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和一段记忆相关,一段记忆和一些故事相连。 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特点,文明与丑陋,繁华与寂寥,每一座城市的发展史,都有自己的符号性记忆,从这些符号里,可以窥见一座城市的沧桑巨变和历史印记。 在榆树,柴油机厂就是这样一个地标性符号。因为,在榆树人的心目中,它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工厂,更承载着几代榆树人的难忘记忆。 一条青石板巷,几扇古旧斑驳的大门,厂房上的标语在岁月微醺中隐约错落,这是许多榆树人记忆中的柴油机厂。如今的柴油机厂已经在榆树的土地上消失,原来的厂址新建了住宅区。 1946年为了配合解放战争,支援前线,实现榆树粮食外运而修建榆树至五常铁路,这样,榆树铁路厂应运而生。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形势的需要,先后更名为麻袋厂、农机厂、机械厂。初具规模的这样一座小工厂,生产的磨米机、磨面机以及小型农机具和农机配件当时在方圆百公里已经小有名气了,据柴油机厂老师傅说,从1952年——1958年期间,人员最多时已经达到数百人了,工厂在榆树已经属于大型企业。 1968年,省里组建榆树柴油机厂筹建处,并于同年7月20日奠基开始建厂。当时一个有口号,叫全省抬榆柴。从1968年——1973年,五年的时间,榆树柴油机厂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了基础建设、设备安装、人员配备、健全机制等几个阶段。 1973年11月28日,正式通过了国家全面验收,并形成了大马力柴油机(4105型 3105型)的生产能力,同时完善了厂子的编制,参照军队的管理模式,设置了七个车间(连队)及科室。可以说,矗立在榆树这片黑土地上的柴油机厂,走进了时代的洪流里,与时代的行列并驾齐驱,不但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促进了榆树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国营企业的佼佼者。 2000年以后,榆树柴油机厂退出了计划经济的舞台。昔日的热血青年,现已经成为两鬓斑白的花甲之人、古稀之人,甚至有的已经长眠。 老照片上那些高大宽敞的车间厂房、别具一格的配套建筑,以至作为当年工业文明标志高高耸立的烟囱、通往职工宿舍的深巷、合抱的大树、留有时代烙印的标语口语,都仿佛在给人们讲述着榆树重工企业创造的繁荣与历经的兴衰。 览物思昔,不由令人怀想起那个“火红青春、红色海洋”的年代,对当年创业者发奋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产业报国情怀,“出大力、流大汗”以苦为乐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及抛洒过的辛勤汗水发出由衷的感叹与仰慕之情。 如今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曾经傲然称雄榆树十多载的柴油机厂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美丽的米兰阳光小区。那段留存的记忆、古老的厂房,只能在老照片中渐渐拾起。 相关资料来源于网友“夕阳晚晴” 原榆树柴油机厂退休干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