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經》第二十章 讀書筆記

 房受谦 2016-10-07
学习《道德经》,越学越感到其中每一章都充满了正能量。每一句话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越学越感到《道德经》的伟大,也就是说无论你从多高的角度去认识老子和《道德经》这部奇书,都难以望其项背之万一,只能尽自已最大能力从更高层面去认识而已。 在第二十章中,我个人的认识是,老子在这里从三个方面教导我们 : 怎样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1、追求真理,远离荒诞,少犯错误; 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真理与谬误同行,科学与荒诞共存。怎样才能使自已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只有通过认真、刻苦、努力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已的认识、觉悟、文化和道德修养,才能自觉地抵御那些荒诞不经的奇谈怪论对自已的侵蚀,才不至于混淆视听,才能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烦忧。老子在这一章用了两个极为简单的例子: (1)、顺从地应诺与随便的应答, 这两种方式的结果相差有多少? (2)、善意的问候与恶毒的诽谤,这两者之间相差的距离有多大?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 : 积极与落后、善良与丑陋,正确与错误,科学与荒谬等等,往往就差在毫厘之间。所以说,别人都小心翼翼不敢去碰的那些东西,我也不能不小心谨慎地来对待。稍有不慎,就会给自已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2、注重道德修养,淡泊物质享受; 人的认识不同,追求的目标必然不同。在现实社会中,有些人孜孜不倦地在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有些人津津乐道地在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司马迁说 :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在纷杂的经济大潮中,多少人为了谋求那么一点“ 利益” 而不惜丧失自已的品格,这些人在金钱物欲面前,如同一个饿极了的乞丐面对盛大宴会的美味佳肴。又如同花花公子春天里登上了楼台看到了美丽景色而欣喜若狂。可是他们除了得到一副脑满肠肥的皮囊之外又能得到什么?精神空虚的人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区别?而同样处于金钱物欲诱惑的环境之中去追求道德修养的人,他纯真的就像一个还不会笑的婴儿;对周围环境淡泊恬静没有任何欲望。为了实现自已追求的目标,不知疲倦,不敢懈怠,努力奋斗,在完成使命的道路上,即使累得疲惫不堪,即使忙碌的像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这又有何妨呢?当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们在尽情地享受着欢乐似乎还得意有余的时候,由于追求道德修养的人得到的是精神上的财富,物质方面的确没有什么收获。追求道德修养的人没有过多的闲暇时间进行社会交往而显得空虚孤独若有所失。在世人看来,这些追求精神财富的人有的只是一颗愚不可及的心!可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追求道德修养的人,他们心底深处是非常充实而且是十分豁达的。 3、实现远大理想离不开道德的升华 追求道德修养的人,整天忙于读书学习和工作而显得浑浑噩噩。而追求物质享受的人为了赚取更多的金钱分毫必争而显得那么明白清醒。不善于赚钱的人既不会争权夺利也不会讨价还价显得那么糊里糊涂;追求物质享受的人在生意场上谋划的非常细致显得那样地精明能干,而一个正常的修炼者,对吃喝玩乐是不注重、也是不感兴趣的,因此上显得那么懵懵懂懂。面对外部的世界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我的心中波涛起伏如同浩瀚的大海,思绪如猛烈的狂风欲罢不能。那些深谙物质交易的人们都那么地大有作为,而注重道德修养的人和他们相比就显得愚顽无知而且又没有什么名牌华贵的服饰,更显得形态那么地鄙陋。追求道德修养的人的天性偏偏不会随波逐流去和那些人为伍,他们的内心深处只崇尚哺育万物成长的道,他们懂得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从社会中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他能为社会奉献出什么。凡是能为社会做出一点奉献的人,无一不是依靠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个坚实的基础为支撑的。 (由于时间紧促,第二十章的心得体会不仅晚了几天,内容上也会存在许多不足,请大家多加批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