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课《拟行路难》导学案

 许愿真 2016-10-08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课《拟 行 路 难》导学案

                 拟 行 路 难》导学案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3.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通过与李白的《行路难》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2.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导学策略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2、讨论分析法。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主要教学进程

学生活动

个性补充

 

 

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习过李白的《行路难》,请尝试背诵这首诗。

行路难,本是乐府杂曲,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

《行路难》虽为精品,但借用“行路难”这一乐府旧题来写诗的,李白并非第一人,他之前还有一位诗人鲍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拟行路难》,从中领悟鲍照对唐代诗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根据教师提示积极思考、背诵。

 

 

 

 

学生自主学习配套资料和课下注释中获得知识,并认真观看多媒体,适当补充笔记。

 

 

 

 

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

 

 

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根据老师提问,认真思考、回答,共同探讨文章。

 

 

 

 

 

回顾所讲背景知识,进行认真思考。

 

 

 

 

 

 

 

 

 

试着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教师总结,认真做好笔记。

 

 

 

学生明确作业,按时完成任务

 

 

 

 

 

 

 

 

 

 

 

师生互动构建新知

 

 

 

 

 

 

 

 

 

 

 

 

 

 

 

 

 

 

 

 

师生互动构建新知

 

 

 

 

 

 

 

 

 

 

 

 

 

 

 

 

 

 

 

 

 

 

 

 

 

 

 

 

 

 

 

 

 

 

 

 

 

师生互动构建新知

 

二.作者背景及课题解释

(1)作者: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2)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拟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旧题,18首,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三、诵读课文,理解大意,感悟情感

1.准确诵读:

2.理解大意:

3. 感悟情感

提问: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吗?

明确:“愁”。鲍照这位才子为什么会这样呢?请你围绕这个最能代表诗人情感的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1)、愁什么?

明确:愁的内容——“命”(门第决定人生),<</span>心怀平静压抑>。运用了比兴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如何解“愁”?

明确:借酒消愁,悲歌断愁。<</span>心情悲愤难抑>

(3)、愁的结果?

明确:吞声踯躅不敢言。心非木石岂无感?反问句,情感达到高潮。不敢言:无可奈何,诗人精神上极度矛盾的痛苦和忍辱负重。<</span>心情激昂抗争,但又无奈压抑>

(4)、请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

明确:平静压抑——悲愤难抑——激昂抗争——无奈压抑

四、分析鉴赏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找出诗中的两句反问句,这两个反问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表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应学会自我安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由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吗?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心非木石岂无感” 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正意思:哪里是什么人生有命,人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表现了诗人激昂抗争的思想情感。

3、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4、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5、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课堂小结

写作技巧: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

内容小结: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启示: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完成配套资料练习。

3、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反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