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箴言丨见素抱朴,人生至境

 孤岛闲雲 2016-10-07

古语箴言

“见素抱朴”典出《老子》。《老子》有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朴”指的是没有加工的原木,“素”指的是没有染色的生丝,“见素抱朴”便是让人像一块璞玉一样,永远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摒弃复杂的心念,回归最原始的本真。

箴言丨见素抱朴,人生至境

见素抱朴:心如枯井,波澜不生

在道家看来,“见素抱朴”是人生的至境。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提到一种人生的境界:“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富贵亦不睹,饥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计,此为上者也。”这充分诠释了“见素抱朴”的真意。

明末清初的才子金圣叹有一年参加岁考,岁考的题目是《如此则动心否乎》。在完成文章后,他又提笔在文末添上几句:

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露白葭苍而外,有美一人,试问夫子动心否?曰: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共三十九个“动”字)。

主考官看了他的卷子,很奇怪,问他这么多“动”是什么意思?金圣叹答道:“孔夫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写三十九个‘动’字,意在说明‘四十而不动心’。”

在黄金万两,美人面前,连孔夫子都忍不住不动心,这虽然只是金圣叹的一个玩笑,但也说明了“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境界。孔子是否能够“不动心”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作为一代鸿儒,钱钟书先生倒确实是向来“不动心”的。

箴言丨见素抱朴,人生至境

1991年,全国十八家省级以上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名人录》,钱钟书名列其中。友人告诉他将以钱酬谢,他淡淡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还会迷信这东西吗”。又有一次,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得知钱老有一本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词典,出以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老干脆地说:“不卖”。

与钱钟书先生一样“心如枯井”的,还有一代国学大师、文化巨擘季羡林先生。2009年7月11日季老与世长辞,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那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学问,更多的是“三辞桂冠”、专心做学问的求实精神,是那种远离浮躁、甘为人梯的淡泊操守。季老在《病榻杂记》一书中提出“三辞”,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外界“加”在他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无论是钱钟书还是季羡林,我们看到的都是“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富贵亦不睹,饥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计”的情操。

世事可能芜杂,但人的心应该像一汪清澈见底的湖水,轻灵干净,有时也该像一口枯井,“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坚持“见素抱朴”,人生才能够免于被各种各样的欲望所困扰,心灵才会轻松愉悦。

箴言丨见素抱朴,人生至境

见素抱朴:心不乱,则没有乱局

老子曾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意思是说,对于贤人不特别关照有加,就可以防止人民争名夺利;对稀有之物不特别看重,就可以防止人民偷盗;不让人民看到能够引起欲望的东西,就可以让人民的心不乱。

在这里,老子提出的“使民心不乱”的观点确实很有创见。只要心不乱,就没有乱局。在种种乱人心的因素中,欲望是最能够让人心乱的。

有兄弟二人,一同外出经商,赚到了一大笔钱。在一同回家的路上,哥哥心里贪念忽生:如果不与弟弟分钱,所有的钱就都是我的了,此生便无后顾之忧,再也不用为生计奔波了。这个时候,弟弟心里也是同样的想法:我离家千里外出经商,其中的辛苦实在难与人道,如果我取了全部的钱财,此生无忧了。兄弟二人各怀恶意,因此言语和眼神均现暴戾之色。当恶念愈来愈激烈,兄弟二人忽然想起平日里的手足之情,那一瞬间,两人心中生出了深深的悔意,几乎不约而同地挽手共至河边,将钱财全部投入水中,相视而笑。两人互问:“咱们将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财弃于水中,为什么还如此欢喜雀跃呢?”随即两人各自回答:“我们因为钱财而生了歹心,今天把这害人的钱财和贪欲一并丢弃,从此兄弟和睦!”

这一对兄弟差点因为贪欲乱了方寸,眼看一场手足相残的惨剧就要上演,幸好他们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让头脑又重新获得了理性。人心就是如此,欲望当前,脆弱不堪,心一乱,理智就会烟消云散,变得无所不为。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子说的“不见可欲”是有他的道理的,既然欲望无法战胜,就干脆远远躲开。坚守一颗素心十分困难,但如若将欲望和恩怨都看的轻一些,用简单的想法面对复杂的问题,一切将会轻松的多。

箴言丨见素抱朴,人生至境

见素抱朴:一颗素心何处寻

老子曾经发问:“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意思是,身心一致、持之以恒地遵循自然规律,能否不偏离方向?把能力集合在一起,内部和谐柔和,能否做到像婴儿一样?排除一切杂念、苦心钻研,能否做到没有纰漏、瑕疵?

“见素抱朴”是人生至境,但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始终保持一颗素心?

古人认为,素心如一张白纸,沾染不得任何颜色,人的思想观念要保持纯净无杂,“不思善,不思恶”。做人要怀抱一颗婴儿般的素心,以此态度来待人接物,处理事情。如果个人拥有这种修养,则人生一世便是最大的幸福;如果人人秉持这种生活态度,则天下自然太平和谐。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他曾在《我与新儿童》一文中指出:“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和幸福。所以我情愿做‘老儿童’,让人家去奇怪吧!” 保持一颗素心,单纯如孩童,这恐怕是丰子恺的画至今仍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大浪淘沙沙去尽,沙尽之时见真金,大多数人都在浮华过后才意识到本色的可贵。质本洁来还洁去,不要让尘世浮华沾染了原本纯洁的心灵。虽说“玉不琢,不成器”,但有时,人应该成为一块拒绝雕琢的原木,保留人性中的单纯、善良、朴实,不要让外在的雕饰破坏自然的本质,要保持住生命中最朴素的东西。

箴言丨见素抱朴,人生至境

见素抱朴:不矫揉,不造作

“矫揉造作”是老子最反对的生命状态,老子曾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即那些真实的言论不需要靠华丽的词汇来包装,被华丽词汇包装的言论一定是不真实的。真实的东西不需要美丽的包装,因为真实本身就是美丽。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染缸中,我们很多人都被染成五颜六色,而自己本身的颜色早已经分不清,以至于后来都忘记了自己当初的颜色是什么。本色就如同阳春白雪一样稀有,而保持本色亦成为一件不易之事。

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最本色的东西。本色就是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把自己最本真的一面呈现出来。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往往试图通过学习和模仿别人来改变自己,想让自己变得更有魅力,但往往最后却丢掉了自己,因为不管你模仿得如何逼真,终归不是本色的自己。

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别人无法复制。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色,清纯率真也好,朴实木讷也罢,关键在于不要盲目崇拜别人,保持自我的本色。固然,学习别人的长处,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短处,但是为了学习他人而把自己的长处丢掉,便是贻笑大方了。宁做自己第一,不做别人第二,保持一个真实和真诚的自己,保持自己的“素心”,谁能说你的本色不是这个时代寻找的“新面孔”呢?

本文由【大道知行】(微信号:dadapzhixing)编撰整理,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