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黄三链章

 自华居 2016-10-07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印章很多,但给我最深刻印象的就是田黄三链章。

田黄三链章百看不厌,每次去北京我都要去看它。这次,田黄三链章从北京故宫来到福建博物院展览,自然不能错过。


很多人看后说田黄三链章是不是有两套啊,感觉跟故宫珍宝馆不一样,好像色泽不一样,故宫的色泽更深。

是同一套。

珍宝馆光线较暗,看起来色泽不亮。博物院的灯光直接射向它,所以看起来格外清晰明亮。

对石友来说这也是非常难得的一次机会。而且可以360度看到。珍宝馆的摆放如上图有部分无法看到。


做田黄三链章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1、材料要大要好。

2、工艺深厚精湛。


田黄三链章对材料要求大,没有一定的体积做不出这么长的三链章。更重要的是筋格不能多。

红筋格可以放在章体上,但绝对不能出现在链环上,这个原因大家都懂。所以这就要求这个田黄原石不仅要大,而且红筋格不能多,还不能太长,不能延伸到链环上。

那么大家猜一下,红筋格外表最多只能有几条?

一条。

因为只有一条红筋才能做到把控,做到定位。出现红筋的地方作为第一个印章的章体部分,先定位,才能做后面的布局。

这也是田黄三链章有一道红筋格为什么出现在左边那方章的原因,而不是中间或右边。


如果再出现第二条雕刻过程中难把控,取链条是走S形的,无人可以做到精准的定位,取出链条后将红筋安排到后面的印章章体上。

体积要大,外表红筋只能有一条,决定了这样的田黄原石必须质地结实且有韧劲。

所以大家看这件田黄三链章质地不是很通透。很通透的田黄往往进化的时间不够,还没有进行充分的交换,还保留着当初山坑母矿的鲜明特征,缺乏柔韧性。这样的田黄不可能有大的,受到外力碰击时就会裂开,不会抱在一起。

这就是铁与钢的区别。铁要百炼成钢,才有韧性。这跟很多石友推崇的田黄要通透不一样,也是很多石友看后觉得这件田黄的质地不是一流。其实这才是第一流的田黄,漫长时间的进化已经百炼成钢,会懂得看的人百看不厌。




除了田黄原料可遇不可求,工艺设计这精妙也是令人匪夷所思。

这件三链章第一个难点在于每个印章上方固定的环钮。这个环钮不是一开始就呈圆弧形,而是几乎直立,接近顶端才开始走弧形。是否保持笔直,细而且圆这些都是难度。

更大点的难度是出现在取活链上。

大家注意这链环不是圆形的,而是椭圆形的。椭圆形不是标准的圆,做到每个椭圆形的环尺寸一样难度也要比标准的圆更高一些。椭圆形有一个作用是链环的长度拉长了,舒展大方,重心更是落在了三方印章上。

由于链环不能有红筋,所以链环尽量是从表面能看到好的地方取,而把内部留给印章,因为田黄原石内部无法看到,存在风险。所以大家认真看,三链章有很多个环带有乌鸦皮。


右方章第三个环很明显的乌鸦皮


三链章一共有19个环。中间5个,左边6个,右边7个加上一个中央总环。


为什么是不对称的19个环呢?这是一个迷,历史没有留下资料。

有人说这是乾隆皇帝19岁时做的,这是一种解释。

更大的可能性在于在做的最后过程中,发现链环比当初的设计还要多取一个才能走到原先设计的第三方印章的位置。计划赶不上变化啊。但阴差阳错,这种多了一个环不对称的结构反而使得整体看起来显得不那么呆板,更有美感。所以大家去博物院看的时候注意看第三方印章固定环钮的高度要比前面两方稍稍矮了一点,这是剩下的原料已经用到了极致。另外颜色也更淡一些,这是因为第三方印章是内部取出的,内部受沁色自然没有外部浓。


我怀疑田黄三链章当初不是一个人做出来的,而是一个团队做出的。它的难度太大了。因为在没有现成作品可以模仿的情况下第一个做出来的,这是一个很浩大的工程,需要天才的想象,精确的设计,非凡的勇气和深厚的功力。在做之前需要用替代品反复推敲试验,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材能得出这么完美的比例。



每天,我们品石赏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