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被世人误解千年的「乱世枭雄」,连曹操也比不过?

 我心飞扬695 2016-10-07



公元912年,梁太祖朱温被第三子朱友珪杀死在在洛阳皇宫中,尸体被用一块毛毯包裹后草草埋于寝殿之中。如此死法,恐怕是生前纵横天下的朱温没有想到的,至于身后如涛涛巨浪般的种种非议与指责,朱温肯定早有预料,但肯定也不会在意。细思之下,作为灭唐而建后梁,开启五代篇章的朱温不应受如此千夫所指的待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乱世,身为时代中人的朱温,若非勇武和谋略,不可能划地而据,登上时代的高峰;而同样因为缺乏约束,年纪轻轻就投身军伍,五代十国那种好勇斗狠,尔虞我诈、翻云覆雨的时代特性在朱温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一言以蔽之,不了解朱温,你就不了解五代。


朱温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依靠自身打拼、适时选择而成功的典范。朱温出身唐宋州汤山县午沟里,父亲是个私塾先生,以教书的微薄所得支撑家庭。但父亲早死,朱温随母亲到当地地主刘崇家做帮佣维生。虽然寄人篱下,但长大成人后的朱温却完全是一副小太岁模样,凭着一身力气,在乡里到处逞强横行,为当地人所讨厌。唯独刘崇的母亲看出朱温身上的豪强之气异于常人,对朱温另眼相看,在很多地方对朱温给予照顾。



(图)梁太祖朱温(852年-912年),宋州砀山人,母王氏佣食于萧县,五代十国梁朝开国皇帝。早年参与黄巢起义,后脱离黄巢大齐政权而归唐。后被唐廷赐名朱全忠,篡唐建梁后又改名朱晃。


有想法,有力气,不甘于现状,最重要的是还要有机会。唐朝末年的连年天灾,和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引发了黄巢大起义。朱温在这时辞别母亲,加入到黄巢队伍中,因为作战勇敢,朱温在黄巢队伍中地位逐渐上升。在攻取长安和后续防御唐政府军队反攻长安的战斗中都立有战功。中和二年,朱温被黄巢任命为同州防御使,负责长安东面的防务。


在担任同州防御使期间,朱温与唐朝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多次交战,但是败多胜少,朱温承担了很大压力。朱温接连上十次表章要求黄巢派兵增援,但均被黄巢身边亲信孟楷扣押不报。这个孟楷也是黄巢的亲信大将,是黄巢的左膀右臂。之所以在这个时候选择隐匿不报朱温的紧急军情,笔者推测,完全是个人的嫉妒心理在作祟。同样被黄巢所倚重的孟楷没有容人之量,不待见朱温的才能和担心朱温在黄巢心中的分量与日俱增,而将朱温视为潜在竞争对手。在得不到外部支持的情况下,且黄巢因为进入长安后的所作所为导致人心尽失,起义军内外交困。而朱温这时也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坐等被王重荣继续消耗直至被消灭,二是向 唐政府投诚,谋条生路,朱温选择了后者。朱温的投诚,将长安的东大门拱手送给了唐政府,使黄巢起义军长安防务出现了巨大缺口,投诚的朱温也获得了唐政府的厚待:赐名全忠,加官进爵。



(图)五代十国地图


在配合唐朝廷合力将黄巢击杀,剿灭黄巢起义后,朱温随即投入到军阀混战中。这其中,朱温表现出了超越一般军阀的眼光和魄力,他重视生产,优待人才,加强军队建设,强调军纪。在军阀混战中,朱温敏锐的认识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政治上的优势,才有助于他在与其他各路军阀的争斗中脱颖而出,占据上风。于是朱温经过几年的混战,在公元901年进入关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效法三国曹孟德,将皇帝攥在自己手心中,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朱温最终成为势力最大,地盘最广的军阀。这时的朱温,环顾天下,已经没有人再能阻止其登上人生的顶点了。朱温敢想敢干,于公元907年四月,逼迫唐哀帝退位,正式即皇帝位,建立大梁,史称后梁。赫赫唐朝由此谢幕,朱温也由此成为唐朝的掘墓人,成为开启五代十国历史的第一人。


在达到自己人生顶峰的同时,朱温也把自己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成为后续史家口诛笔伐的对象。


事黄巢而向唐政府投诚。从一无所有到成为黄巢起义军中的重要将领,直到黄巢将关乎长安安危的东面门户—同州的防御重担交给朱温,可见朱温的能力和在黄巢心中的分量。而朱温的投诚实处于无奈。在朱温镇守同州期间,遇到了强悍的王重荣率领的唐朝政府军队的阻击,进退不得。在这种情况下,朱温的第一选择是求救,但等来的结果是黄巢的亲信孟凯将朱温的求救信件全部扣留不报,等于是睁眼看着黄巢自生自灭。而再往深处扒扒,黄巢的军队性质也让人怀疑。历史有一个细节,黄巢在被赶出长安后,领军退入河南,在攻打陈州时(今河南淮阳),其先锋将领孟楷战败被杀,还是这个孟楷。由于其是最早追随黄巢的将领,骁勇善战,一直是黄巢的左右手。孟楷之死让黄巢异常悲愤,遂领兵将陈州团团围困,发誓定要拿下陈州,屠城为孟楷报仇雪恨。在黄巢军队围困陈州的时间里,因为军队没有粮食,就将陈州周边的百姓捉来杀死充当军粮,几乎将陈州周边人烟杀绝。在朱温率兵经历大小几十次战斗将黄巢军队赶出陈州后,不仅当时的唐朝陈州刺史亲自到朱温马前迎接,陈州的百姓甚至自发为朱温建立生祠来感谢朱温使他们脱离黄巢军队带来的死亡恐惧。


投唐而最终成为唐朝的终结者。这是朱温人生的第二次选择,也是朱温最被人诟病之处。朱温投唐后,唐朝上下一度把朱温当做拯救唐朝的救星,不断给朱温加官进爵加以拉拢,而朱温也确实鞍前马后为唐朝出了不少力。但此时的唐朝已经是日暮西山,千疮百孔。大厦将倾的帝国,从根基到外表的彻底动摇已经非朱温一人之力所能挽回。唐朝从安史之乱所形成的藩镇军阀割据状况,在黄巢起义后愈发严重,唐朝中央政府的号令所达的区域和影响日渐微弱。各路混战不休的大小军阀,要么公开不听唐朝中央政府的号令,要么对唐朝中央政府的命令阳奉阴违,谁也没把这个日渐衰弱的中央政府当回事,有实力的更想取而代之。而各路军阀之间的混战中,更是只有不断兼并,壮大自身实力,才能在这个乱世中生存下来。朱温经过二十年的拼杀,已经成为当时中原军阀的代表人物,替唐而兴,是时代的选择。如果不是朱温来终结唐朝,那可能就是另一个张温、李温。




与曹操不同,朱温一生所作所为,其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敢作敢为,不惧非议。在朱温认为自身实力已经具备可以取唐而代之后,就毫不犹豫的进行行动。在这点上,朱温表现的比曹操更简单残暴。这从朱温有计划的清除唐朝皇帝身边的宦官、文官势力,到著名的白马驿之变,都表现出朱温的铁血果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性格。朱温替唐而建立的梁朝,既是历史兴替的必然,也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曾经威震万里的唐朝政府到了此时,号令已经不出皇宫,致使各路军阀混战不休,广大百姓处于生死徘徊的边缘。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央政权的出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百姓的希望。朱温所建立的梁的适时出现,也是顺天应民,给了中原百姓一个喘息的机会。


不检点的私生活?这里所指的私生活,说白了就是所谓的朱温的荒淫。晚年的朱温确实放纵了自己,甚至发展到公开宣召自己的儿媳侍寝。这时候,如果张皇后还在,朱温个人的人生轨迹甚至是五代史都有可能被改写。张皇后,是朱温的发妻张氏,原本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为人温婉贤淑,知书达理。对内,待朱温温柔体贴,并亲自为为朱温选妾;对外,体恤朱温手下将士,规劝朱温不要因为多疑而随意擅杀部下,救了不少将士的性命,深受朱温部下爱戴。在这样一位贤妻良母式的女人面前,朱温个人的性情和行为也收敛很多。但天不与寿,张皇后在朱温称帝前病逝。张皇后的病逝,使朱温少了约束,也少了一个能在精神上给予慰藉的伴侣,晚年的朱温也因此变得行为乖张。但朱温的荒淫是否真像我们所见,就像标题上的那个问号一样,笔者满腹狐疑,甚至闻到了故意抹黑的味道。众所周知,灭梁而建的朝代是沙陀贵族李克用的儿子李存煜建立的后唐,而这对父子与朱温有着不共戴天的世仇,李克用父子以唐朝继承人自居。在朱温生前,双方就互相攻杀不已。在朱温死后,李克用的儿子李存煜战胜了朱温的儿子,灭了朱温所建立的梁,建立了唐,史书称之为后唐,并杀尽朱温后人。这样更迭建立的朝代,这样的后续史书记载,又怎会替朱温所美言呢?




朱温一生,起于微末,但凭借自身豪强的性格,敢作敢为的勇气和义气担当,在唐末农民大起义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时代的开创者,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传奇。只可惜正像朱温生前所担心的一样,朱温的儿子们没有继承他们老爸的优点,将老爹辛苦打下的江山败光,历史从不与权利斗争中的失败者代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朱温,被描绘成一个流氓和背叛的小人形象。如果这就是朱温的全部,我相信他绝不会成为那个时代的胜者。朱温一生形象和故事颇似曹操,但行事作风比曹操更直接,决绝,为达目的更加义无反顾,更加铁血无情,这既是朱温个性使然,也是那个时代的生存法则。有一位伟人这样评价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枭雄。


原标题:聊聊那些五代十国的割据者之一

——终结旧帝国,开创新时代的乱世枭雄


*作者:姜浩,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