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 荷塘 水墨设色纸本 144×368.5cm 1997年 10月3日上午,保利香港2016秋拍“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专场在香港君悦酒店举槌,共133件精品上拍。其中,吴冠中《荷塘》以咨询价上拍,5500万港元起拍,9000万港元落槌,成交价1.062亿港元。这是继去年《周庄》,其又一破亿的作品。 时至入秋,杭州西湖边的荷叶也正经历自己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满眸的繁华已无踪,剩下半是萧条,半是如诗的残荷清骨。借此机会,就让我们来品读吴冠中的残荷之美吧! 吴冠中 冰雪残荷(红蜻蜓)1996年 “汽车在田野奔驰,庄稼地一色金黄,已是丰收季节。虽富饶,但田野形象单一,不易入画。突然,出现一大片残荷,水面枯枝交错,残叶与莲蓬卷缩得难辨形体,都似无意挥写泼散的黑块与黑线。这些线与块显得分外动人,是借助了水里倒影,由于倒影,一再重复叠映了块与线,虚虚实实,不易一目了然,倒仿佛利用水袖强调了舞蹈的节奏,余韵悠悠…… 具象的荷塘里毕竟是紊乱的,她只予人以点、线、块面组合间抽象美的启示。正如树叶的飘落启示了舞蹈家,残荷则启示了画家。许多画家在残荷断枝碎叶之错综中谱写线之舞曲,尽情自由地写,既要重视提炼,又勿抹杀错觉。“错觉”仿佛孩子的淘气,是任性吧,但往往在艺术中表现了独特的敏感。” —— 吴冠中《文心画眼》—— 吴冠中的水墨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即70年代对水墨媒介的适应期、80年代的银灰色时期、90年代前期的黑色时期和90年代后期至今的成熟整合期。 1997年始,吴冠中迎来了创作生涯的巅峰,这一阶段的作品相较以往更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以往过于强调唯美的做法。吴冠中曾说:“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 这一成熟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就是《荷塘》,画面整体略偏抽象,尺幅恢宏,显示了近耄耋之年的吴冠中挑战自我的决心。 吴冠中《荷塘》局部 值得一提的是,先前以2.36亿元破吴冠中作品成交纪录的《周庄》一画也是1997年同年的作品。《周庄》尺幅为:148×297cm,而《荷塘》尺幅则为:144×368.5cm,前者近3米,后者近4米,而当年的吴冠中已是78岁高龄...... 他在这年究竟是有多努力?对于一把年纪的吴冠中来说,这样大尺幅的创作并非易事,相信这也是一位画家的突破自我吧! 吴冠中 周庄 油彩画布 148×297cm 1997年 专注于新时代的美术思考,吴冠中曾在著作中提出,要打一场“创造新风格的美术解放战争”。 对于“笔墨”,他有独到的见解:“这个观点太陈旧了。我的意思是第一不能离开画面,脱离了画面,单独的线条、颜色都是零。笔墨不是程式化的东西。” 抨击陈旧的思维,他又同时为青年们指点迷津:“你一定要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然后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脱的过程中,你就会找到自己。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吴冠中 荷花 1990年 在中国传统文人画中,荷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对此,吴冠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绘画观:
吴冠中 雨落荷塘 设色纸本 125×67cm 1980年 吴冠中 秋荷 镜心 设色纸本 34.5×37cm 吴冠中 红蜻蜓 纸本水墨 48×44cm 2005年 此幅 《红蜻蜓》是回忆旧作之作,旧作为油画,是吴老回忆起1968年的冬日信步北海,见残荷矗立便幻想有一只猩红的蜻蜓作为唯一的凭吊者栖息之上,但这创作的冲动受到文革压制也如残荷般枯死。 1996年他又一连创作油画三幅,但都未达到所追求的的抒情诗境。2005年是吴老的又一创作黄金期,再次创作《红蜻蜓》以水墨呈现,并加入书法气势,那份萧瑟悲苦的抒情意味更浓。 吴冠中 荷塘春秋 麻布油画 93×72cm 1996年 吴冠中 荷塘(残荷) 水墨纸本 62×82cm 2007年 吴冠中 荷塘 木板油画 42×35cm 1975年 吴冠中 荷塘 吴冠中 残荷 水墨宣纸 63×83cm 2007年 中国美术馆藏 残荷启迪吴冠中的笔飞墨舞,荷早已他去,秋风乍起,折断了植枝。她们的枝、线、形影,在水中倒成了一幅幅几何抽象绘画。除却等待,莫赏心自求多福,放着身心云游四方。遍质、半具象、半象征艺术形式自成一格。 吴冠中说他读了一遍荷之生命历程,想表现《残荷》(上图),想画的已非荷非塘了,而是自己的春秋,自己的风骨。 除了深秋,不见风吹荷叶;孤高又谦和,笔直且弯腰,错落有致,秋韵片片,叫人难忘。苍劲的线条,如同生命的筋骨,歌咏、等待岁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