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其中有信、其名不去

 发哥07domrg8zi 2016-10-07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

先说“自今及古”,河上公版和王弼版,写作“自古及今”。别看这一点点小变化,整个儿意境就不一样了,这个区别我们最后说。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上一段讲到“恍惚”,在“恍惚”的状态中一直走下去,一会儿见物,一会儿见象,就像钻牛角尖一样,钻啊钻,钻到最后,“窈兮冥兮”,就是很深很深,快钻不下去了还继续钻研……一旦钻透,就是豁然开朗:其中有精,精就是精微之妙,这个“精”相当之真切,它具有“共性”,就是普遍之性。“信”就是互相都一样。

我们能接触到的,称之为“道”的东西非常多。高大上了以后都会以“道”为名,比如:

喝茶有茶之道,喝酒还有酒之道,弹琴有乐之道,下棋有棋之道,写字有书之道,绘画有画之道。

参禅有禅道,礼佛有佛道,学儒有儒道,修仙有仙道,信耶稣有基督之道,都叫道。

先秦时的道名儒墨法,都有自称为道。

这些“道”,包括老子自己写出来的《道德经》里所阐述的“道”,统统属于“名”,并不等同于“道”。
《道德经》其中有信、其名不去

“名”,名是形容的意思。就是对“道”这个虚实不二的“实体”的体会,以及二手的表述,以及从他人的表述中理解过来的“道”,统统属于“名”。所以“名”,有“称名”、“名相”、“名学”、“名辩”之说,只要是表述,都脱不出“名”的范畴,这就是所谓的“比量说法”,“仙佛”在世也跳不出去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哪一行都可以修学到见道,到没到那个境界,只是因人而异,与所从事的门径无关。

“道”,只能实证而得。比如《卖油翁》的故事,那个卖油的老头在倒油这个门路上,就证道了。“无他,但手熟尔”,这是他自己对“道”的表述。

很多人还认为只有“打坐”才是“真道”,那仅仅也只是个“打坐之道”而已,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当然如果连个“手段”都没有的话,更谈不上目的了,这就是登堂和入室,以及站在院子里、大门外的区别

我们有时喜欢厚己而薄他,俗人喜欢用“教内语”跑到其他宗教里面去宣传,这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但是管不住,谁让我们是俗人呢,俗人就有俗人的专利。《道德经》其中有信、其名不去

老子说:“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就是不管那一“道”,钻到精微处时,就都一样了,见道之后,一参比,就能明白原委。这是一种极强的认知方式,有人会觉得这不就是“哲学”么?也不对,它可以当“哲学”来用,但是“哲学”没有说要实证的,“哲学”都是嘴皮子功夫,属于“名辩”,还是“名”上的东西

那么说这是“神学”?也不对真正的道家从不立神,所立的只是“道”,“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搞“神道立教”的仅仅是道教的一个分支而已,实际上究竟处的“儒、释、道”三教,都不是神道立教,你要往广泛说,包括“一神教”也可以不用神道立教,只是有人就喜欢这些神神叨叨的教法,那就暂立一个给你玩玩,而已。
《道德经》其中有信、其名不去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今”,是老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春秋中期的所见,对于我们现在来讲,又变成“古”了。而他说的“古”,是三代以前,上古时期的那些“道名”。

所以,“自今及古”,是老子站在见道的角度推溯的“其名不去”,而“自古及今”,是道教、道家后人,在信仰太上老君的基础上,传承的“其名不去”,实际上是古、今、中、外,其名不去”,一回事情,真实不虚。

“以阅众甫”。“甫”通“父”,比如天主教里的神父,正常应该叫神甫,这个字他们倒研究的满通的。“父”一般特指有生养关系的父亲,或者有师承关系的正是师父。而“甫”字很宽泛,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老司机”,也就是那些在某个行当里登峰造极的老师傅,那些得道高人,我们可能连面都没见过,统称为“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老子咋就知道那些老司机的样子了?因为“其中有信,其名不去”嘛。
《道德经》其中有信、其名不去图片来自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