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说到越国只用这七术中的三术就灭了吴国。 其中,第二术是高价买进吴国的粟米,以减少吴国的积粮。具体操作流程是这样的:前483年,勾践派文种打着越国遭遇饥荒饿殍遍地的旗号到吴国向夫差借粮,夫差竟然毫不怀疑地就把粮食借给了越国。勾践把轻而易举地骗来的大批粮食赏赐臣民,大家欢呼雀跃。等到越国的粮食丰收了,勾践按照既定的计划,将一部分谷子蒸熟了晒干,假冒好谷子,让文种送还吴国。不识稼穑艰难的夫差看不出谷子有问题,反而认为,越国土地果然肥沃,谷子如此饱满。如果我们用这些谷子播种,明年定会有好收成。第二年开春,吴人用越国归还的谷子作种子进行播种,结果造成吴国的大饥荒。勾践立刻就要乘机攻吴,只是文种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方才作罢。深居宫中的夫差竟始终没有觉察。 “遗美女,以惑其心志”这一术大家比较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美人计。越国从民间选了两个清纯少女郑旦、西施(夷光)进行专业勾魂训练,培养她们用天真妩媚征服男人的本事,然后献给夫差,也可视作性贿赂。因为当时负责此事的是范蠡,而二女中最突出的是西施,所以,后人就传出了范蠡与西施的绯闻,就如时下的明星一样,动静皆风云。不过,吴王又不是傻子,怎能允许别人给自己戴绿头巾,显然绯闻说不靠谱(至于后来的范蠡与西施泛舟五湖就更不靠谱了。我始终觉得范蠡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道家,怎会为儿女私情所牵绊?蠡施恋不过是好事者言罢了。)至于西施这个大美眉,其实不过是个小可怜,她入吴宫的主要目的只是让夫差由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变得有些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罢了,并没有如后人大开脑洞所臆想的那样成为功勋卓著的战略女谍,真要那样,可是越国的大功臣,怎么也不至于从此失联吧。也有人说是勾践夫人怕她勾引勾践,派人将其沉江变成了沉鱼。这只是一家言罢了,笔者无从考证,也就难以置喙了。当然,更有人说,在管仲的文章中就曾提到过西施的名字,西施与毛嫱一样只是古代美女的通称,由此可见,越国可能送给吴王不少美女,她们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来,只能以西施代称,这样的美女恐怕不会立下多大功劳,充其量只是迷惑了吴王的心志罢了。既然这样,勾践夫人又何必非得把某个西施沉江呢? 至于“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其实就是让吴国大兴土木腾空国库,无钱富民养兵。试想一下,营造一个美轮美奂的姑苏城得花多少钱?造一个阆苑仙宫似的响屧廊要费多少心思?如此造作,劳民伤财,自是取败之道。不过,从中可以看出,吴越之地,在春秋未期不仅有大量的造剑大师,而且也拥有了很多能工巧匠,已不再是未开化的蛮荒之地了。究其原因,在于中原战祸频繁,众多手艺人逃往吴越寻求乐土。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吴越的早期开发。 在越国想方设法增强自身实力,削弱吴国战争潜力的同时,吴国自己正在走向穷兵黩武的绝境。有了伯嚭这个吃里爬外的吴奸,夫差听不见伍子胥的忠告,对越国根本不设防,甚至夫差的太子友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讽谏他,夫差也全当耳旁风。此时的夫差的眼里只有霸主,没有其他。为此,他战胜齐国,威逼晋国,一时间似乎天下无敌。 夫差剑 正像西方人常诅咒的那一句“上帝让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一样,就在夫差自以为事业如火如荼,天下任我纵横的时候,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勾践雄起了。前482年,勾践趁吴军与中原诸侯黄池会盟之际,派遣娴于水性的水军二千人,训练有素的战士四万人,受过良好教育的核心禁军六千人,军官一千人(乃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攻打吴国,击败吴军,杀吴太子友。吴王夫差匆忙回国,越国自觉此时无力灭吴,遂迫使吴国请和。夫差在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候被突然打下神坛,彻底懵了,他的价值观霎那间碎了一地,从此,他开始破罐子破摔了,不理国政,只知享乐等死。 前478年,勾践又乘吴连年天灾、兵疲民饥、军队分散的有利时机,再度率领5万大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今江苏吴江)与匆促而来的吴军夹江对垒。勾践先从左、右两军中抽部分兵力为左、右句卒,于黄昏时进至上、下游五里处,夜半渡江,战鼓齐鸣,进行佯攻。夫差误认为越左、右两军渡江夹击吴军,慌忙命上、下两军迎战。勾践乘机率三军主力,偃旗息鼓,潜涉渡江,出其不意地向吴中军发起突然袭击。吴中军大乱败退。其上、下两军不及回救,亦随之溃逃。越军乘胜猛追,再战于没(今江苏苏州南郊外),三战于郊(今江苏苏州城郊),均大获全胜。这场中国历史上较早的江河攻击战是吴越之争中最关键的一仗,使吴军精锐尽丧,越国灭吴称霸的时机已成熟了。 之后,勾践多次攻吴,使吴国疲于应付,终于尝到了当年欺负楚国的滋味了,吴国最后的一点力量也在几年的战争中消耗殆尽了。前473年,越兵攻入吴都姑苏,吴国灭亡。勾践本想把夫差流放甬东(今浙江舟山),给他百户人家,让他在那儿混吃等死,有时间也可以找来消遣一下。夫差最后关头硬气了一把:“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后悔不听子胥之言,让自己落到这个地步,死后也无脸见他!”于是蒙上脸自挂东南枝了。 勾践剑 勾践灭吴后,杀死了一心等赏的吴奸伯嚭,说他不忠于主上,还说自己是为被伯嚭谗害的伍子胥报仇。由此可见,伯嚭这样无底线的人在哪儿都不会有好结果。不过,此时发生了一段感人的小插曲,君夫人雅鱼因在吴国受辱于齐使,在勾践胜利的那一刻,自缢于姑苏台上。勾践很伤心,命人毁掉雅鱼死时所在的宫殿为她赔葬。如此说来,雅鱼更没功夫去处置西施了。当然,这个故事应是后人杜撰,不过从中也可看出勾践的刻薄寡恩还是内外有别的。 灭吴之后,勾践引兵归国。稍事休整后,勾践就率兵渡过淮河,会盟齐、宋、晋、鲁等国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周天子使人命勾践为“伯”(霸)。此后,越兵横行于江、淮之间,诸侯震伏。够践的勾践凭着卧薪尝胆的坚忍荣登春秋最后一任霸主的宝座。 勾践灭吴,范蠡居功至伟,但是范蠡受老师文子的影响,加上在吴三年和勾践的零距离接触,深知勾践是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雄猜之主,所以明智地选择功成身退,“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临走前,范蠡致书文种,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可惜,文种听不进去,不过,他也想试探勾践的态度,就称病不朝。哪想这正好给了那些看不惯文种的人机会,他们乘机进言说文种有不臣之心,勾践正中下怀,就以探病为由赐给文种一把名叫“属缕”的剑,说:“你当初给我出了七条伐吴之术,我只用三条便打败了吴国,剩下四条在你这里,你干脆用这四条去地下助寡人的先君打败吴国的先君吧!”善谋国不善谋身的文种只好用伍子胥自刎时所用的属缕剑结束了生命。 勾践为什么要杀文种? 首先,文种功劳太大,威望太高,特别是勾践入吴或攻吴期间,文种长期主持国政,很多越国人只知文种不知勾践,让勾践怎能放心?二是双方在今后的发展战略上分歧严重,渐起冲突,勾践当了那么多年的龟孙,一朝得志后最想做的就是称霸,而老成持重的文种想的是好不容易灭吴了,该让越国人喘口气休养一下,君臣意见相左,此时满身王霸气的勾践,怎能容许别人和自己唱反调。所以说,文种之死无可避免。后人对文种的无罪而死还是比较同情的,将他与伍子胥相提并论,共尊为神,甚至在著名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我们从死保纣王的闻仲太师身上仍可看出文种的影子。 最后说一下,勾践去世后的近二百年间,越国没有搭上变法图强的快车,只是吃着昔日的老本,也少与中原往来,国力逐渐衰落。最后一任越王无疆偏偏不顾自家国内空虚,非要招惹早有灭越之心且准备充分的楚威王,结果撞到了钢板上,把自己给撞扁了。得胜的楚军把从原来吴国一直到浙江(钱塘江)的土地全部收入囊中,越人被迫南迁。由于无疆生前未曾明确指定继承人,导致他的儿子们皆以正统自居,纷纷建国,如东越、闽越乃至百越。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中原诸侯也不能真正制服坚忍不屈的越人。后来秦始皇派五十万大军南下,主要的打击目标就是百越,在秦军的威势之下,诸多越人政权暂时臣服远遁。不久,越人在秦末战争中再次卷土重来,与天下英雄一起埋葬了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后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凭借强大的中央集权,采用分化瓦解的手段才最终将各个越人政权消灭,从此越人或遁入山林成为山越,或继续南迁远遁,或融入华夏,而越人的诞生地浙江也逐渐成为经济发达文化昌明的强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