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学奥数的兴趣

 长沙7喜 2016-10-08


常年教授五六年级的奥数,感觉兴趣无论对于家长还是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奢侈品,在交流中也是大家不大愿意触碰的话题,似乎那是一种理想主义甚至是幼稚的表现。事实上,愿意把孩子送到学而思来学奥数的家长,大多是很重视教育,有的甚至自己学生时代就是学霸。大家往往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怀。想当年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就因为一堂课难度稍大就会以“怕打击孩子兴趣和自信”为由选择让孩子放弃奥数。

紧接着发生的事情大家就知道了,小升初来了嘛,什么兴趣都得暂时放下为升学让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该现实一点了不是吗?

扔掉兴趣的过程是痛苦的,有的家长选择循序渐进,每天在和孩子无休止的讨价还价中“保护”着孩子的兴趣;有的家长索性长痛不如短痛,发动武力政变,建立专制政府,一劳永逸地奴役孩子的时间以完成学习任务。家里不是鸡飞狗跳就是死一般的宁静。当然这种局面也不是家长们主动选择的,只是在每一次具体情景下的具体选择时的无奈,最终导致了一个大家都不愿看到的结果而已。

我也希望孩子既能考上好学校,又能不失去对奥数的兴趣啊,可是,这有解吗?


此题无解?


我知道大家已经很期待我给的解答了。(也或许大家已经觉得大话空话套话的时刻到了,准备切换频道了……)

我的解是——此题无解——因为错的是这个问题。

引用一段我和我的同事(一个六年级老师)的对话吧——不要以为只有家长们面临这种困惑,老师也是一样。


同事:基础班教得实在是太崩溃了……他们也痛苦,我也痛苦……

我:为什么啊?

同事:听不懂啊,太难了……

我:讲简单点不就行了?

同事:不能再简单啦,这些就是小升初考题的难度啊,不讲到时候怎么考小升初啊?

我:那讲了听不懂又怎么考小升初呢?

同事:……

我:我的建议是,上课就讲得简单一点的,轻松一点的,孩子们能够消化的知识点,首先让他们愿意来到这个课堂;结尾的时候引入一些难度较大的,和小升初有关的例题即可,最后把一些没讲到的小升初知识点留作课后思考补充在常规作业之后。让有能力有想法的孩子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嘛。



听起来有些不负责任,是吗?

如何让孩子们愉快地把一道他们听不懂的题目听懂?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悖论。“听懂一道题”不像“跑完1000米”,给你1个小时你就是爬都爬到了。听不懂的原因太复杂了,甚至有些逻辑断点孩子需要再长大几岁才能体会得到。如果让学生听懂是一个教学目标,那么为什么一定要这堂课的课上听懂?我们应该为孩子去创造听懂所需要环境,然后等待其顿悟。所以没有互动的课我是完全上不下去的,就算我在讲台上面跳得再欢,孩子们最后“听懂”的那一瞬间,我无法控制,只能静静等待孩子们“哦…………”了以后我才能继续。

说得我好像很淡定一样,其实哪有哦,有时我也会把孩子留到很晚只为了等他自己想明白。可是,有时真的是等到11点半都想不明白啊。不甘心,那我是真不甘心……可那又怎么样,还是得放孩子回家睡觉啊……

知识、技巧可以靠老师的给予,你不知道中国的首都在哪,我告诉你你不就知道了吗?但是懂得一件事物真的只能靠等待。你可以选择不等,但最多也只能骗骗自己说“他都点头了,应该是听懂了吧”。

我并不是在批判我的这位同事(希望他看到以后不要记恨我才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容易陷入到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当中——既然控制不了,就“尽力而为”吧。我把该讲的都讲了,我已经尽力了,剩下的,就只能看你的造化了。家长们也是一样,我把该报的班都给你报了,里面应该包含了所有的小升初知识点。该做的题我也都逼你做了。我已经尽力了,剩下的,就只能看你的造化了。


兴趣是啥?


兴趣很重要,这无需我多言。但问题在于很多人都没搞懂什么叫兴趣,兴趣很容易和另一件事物混淆——好奇心。好奇是对未知领域的扩张欲望,而兴趣是对特定事物的持守。两者都源于人的天性。孩子偏向于好奇,大人偏向于兴趣。好奇无需培养,它与生俱来,看看一个婴儿从喜欢一个新玩具到喜欢下一个新玩具的所需的时间即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会不断收缩,最后聚焦到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内,形成兴趣。兴趣就是要在外人看来是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新的刺激,从而能够在好奇心-兴趣的趋势之下不断前进。因此好奇心和兴趣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关键就在于,一个孩子如何从好奇走入到兴趣的?说实话,我不知道。我从自身体验或者和其他人的交流的当中也没发现什么必然的途径。就是好奇心见得多了,看得累了,就会挑几个自己喜欢的持续做下去,其它的就让它随风去了。至于挑选的标准,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原因。因此要想获得对奥数的兴趣,你只能保持这种开放的,随机的环境,让孩子能够有这个机会撞进这片梦幻的领域,体验一种前所未有的智力快感。

但是对一个东西产生抵触的原因倒是相对比较统一,第一大利器就是奖惩机制。

有个著名的段子,说有个退休老人在家,平时最喜欢清静,最近天天下午有一帮小孩在他们家门口闹,搞得很不开心,哄也哄不走。这天他想了个法子,把这帮孩子叫到跟前,说:“爷爷最喜欢你们在我家附近玩了,要不这样,以后你们天天下午都来,来一次爷爷就给你们每人发两块糖。”说完就从兜里掏出了几块糖分给他们每人两颗。第二天这帮孩子又兴高采烈地跑到老人家要糖,老人打开门说:“不好意思,我今天糖不够了,只能给你们一人一颗。”孩子们有些失落,但有总比没有好。就接受了。再到第三天他们过来的时候,老人打开门对孩子们说:“不好意思,爷爷家没有糖了,你们就在这玩吧。”孩子们这下不干了,说:“说好给两颗糖的,昨天已经耍赖了,今天连一颗糖都没有了,我们凭啥还要在这玩啊?我们走,以后再也不来了。”就这样老人如愿以偿。

其实你看,本来玩是个毫无目的孩子们自觉自愿并从其自身便可获取乐趣的行为,一旦将其指向了外部,变成了实现目的(获得糖)的一种手段,那么它自在的价值也就丧失了。

为什么我觉得前面那个命题是个伪命题,就是因为提出问题的人已经把“考名校”本身当作了学好奥数的奖励,那这种认知本身就剥夺了学奥数本身的价值,从而让奥数无法以兴趣的方式存在了。

或许我们可以挣得一些表面的“兴趣”——由对比产生的兴趣——因为比别人做得好,所以愿意做。这种兴趣其实并不持久,而且非常脆弱,一旦来到一个竞争力更强的环境,很多孩子便会失去兴趣了。

但我并不反对为了“考名校”而学奥数。相反,我倒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本来就必然比为兴趣而学奥数的人要多。为什么一定要对奥数感兴趣呢?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无法感兴趣的东西就只能用唾骂来对抗吗?我承认,喜欢奥数的人学生时代的幸福指数相对会高一点(原因嘛,你懂的);但能够为了目标而努力也是同等重要的一笔人生财富,是每个孩子未来要适应这个社会都应该具备的能力。至于兴趣,可以用其它的东西去填补嘛,比如运动、阅读、编程……都是可以让人投入很深且很有收获的兴趣。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带着兴趣来过好每一天。但我们也要看到目前人类社会(即使是在地球上最发达最富足的地区)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模式还没有进化到如此发达的地步。好在比起工业时代里每天做着大量重复枯燥的熟练工工人相比,已经好了很多了。但是无法在每个人只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就能够完成全社会的大协作,我们必须要从我们的生活中拿出不小的一部分让渡给这个世界,去做一些不那么有意思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怎么做?


  1. 首先,得有兴趣,不管是对什么。最可怕的不是孩子贪玩,而是孩子厌学。这俩可不是一回事,前者的意思是孩子喜欢玩超过了学习,所以总想用玩来替代学习,因此他会分秒必争地去玩,并用有限的时间去达到他追求的某种玩上的超越(或许很难理解,但值得尝试);而厌学不同,孩子不是想玩,而只是单纯的不想学,只要时间能够不在学习中度过,怎么流淌都无所谓。贪玩不是恶性的,家长千万不能做一个万恶的资本家想方设法精打细算占去工人阶级的休息时间,反倒应该想法设法去为他创造更多的机会去玩自己想玩的东西——教孩子规划时间,如何利用平时零碎的时间来提前保质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刚开始的时候,需要适当参与到孩子的时间管理中来,以一个帮助他早点开始玩的心态来引导他行为。所以只要孩子的兴趣在,且有足够的吸引力,那么他提高自身学习效率的原动力就能一直保持,合理正向地将其运用好,就不会再陷入到无穷无尽地内耗当中了。但如果是已经厌学,那么家长就千万要调整心态了,因为问题早已不是孩子能不能上名校的问题,而是有可能上了哪都没救的问题了。厌学的问题没有简单的一剂万能解药,但是第一步,一定要先找到一个孩子愿意为之投入的兴趣,即使这个兴趣与小升初无关。讲得文艺一点,先得重拾对生活的兴趣。忘记小升初,坐等派位,然后在记忆中先搜寻一下孩子有没有曾经对什么事物产生过哪怕是一瞬间不一样的眼神。现在才小学阶段,重新点燃一个正在滑入黑暗的灵魂,一切还来得及。

  2. 如果孩子有兴趣,只不过这个兴趣不是奥数,那就要通过学奥数来培养逆商。著名的“糖果”实验表明逆商或许也和天分有一定的关系,但我还是觉得逆商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家长自身的身体力行自不必说。更重要的,就是要给孩子建立起一套良性的反馈机制。不要用好的结果来掩盖懒惰,比如“你看你这次没怎么复习就考了第三名,下次你要是好好复习不就能考第一了吗。”,放心,我就算原本想复习的也再也不会去复习了。在孩子明明付出不足却意外取得好成绩时,要么就轻描淡写,直接无视,要么就避谈结果,批评过程;更不要让坏的结果掩盖了努力,比如孩子辛辛苦苦准备了一场考试(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你却说“叫你细心一点,又不细心,你看,白复习了吧。”只要认真准备过,怎么编也要编出一些“成就”让孩子先认可自己的付出。至于付出的方式有没有需要改进的,这个应该留给日后去进步,而不是现在去批判。

总结


兴趣是人格的延伸,就像我们身上实实在在的一块器官一样,有血有肉。它既柔软又充满韧性。它没法制造,只能任其生长。给它适宜生长的土壤和肥料。但长不长得出来,长出来是不是你想要的果实,你说了不算。对待它不可太强硬,无视它,虐待它,这样你只能把你的孩子变成一部无法思考的机器;然而又不能太娇惯它,搞个什么事情都得往它身上靠,难也难不得,苦也苦不得,成不了兴趣的东西注定成不了兴趣,你只能接受。

教育孩子要用一种农业思维,而非工业思维。我们应该创造环境然后等待孩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不是找好原材料,做好模具,一组合,一个和我们想象中一模一样的孩子就这么生产出来。兴趣也是如此。不可能人人都喜欢奥数,但只要你认清奥数,认清自己家的孩子,奥数学习的过程(远远不仅仅是一堆很快就会过时的知识)一定会给他的成长助上一臂之力!


关于“给力老师聊奥数”

想通过这个微信号跟大家多交流交流关于奥数的那点事~

华杯赛临近,最近我也打算给大家讲讲题和知识点啥的,大家敬请期待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