对过去的总结。古稀之年,更须抓紧时间像小学生那样学习,这本书权当是起点。朴实的话语中透露着学者的谦谦之风。在先生衣兜里,常年装有一支笔和一个小型笔记本,每有心得便及时记录;遇到稀有的绝联古对,品味的同时不忘考证其出处;遇到楹联爱好者,便会悉心传授撰联技巧和方法;遇到慕名求联者,总会欣然应允,以此来激发人龙们对楹联的喜爱;遇到不同观点的争论,会耐心听取对方意见,从不恃才自傲。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虚怀若谷、谦逊和蔼的人。故而言之:有所容必有所成,容者大成!

纵观先生《七秩童联稿》,洋洋几十万字,三百八十多页,全文归纳为:勉言、联作、联文、联墨、联石五个部分。详尽纪录了先生在文化领域涉略的范畴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及走过的足迹。从中可见先生的楹联情结千丝万缕,根系着国粹文化,情连着大江南北。联坛十老赵云峰先生亲笔作序,倾情铺垫,是对先生联品的赏识与人品的肯定。我追随先生数年,耳闻目染,感同身受。透过联作,发觉先生在撰联风格上的确异于他人,正是他的独到之处往往使得看似寻常的景物瞬间光华四射;笔下看似浑不着力,却具有摧枯拉朽的魔力。先生联作,不仅符合联律通则所要求的各项规定,还保持了平实、且不失大雅的朴实联风,联中几乎看不到生僻的词和华丽的藻。作联要好,美特深巧,先生的联:美则美到极致;特乃别出心裁;深为有品味耐咀嚼;巧犹如四两拨千钧。先生总结出来的要领自是应用自如。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作品最接地气,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最受人们青睐。我非常赞赏先生这种作联风格。

联中酿趣尤长若,笔下生华亦泰如。这副联是我初识先生时凭印象所撰。那时,第一次品读先生的联作便被深深打动,那是一副挂在垣曲县政府的广为流传的联:高高县府大楼,不是丰碑,丰碑要在民心竖;届届舜乡公仆,并非承诺,承诺当由政绩言。表达出先生为官一任的抱负与情怀,由此对先生肃然起敬;先生撰的岳阳楼联:两字重千钧,可担当,堪称大任;一楼辉四海,因耸立,始见强邦。是一副镌刻在脑海中永远难忘的佳联;每次登陆中华国粹网山西厅,看到先生的联作:景观溯亿年,地利天时,太行汾水两行字;联雨沐三晋,根深叶茂,古树新枝一树花。赫然挂在头版,会感到无比自豪;在繁峙成立楹联学会的当晚,先生为新当选的会长马克先生撰联:马虎点处人就好;克服些数你最行。语言平实耐人寻味,寥寥数字富含哲理。去年,全省首届女联家会议在忻州元好问故里韩岩乡召开,先生撰联:谁移北岳耸韩岩,一代诗豪,遗山壮举;村藉宗光昭后裔,千秋大梦,鼎力长圆。气势恢宏若此,好问先生地下有知,闻之亦会动容.......。佳联不胜枚举,尽收《七秩童联稿》,不同的人读后感受不尽相同。在联界,马老的撰联水准人所共识,有目共睹,他的联作多次在全国大型征联活动中荣获大奖,论文在全国引起强烈共鸣,全国各地有识之士诚邀马老先生举办楹联知识讲座,这些成绩足令后来者“唯马首是瞻”。这是睿智加努力,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先生从政数年,退下后尚能不慕浮华,沉下来潜心搞创作,这是人所不及的。

在短短时间内,散发着墨香的《七秩童联稿》便被广大楹联爱好者关注。先生寄给我的书被争相传阅,大家自发组织学习先生佳作,写评论,交流心得,成为热门,在我的带动和鼓励下,有几名爱好者专门写了赏析文章发在先生邮箱。同时,托我向先生转达拜师和求书愿望的人络绎不绝。先生虽年逾古稀,身体尚好,精神矍铄,我乐得向先生举荐真心热爱楹联创作的朋友,乐得为享有“一生清誉”的先生把好关。曲沃的吉荟芸早年涉足联坛,联品人品俱佳,仰慕先生已久,经我举荐先生欣然应允;远在高平的联友焦斌喜爱楹联,敬重联家,渴望得到先生的著作,经过辗转终心愿以偿。这一切说明,先生这部书产生的影响和社会效应是积极的,充满了正能量,是楹联文化宝库不可多得的好书。先生是楹联界不可忽缺的人才!是为楹联事业做出贡献的人!

先生于我,既是老师又像慈父。是对我创作产生极大影响且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好老师,在他言传身教和耐心引导下,我走上真正意义上的楹联创作。先生不仅拓展了我的创作路子,还甘当伯乐,多方举荐,为我打开一扇扇窗口,从中窥到全国各地楹联人组成精彩的世界。通过这扇窗口,让我眼界大开,从北京王庆新老师处学到了“辨清正路、认准好人”的至理名言;从中楹会蒋有泉会长“关于人猿进化过程”的精辟论述中,学到做人要“饮水思源”,切不可“本末倒置”的理念;从刘太品老师的签名赠书中学到丰富的楹联知识等等。一路同行,先后结识了全国知名联家康永恒、韦化彪、杨晓雁以及本省的李轩才、杨怀胜、温本理、张兴贵等,从他们身上同样学到了很多宝贵的撰联方法与技巧,这些都得益于先生的引领。先生像父亲般对我予以关怀,嘘寒问暖,激励我多撰联,撰好联,每看到我的些许成长都会感到由衷的高兴,并为我的拙作《寒梅傲雪》诗联集亲笔作序《雪白梅红又一枝》。在寄给学生的《七秩童联稿》扉页中,醒目写着先生为每位学生撰写的嵌名联,是老师对学生寄予的期望,一份殷殷的厚意尽在联中。当我看到两行刚劲有力的大字:宝书万卷用心读,珍作一篇沥血成。心中泛起的是暖暖的感动,让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在我心目中,对先生的敬仰如同父亲一般!

修身长此诗书气,立足泰然天地人。先生作品《七秩童联稿》研讨会,云集众多的全国知名联家和弟子,本应从理论的角度去评析这部厚重的书,充分阐述其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早些日子,也曾认真撰写一篇赏析文章作为贺礼,无奈,电脑病毒侵蚀让一番心意归结为零。再次提笔,已然是枫红盈目,菊气萦怀的日子,千头万绪计上心头,作此“非论文非散文”型的文章当作心得与大家分享,不求文最好,但求情最真!在研讨会上,我非常自豪地宣读来自内心深处的独白:有师若此,引以为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