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经典与临床
2016-10-06 | 阅:  转:  |  分享 
  
临床验案四则报告曾艺文(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广东肇庆526020)摘要:运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突发失明,重度眩晕,顽固性
皮肤瘙痒案三则,说明经方对临床疑难杂症的治疗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关键词:临床;验案;四则笔者从事中医临床二十多年,遇到疑难杂症时
,常采取经方治疗,往往能收到神奇疗效。现整理近二年治疗过的四则病案报告如下,以供同道探讨。1突发视力失明案陈某某,女,23岁
,肇庆端州区人。产后突发双眼视力模糊,进行性加重8天,于2014月12月13日由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转入我院眼科住院治疗。患者产
前3天感冒高热(39.8)于12月1日入市一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治疗。治疗3天后热退并顺产一男孩,12月6日突然感觉头晕、视力模糊,
进行性加重,感觉白天如同黑夜。12月13日家属要求由转入我院眼科住院治疗。患者低热(38.0度),全身检查:无明显异常;眼专科检查
:双眼视网膜轻度充血;黄斑周围轻度渗液。经抗病毒、扩张血管、营养视神经系列治疗后,症状无缓解。邀请中医会诊。刻诊:患者面色苍白,双
眼视力模糊,感觉白天如同黑夜,低热口干、腹胀有压痛,大便3天未行。舌红,苔燥薄腻,脉沉弦有力。证属:伤寒入里化热,热与腑结,伤阴耗
血,血不养目。急予大承气汤急下存阴,便通热退后,再予二地汤合杞菊地黄汤加丹参、桃仁、瓜蒌仁调治一周后,视力逐渐好转。按:《伤寒论
》原文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属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该病案产前3天感冒
高热,产后3天突发视力失明,大便难,低热,诸证与原文记载如出一辙。患者一周内汗出热退伤津,产后伤血致虚,外邪趁虚而入,化热与腑相结
,伤津耗血动气,血不上承养目,以致出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之危证。正如《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
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上属于脑。”该病之关键在于阳热邪实,伤津耗血,津血不能养目。故予大承气汤通腑泄热,急下存阴。腑通
热退后,再予二地汤合杞菊地黄汤加丹参、桃仁、瓜蒌仁滋水涵木,补血养目调治,病情痊愈。2重度眩晕案苏xx,男,65岁,反复头晕
、耳鸣、呕吐1年。2016-2-28初诊。自诉2015年4月16日晚9时许,突感头晕,天旋地转,恶心呕吐,急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
急诊科诊治。行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MR提示颈椎狭窄,血管斑块形成及脑供血不足;以(1)美尼尔氏病;(2)颈椎病收留住院治疗。经
常规镇静、扩张血管、止眩及营养支持治疗后,症状时好时坏,效果不显;先后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6次,病情反复,难以控制。现求治
于中医。刻诊,头晕,动则尤甚,巅顶胀迫感,偶尔耳鸣,颈项酸楚乏力,头项静坐时常不由之主摇动;舌体小,暗红淡紫,舌两侧均见一条带状瘀
斑,苔白滑,但舌尖中部可见一豆粒大小处舌红无苔略燥,脉弦。考虑苔白滑,脉弦,为上焦阳虚阴寒水饮上逆而致诸症;予苓桂术甘汤加泽泻、丹
参4剂化痰降逆止眩,试观其效。2016-3-2复诊,诉头晕减轻,余症同前,查舌苔仍白滑,但舌尖中部豆粒大小红燥无苔较前增大,考虑
药属对症,守方加附子5克,4剂。2016-3-6三诊,诉头晕耳鸣较上次加重,并出现口干,舌尖中部红燥苔范围进一步增大,脉弦甚。细
细思量:舌苔白滑乃本虚标实之假象;患者形体消瘦,性急,阴虚为本,痰、火、瘀为标,当机立断,更方以镇肝息风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
淮山、山萸肉、丹参、鸡血藤、煅龙牡、茯神、菊花、黄芪、白芍各30克;木瓜2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滋
阴潜阳,镇肝熄风,7剂,静观其变。2016-3-14四诊,患者诉精神好转,头晕耳鸣颈项酸楚乏力明显减轻,舌暗红微紫,白滑苔去,舌
尖红燥苔范围进一步增大,脉弦较前明显变缓。确定患者阴虚阳亢无疑。守方7剂。2016-3-21五诊,患者诸症均有好转,继续守方辨证加
减治疗1月余诸症消失。按:中医“眩晕病”多为虚实夹杂,虚者以肝肾为主,常见肝肾阴虚,水不涵木则肝阳上亢化风而见风动之象;肾虚精亏
不能上充髓海则见耳鸣等;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颈酸眩冒”;《灵
枢·卫气》:“上虚则眩”。实者则为痰、瘀、风为主;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丹溪心法·头眩
》则强调“无痰不作眩”;瘀则表现在瘀阻血脉导致气血不能上荣。本案患者素来体型偏瘦,年老肾虚,髓海不足,性急易怒伤肝,故阴虚阳亢生风
,颈项常自摇动,舌体偏小,脉弦数;患者为当地退休派出所所长,常恣食肥甘,饮食不节内伤脾胃则水饮内停,舌苔白滑。病久瘀血阻滞,气血不
能上荣髓脑故舌质色暗紫,前舌两侧均见瘀索斑。由上可知,本案证属虚、风、痰、火及瘀;阴虚为本,风、痰、火、瘀为标,病情复杂。前二诊误
以苓桂术甘汤加丹参,通经利水活血治标,而未顾及阴虚阳亢之本,故病情加重。所幸及时发现,当机立断,重新立法,确定滋阴潜阳,益气健脾利
水,活血通经为法,以镇肝息风汤潜阳,六味地黄丸滋肝肾之阴,合黄芪,白术益气健脾助运化水湿,丹参,鸡血藤补血活血通经,诸法齐奏滋阴潜
阳,化痰利水,益气活血之力,顽疾即除。3突发气喘案廖xx女,76岁。2016年3月因“反复咳嗽半月余,突发气喘半小时”入院
。刻诊:气促咳嗽,痰少难咯出,胸闷,两胁不适,口干口苦,小便黄,大便硬结,2-3日一行,胃纳一般,寐差。舌胖暗紫,苔黄腻,脉沉弦滑
。既往无心肺、哮喘病史。辩证为少阳、阳明内热互结而致里实证。方用大柴胡汤,处方:柴胡12g黄芩9g白芍9g半夏12g生姜3
片枳实10g大枣3枚大黄9g赤芍9g地龙10g杏仁10g厚朴6克。服药3剂后,患者大便通,气急咳嗽,两胁不适明显好
转,口干、口苦症状亦缓解。效不更方,续服5剂而安,病情痊愈出院。按:本病为伤寒经方大柴胡汤的临床活用。《伤寒论》原文103条:“
......反二、三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患者年老咳嗽病
久,病邪内犯少阳阳明,经气不利见胸胁苦满;津不上承见口干;少阳胆热上蒸致口苦;阳明腑实热结而致大便干结;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不通,
肺气不降,致咳嗽气急。治以和解少阳,通腑泄热,降气定喘。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白芍、赤芍助柴胡、黄芩清肝热化肝瘀,芍药配柴胡、枳
实和肝利胆调胃肠;大黄、枳实、厚朴通腑泻热散结;半夏和胃降浊,生姜、大枣助半夏和胃止呕,调营卫和诸药;地龙、杏仁、厚朴降气止咳。诸
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通泄阳明热结、降气止喘之功。4顽固性皮肤瘙痒案谢某某,女,46岁,肇庆市高要金渡镇人,20
15年3月13日初诊。全身皮肤瘙痒两年,加重半年。在市内各家医院,中西医治疗,内服外洗、搽膏,效果均不显,病情反复发作,经人介绍来
我科就诊。刻诊:患者全身瘙痒,以四肢尤甚,手臂、躯干、四肢可见多处抓痕、血痂,无皮疹。就诊时患者反复述说上肢皮肤下有病虫在爬行,但
我们检查并未发现任何虫类异物。血液常规、生化、免疫各项检查均正常。有时头晕、便结、舌红、苔薄白、脉沉细数。辨证:血虚风燥证。治疗:
益气补血,润燥祛风。处方:当归饮子加减:生、熟地各15克,当归12克,白、赤芍各15克,制首乌15克,鸡血藤15克,荆芥12克,防
风12克,白蒺藜12克,白鲜皮30克,乌蛇10克,丹皮6克,蝉蜕6克。7剂后,瘙痒症状缓解,原方加丹参30克、黄芪15克,10剂巩
固治疗,嘱忌公鸡、鲤鱼、海鲜、鹅、土豆、竹笋等发物和温燥食品。调治一月病愈。按:《伤寒论》原文196条:“阳明病......其身
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也。”该患者全身瘙痒,觉有虫在体内爬行等症状恰如文中所述。头晕身痒、舌红、苔薄白、脉沉细数;证属血虚风燥;热欲外越因汗出无源而不得作汗;邪热郁于、肌肤,游行皮间,欲出不能,于是出现了身痒如虫爬感。故治疗予以当归饮子加减益气补血,润燥祛风。参考文献:[1]方药中.邓铁涛.李克光.等.实用中医内科学(第4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李赛美.李宇航.伤寒论讲义(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献花(0)
+1
(本文系鼎湖区新园...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