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寇准,大家会想到宋真宗时的檀渊之盟,那个鼓动皇帝御驾亲征的人。前十几年,还有部电视剧就叫做《寇老西儿》,拍得就跟宰相刘罗锅似的。电视剧塑造的形象是一个酷爱吃醋(真吃醋)的穷酸大臣。在文艺作品里,寇老西儿作风简朴,中央大员下来视察工作,寇老西儿的招待方式是“把草帽摘下来,撕下一圈,用手搓巴搓巴放到壶里、沏上水”,还起了个名字叫“圈茶”。你看这扣里八所的劲儿,真是符合老百姓心目中的名臣形象。 但是,电视剧骗了你。真实的寇准可不是这样的。真实的寇准生活丰富多彩,水平远在小康之上。《宋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寇)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 说的是寇准少年时,生活奢侈,大手大脚。喜欢喝大酒,每次请客吃饭,都是不醉不归的。家里点灯,从不用油灯,油灯多刺眼啊,寇少爷调得是蜡烛,普通蜡烛不管用,要点就点大的。可见寇准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 寇准的作风也引来一些人的不满,但也没有上纲上线。寇准后辈的司马光只是把寇准的奢侈作为一个败家的典型教育自己的后代。他说:“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是说寇准生活不节俭,但因为是名大臣,同时花的又是自己的钱,人们也不说什么。只是后代变穷了。司马温公也只是从生活小节当面稍微批评了一下。 寇老西儿原来是土豪,为什么人们总把他刻画成一个作风简朴的穷酸相呢? 在我们中国人的意识里,清廉的人必简朴,简朴的人必清廉,必是好官。好像做一个好官,只有苦行僧一条道路似的。如果是这样,难怪中国历史上贪官污吏多。因为人情所至,谁都愿意过好的生活。如果好的生活会导致必然的贪官污吏的话,那就难怪了。在一切都是套路的时代,寇准却跑偏了,在人们的印象里,这样的好官应该拆开草帽泡茶喝,而不是天天喝大酒,燃巨烛。别管寇准自己舒不舒服,别人肯定是不舒服的,有人可能会想,作为一个土豪,还是一个好官,真是太不公平了。他为什么不是一个穷光蛋呢?那样我心里也好平衡平衡。但寇准偏偏不让你心理平衡,你说气人不气人? 那么,寇准为什么既能做一个好官,还能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呢?这是因为宋朝官员的待遇那真是优厚无比的。大家可以看看我写的另一篇文章《宋朝官员的生活有多滋润》。大凡杜绝人的贪腐之心,必要让他不想贪、不敢贪。宋朝官员的合法收入足够让人过上奢侈的生活,还有贪的必要吗?这就叫做让人不想贪。有人说,贪是人的本性,即使把一座金山银山给他,还有嫌不够的。确实是这样所以还有让人不敢贪。宋朝待官员不薄,太祖立下家法,不杀士大夫。但这个不杀,是有条件的,要满足两天才能享受不杀的待遇。哪两天呢,一是叛逆除外,造反的不管你士大夫不士大夫,肯定是要砍头的。二是坐赃除外,就是说贪污的也不给上生命保险。这样,一方面好好做官,好吃好喝。另一方面贪小便宜吃大亏。孰是孰非,是个人都能明白的吧? 应该说,寇老西儿只是一个存在于虚幻世界中的圣贤,而寇准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寇老西儿只是为了满足一下老百姓的不平衡心理,寇准才是残酷的现实。 如果只是演演戏、过过嘴瘾的话,人们对寇老西儿的向往其实也没有什么坏处,给社会树立一个虚拟的道德楷模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把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了真,变成了制度,真的要求官员们都得是寇老西儿,那后果可就严重了。大明朝的朱元璋就是这么干的。 朱元璋对待官员之苛刻,那是出了名的,他说他最恨贪官污吏,所以适应严刑峻法,但贪官消失了吗?没有。连他自己逗纳闷儿:我反腐不可谓不积极,但贪官为什么越来越多可呢?明朝一品大员一年的工资是1044石禄米,依次递减,最低的从九品是60石。但这只是个光鲜的数字,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这些禄米的一半以上是用大明通行宝钞支付的。 由于明朝政府滥发纸币,宝钞的价值早就在恶性通货膨胀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仅仅到洪武二十三年,宝钞的市价就跌到了官价的1/4,永乐年间更跌到原价的1/30以下,所以这些所谓“折支”的部分俸禄实际上就相当于被克扣了。这就意味着一名位极人臣的一品大员一年的薪俸仅有大约40石粮食,这里面还要包括他自己的大部分办公开支。这么点工资,养活自己还不够,别说家人了,如果这样还不贪,恐怕没人敢当官了。事实上有明一代官员可不少,那么必定还是有好处的。朱元璋苛刻官员的制度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与朱元璋所期望的恰恰相反,不但没有人人争做寇老西儿、喝“圈茶”,反而是一批又一批的官员前赴后继地要去当蔡京、高俅。 人情不可违,只能因势利导,如果靠廉洁奉公、克己奉公、为某某服务、争当活雷锋之类的不切实际的口号聒噪不已,非但不能建设一个廉洁的政府,只会滋生出更多表面寇老西儿,实际是土豪的虚伪的官场。到时候面子是好看了,清平盛世,但谁知是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