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联是哀悼死者的对联。“挽”即牵引的意思,古代有引丧车送葬的礼俗。挽联由挽歌、挽诗发展而来,挽歌在西汉时已有。《晋书·礼志》说:“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役人之劳”就是专门雇人唱挽歌。挽诗稍晚,大约盛于唐代。挽联与挽诗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由挽诗衍变而成的,出现不会早于北宋。《石林燕语》云:“韩康公得解、过省、殿试,皆第三人,后为相四迁,皆在熙宁中。苏子容挽曰:‘三登庆历三人第,四入熙宁四辅中。’”王安石也有一副挽韩琦联:“木稼曾闻达官怕,山颓今见哲人萎。”以上两联也许是最早的挽联吧! 名人挽联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是很高的。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逝世。4月5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爆发了反对“四人帮”、痛悼周总理的革命风潮,天安门前雪片似的挽联,万口传诵,如“一朵白花一颗心,八亿人民八亿碑”“红炉有幸化忠骨,江山滴泪送亲人”等。有一副较长的挽周总理联,写的颇有气势: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杨度挽孙中山联: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姚克与斯诺一起署名的挽联云: 1936年11月1日,重庆各界人士在商会举行鲁迅逝世追悼大会,会场入口高悬《新蜀报》记者敬献的以鲁迅所著书名集成的一副对联,刻画当时世态,颇为深刻: 1946年7月11日、15日,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特务暗杀,叶圣陶、郭绍虞撰联痛挽: 1957年国画大师齐白石辞世,终年九十七岁。郭沫若曾撰一联: 1957年正是毛泽东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候,齐白石又擅长画花鸟鱼虫。上联“百花齐放”一语双关,十分贴切。下联用人民群众痛惜大师归去,称白石老人“万年不朽”,并不为过。 齐白石挽妻陈春君联,也别有一番风采: 清乾隆年间的纪晓岚为人机智诙谐,他撰的挽联也别出心裁。东阁大学士刘统勋,卒于1733年,纪的挽联浓缩杜诗《望岳》句,以岱宗(泰山)喻其勋位: 福康安郡王是雍乾年间唯一以异姓封王者,死于湖南军营。纪在挽联中以唐大将军郭子仪(进封汾阳郡王)和诸葛亮作比: 光绪年间,康有为、梁启超等1300余名举子公车上书,倡议变法,光绪皇帝接受了他们变法图强的主张,进行了百日维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势力软禁光绪皇帝,通缉康梁,还把变法“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康广仁、杨锐、杨深秀斩首示众。康有为逃到香港后,为戊戌变法被难“六君子”写了两副对联。一联云: 另一联曰: 这副挽联,将康有为、谭嗣同的名字都嵌入联中,形式比较奇特,表达了康有为痛失知音的哀痛心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