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色彩跟电影色调,一直是众位摄友们喜欢调调。调色手法多种多样,什么都有。现在这里就再一次炒冷饭,再探如何用RAW转LOG格式,套用3d lut 实现电影级别色调。 这种调色方式,也是折腾党的福音。虽然只是屌丝版的调色方法,但还是触摸了工业级别调色的门槛。毫无疑问,有些高质量的lut,兼顾了美学品质,无需你多高明色偏手段,短时间就能获得媲美胶片般的色调。 当然,炒冷饭也要按照基本法。我就当一个苦力,动手做了一个比较直观的3D LUT颜色查找表预览版。保存的是PSD格式,随时可以预览参考,你也可以把你的片子放进智能对象,或者更改颜色查找表中的3D LUT预设进行预览参考。 本文软件以及预设下载地址: ![]() 首先,我们先说下思路。单反相机实现电影级调色的思路很简单:单反拍摄raw格式,raw底片在ACR或者LR中转换为相机DCP校准文件。转换之后导入PS中利用颜色查找表进行叠加3d lut风格文件进行调色。 输出RAW ->转换 LOG->叠加LUT。差不多就是这么个玩法。 既然玩法提了,但咱们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前期一些知识必要铺垫的还是要铺垫。这里涉及到电影工业化流程。就稍微提一下这些东西。大家心里面有个印象。 导览: 什么是LOG格式 什么是3D LUT 如何应用单反相机转换出来的LOG格式 如何在PS用颜色查找表制作3D LUT文件 如何在PS中利用3D LUT进行花式调色 关于3D LUT预览 如何自己反编译相机LOG文件(伪) 关于3D LUT的调色 什么是LOG格式 Log一词来源于单词logarithm,也就是对数,它本质是一条平滑的S曲线,这个log算法编码具有“全局动态范围”的特点。摄像机能把捕获的影像信息素材变“灰”变“平”。虽然看起来灰蒙蒙的。但记录和容纳更多的亮部跟暗部细节。通常胶片有十二档宽容度,而数码视频只有五档。在九十年代,柯达公司搞出一个cineon系统。胶转数的方式,用曲线形式压缩这个数码视频信号,压缩到适当的体积大小。就是靠这个曲线。它到底压缩了什么,其实就是压缩了对比度。数码log编码是被压缩对比度的。这根曲线压低了高光,提亮的暗部。尽可能保留中间调的细节。所以log格式视频信号看起来,灰蒙蒙的。 在这个压缩了大量的视频信号数据的基础上,LOG格式素材匹配和加载相应规范流程的LUT才能正确显示和进行电影级风格化调色。从而获得胶片般的效果。当然,随着技术在进步,现在的摄像机宽容度越来越大,LOG色彩空间已经变得非常广。专业级电影调色能呈现出的色彩也越来越丰富。 而log格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胶片时代,1980年由亨特(Hurter)和崔菲(Driffield)发明出H&D曲线。这是一种基于光密度法的胶片成像原理。而现代数码则起源于柯达。在1990年的时候柯达就已经搞出一套基于数字计算机的胶片扫描系统。这个很吊的系统叫Cineon System。由扫描仪、工作站软件和记录仪三个部分组成。靠这个系统,柯达公司获取了大量的胶片上的光学信息。靠这套玩意,柯达公司可是赚了不少大钱。 当然,log格式演变到现在。每个厂商都有自己的Log算法。Arri称为LogC,SONY有s-log,s-log3,佳能的则是Clog。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算法,所能记录的最亮值也不同,比如Arri的LogC能达到3500%,而佳能的Clog只能达到800%。毕竟德国Arri研究胶片都将近100多年的历史。底蕴深厚。厂商们还会给自己的log做适合lut文件,比如著名的rec 709。其实这就是Technical Lut的一种。在前期拍摄监看和后期调色时会经常用到这套lut。 至于为什么log格式为什么看起来很灰。这里涉及到两个概念方便理解,第一个是场景对应图像(Scene referred images)第二个是输出对应图像(Output referred images)。大部分影像信号被数码机器感光元件产生之后都是场景对应图像。然后经过机内加载处理或者监视器,后期校色,打印处理输出,得到输出对应图像。 打一个比方。数码摄影拍摄保存为raw数字底片格式。然后进入ACR或者LR进行后期。处理过后得到的正片便是输出对应图像。所以为什么厂商们要出对应log文件的lut进行加载处理。方便现场调色,监看等等。再提一次rce709 lut便是这样产生的。 为毛现在流行拍摄LOG格式呢,进行log拍摄可以保留更多的曝光,存储的色彩空间,宽容度等图像信息更加丰富。更加方便进入后期创造。现在调色师行业可是香饽饽。调色预算一点也不低级,甚至一步电影,调色预算就达上百万美元。所有log模式拍摄都需要后期调色,给导演或者调色师更多创作空间的余地。创作出绚丽多彩的影像。 log模式与后期调色对比。(来源拍电影论坛李宗泰) 教程作者是 追小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