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今天我满24岁。 很开心能写文章跟大家讲讲闲话,顺便收些没有负担的祝福。 1 主动跟熟人提起自己生日,对我来说是件很尴尬的事。就像朋友圈不得不回复的留言,生日节假日自带的非必要寒暄总会让我坐立不安。 但也或许是因为我从很早开始就学会默认自己对别人不重要。耽误别人的时间来陪自己,反倒会让我耗费心神。 说来也有趣,我周围的人总觉得我是个外向活泼的姑娘。毕竟从小到大,我都是群体里的气氛活跃者,冷场时暖场,尴尬时解围。前段时间回国,同学说的也是,“很少能有能像你一样,可以立刻打入一个新群体。” 可我知道自己之所以对冷场尴尬敏感,在不相熟情况下会主动找话题跟别人聊天,其实就是因为与人相处这件事无法让我感到放松。 心理学上讲人的性格外向与内向的区别,就是在于这个人累的时候,是从何处获取能量。 内向的人可以是出色的演讲者,气氛的活跃者,但忙完一天,回家之后,只想安安静静地独处,这是内向性格的休息方式。而外向性格的休息方式,则是找上三五好友,享受和别人相处的时光,这是他们的休息方式。 而我在各种事务越来越繁忙之后,每天所消耗的精力也需要更长的独处才能恢复,就算是在家里看电视,下厨房摆盘拍照,去健身房做一些机械的无聊运动,也不想搭理别人。 好不容易遇到一两个或许有机会能成为朋友的人,一想到又要把自己24年的人生重新交代一遍,又觉得麻烦,刚打好的字刚想说出的话,就那么一字一句被自己删掉了。 更害怕引出的话题对方并不喜欢,只能出于礼貌回复自己。 2 而在越来越多的独处之后,我自身上那种做一切选择只为自己,不怕直言快语得罪人,拿得起放得下的性格愈发得凸显。 跟爸妈视频聊天时他们总担心我一个人惯了,越过越“独”。 我也开始怀疑这份自以为是的怡然是否是对自我的娇惯,毕竟同龄人都是一副对未来严阵以待的态度,飞来的哪怕是苍蝇,也要跃身抓在手里的感觉。 被这种氛围裹挟,时不时也会恐慌,总在扪心自问,我下一步该做什么,该思考什么,又该学习什么。 可答案太多,让人不知从哪里开始。大学时我从政府机关、电视台、广告公司、咨询公司实习到后来的旅游局、私募公司,想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什么是有意义的事,然而现在好像还是没找到。 一个人生活之后,我买了新的乐器,开始尝试20几年来一直在拒绝的跳舞,找新的菜谱,学习摄影健身,调酒绘画,写作读书。 但一切都不能让我感觉更加安心,反倒是更加迷茫。 虽说自由的本质就是对不确定性的包容,无论如何经历过后才能见真知。可在现在这个人生节点上,我真的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还有底气不够后果地去选择。 所以每每遇到“成功人士”,我都极为迫切地知道他们的人生履历,选择节点,想要把他们几十年的人生积累在几分钟之内握在我手里。 回国看到别人做自媒体做得成功,嘴上说着还是要磨练专业技能,先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点,不能盲目自信,看到红海就跳,可说实话,还是想尝试,毕竟成本不高,而诱惑又太大。 可冷静下来才反省到,自我陶醉的弥赛亚情节本是我长久以来想要避免的状态。如若就此妥协,我该如何向自己一直费尽心力保护的独立自省做交代? 3 前天去健身房做器械,虽然常去健身的人不会互相打招呼,但大家总是很照顾我。一位老爷爷看我想做硬拉,便主动跟我讲说让我先做,他时间要花得久。 昨天跟前辈们吃饭,女生少,加上只有我一人是中国人,就有前辈拿我来打趣。一位平常从未说过话,总是沉默更多的前辈解围来说,“你们别总欺负小女生。” 可能思考来思考去,我所追求的,不过就是这些日常的小善意。 远离让自己变得世故麻木的环境,保持最纯真的心态,对所有人保持善意,不论输赢。 而更为感谢的其实是一直关注这个公众号的你们,能让我在庸常生活之余,获得想要的被关注,被关心,而这些,都成为了我坚持如今选择的底气。 既然花了如此长的时间找到自我,那就要坚持下去。不被内向定义所框架,也不要被声色人际所累,只求无愧于心。 现在的我这么想。 搜索sinanfashion关注这个 感谢大家一路陪伴的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