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 地点:上海 居住人口:5人 面积:建筑面积44㎡,使用面积38㎡ 费用:27万元 杨先生一家五口人住在上海最普通也最早建设的老公房里,然而当夜幕降临时,睡觉,这个对于绝大数人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事,却让他们发愁。 这个44㎡的家,实际使用面积却只有38㎡。 家里的人口多,房子也变得拥挤。 因为是再婚家庭,老两口不愿意住到大房间, 而是选择和即将念大学的孙子挤在北面10㎡的小房间内。 三个人要睡一张宽1米35,长2米的床。 孙子却身高1米83,体重有202斤,一睡下去就占了半张床。 搬桌子、铺泡沫、拼凳子,这是爷爷、奶奶睡前必备的功课 睡眠空间不够,只能通过板凳、椅子对床进行加长改造。 然而即使横睡加拼椅子,加长成2米的“床”,可供爷爷睡觉的空间仍只有0.3米,睡眠质量可想而知。 爷爷几乎每晚都要醒上3到4次,他已经18年没有睡过好觉了 杨家房子不大,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却未改变。 尽管居住的空间局促,他们依旧保持空间整洁。 例如管路原因没有油烟机的厨房,却依然一尘不染,这些全是奶奶每天清洗的功劳。 除了屋子要整洁干净外,老两口也很注重个人卫生。 然而,两人每天都要洗澡的习惯,却成了儿子心中最大的担心。 家住顶层,水压不够。出水小,洗澡只能靠烧水。 年过古稀的爷爷、奶奶每天要将烧开的水从厨房一锅锅运输到浴室, 不仅大大增加劳务压力,沸水运输对于老人来说更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杨家人口众多,洗完衣服,晾晒也是个大工程。奶奶经常要爬上凳子,探出半个身子晾衣服。 卫生间只有2㎡,空间狭小,洗衣服只能保持着背部170度弯曲的姿势,对于73岁的爷爷来说实在吃力。 老两口24小时不间断的付出,小辈心里既是感激又是愧疚 虽然房子有着不少问题,但在他们心里, 五个人能在一起这就是家。 因为是老公房,房型无法有大的变动,设计师如何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极限改造,完成他们梦想中的家? 设计师介绍:这一次的设计师是擅长空间布局的“理性派”设计师吴方浩和擅长色彩细节的“感性派”设计师李楠,一起挑战这个38平米老公房。 改造前后: 设计师通过资料查找,实地勘察并详细倾听了杨先生家里人的需求,经过认真测量,合理规划,设计出最合理的家居空间。 ▲改造前平面图 ▲新规划空间图 ▲三室两厅,九大功能! 孙子房间: 设计师团队将梁嵌入升降床内,将升降床做成凹字型。解决层高问题。 设计师受到三面翻广告牌原理的启发,并结合了改造空间的层高要求,将一块板的正反两面分别制成硬面与软面,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需求进行调节。 ▲方案修改 爷爷奶奶房间: 设计师觉得这次改造要把祖孙三人的床分开,不过究竟是使用密闭性良好的墙体隔断还是轻质的软隔断,设计师吴方浩与李楠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最终,吴方浩最终还是被李楠说服了,整个团队选择了密闭性好的移动墙体作为隔断,放弃了软性隔断。 卫生间: 卫生间经过改造后,变成了功能齐全,干湿分离,可以同时供三人使用的空间。考虑到老人不适合使用需要跨进跨出的浴缸,因此设计师用淋浴房取代了浴缸,还增加了全套的安全装置。 厨房: 与过道厅打通后的厨房,选用了白色与灰绿色的搭配。看上去更清新雅致。考虑到最常使用厨房的人是奶奶,橱柜不仅高度降低了,还配备了下拉栏,并增加了丰富的下柜储藏容量。 在厨房操作台旁边还配备了可以供两到三人使用的移动小餐桌 儿子儿媳房间: 北面的小房间以绿色为主色调,搭配白色家具,颇具老上海风情。1米1的高度,让整张床不仅有着储物功能,而且还是个分类细致的衣帽间。 房间中,有着细腻功能分区的家具还有这个既可以做咖啡吧台又可以做书桌的柜子。 过道: 过道被充分利用,摇身一变成了洗面台、梳妆台,还有强大的收纳功能,一处角落也没有被放过。 前后对比图: 情感凝结: 大房间的玻璃天花承载着这个家太多的回忆,设计师李楠将天花的图案进行重新绘制,设计成了餐具、靠包。家是新的,却也是旧的。天花是新与旧交替的象征,也是一家人情感的凝结。 贴心细节: 考虑到老人夜晚有起夜的习惯,将老两口的床铺分开,留出一条宽45公分的通道。 通道处装了感应小夜灯,可以照明,也保证了老人的安全。 设计师特地在大房间的客厅中设计了一面照片墙,放下祖孙三代的美好回忆。 惠及他人: 解决了杨家墙体隔热层的问题,设计师又在房顶进行了隔热层铺设,惠及整层楼的居民。 设计师还在楼顶上安装了太能板,可以供整栋楼的公共用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