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临床模拟练习-每日一案(第30期)

 陈鑫医师 2016-10-07

某,女,50岁。


因吃不洁食物后而腹泻。恶寒,身热,腹泻稀水,温温欲吐,服葛根加半夏汤后,热退而吐利不止,苔白厚,脉弦细数。


为****证,拟****汤。


上药服1剂,体温恢复正常,腹泻止,胃稍和,仍不思欢食。服2剂,身微汗出,食饮如常,仍感乏力,继善后调理。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柴胡桂枝干姜汤。(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原医案:

黄某,女,67岁。


反复咳喘20余年,伴双下肢浮肿1月余。某医院诊为慢支并感染、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经抗感染、强心、利尿等西药处理后疗效不显,乃求诊于中医。


症见胸闷气促,难以平卧,两胁胀满,咳嗽,咯清稀泡沫痰,量多,双下肢呈凹陷性水肿,小便量少,腹部胀满,不思饮食,大便溏,日行1~2次,伴心悸心烦,晨起口苦甚,口干欲饮,舌边红,苔薄白腻,脉弦数。


证属少阳枢机不利、太阴脾脏虚寒。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之:柴胡、桂枝、干姜、白术、瓜蒌皮各10g,黄芩、炙甘草各6g,天花粉12g,牡蛎30g(先煎),茯苓15g。


5剂后,诸症减轻,夜能平卧。继服上方7剂,诸症悉平。


按:柴胡桂枝干姜汤源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伤寒论》第147条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懈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金匮要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太阴脾虚有寒,简称“胆热脾寒”。纵观本案,患者两胁胀满、口干口苦、脉弦数,乃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咳嗽咯痰、浮肿、小便少、不思饮食、便溏、苔白腻,乃脾阳不足、寒湿内停。故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枢机、清泄胆火、温脾散寒,加茯苓、白术健脾利湿,瓜蒌皮宽胸理气。诸药合用,寒温并用,气机枢转,诸症悉平。


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清泄胆火;桂枝、干姜温脾和中,以行三焦;天花粉清热止渴;牡蛎软坚散结除满。诸药配伍,肝脾同调,寒温并用,使少阳得解,脾脏得温,三焦通畅。故临床用治胆热脾寒证,确有良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