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花 图片·源自网络 记忆中的她好像就是旧时光里的那个样子,像是整个世界都显得和她格格不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她时,她正捧着一本书坐在教室靠窗的位置,就是那么安静的坐着,与喧闹的班级完全不同。窗外刺眼的阳光洒落在她身上,安静、清新、典雅,似乎整个闹哄哄的教室都与她无关,浑身上下都洋溢着一股明媚自然的气质。 其实她性格开朗,朋友很多,虽不算倾国倾城的样貌,但格外让我喜欢。我喜欢她安静时候的样子,有想要和她做朋友的冲动,偶尔会从别人口中得知别人说羡慕她的话,其实我想说我也很羡慕她,说不清楚的理由但就是那种由衷的喜欢她那种清新脱俗的味道。 记忆犹新的还是她和我说过的一句话:朋友很多,但知己没有。我若有所思的想了想说,你总会遇到的。心里却在想:肯定是我。她看着我坚定的点点头表示对我的话的肯定,自此不管她笑得多么开心但在她身上还是会感觉到一丝不大不小的悲伤,我深知原由,却没点破。 第一次收到她说要带我去她家的邀请,莫名的就感到很是开心,虽然我曾去过不少同学家里,但因为是她便感觉不同。走进她房间的时,那扇大大的落地窗首先映入我眼帘,继而我看到了树立在一边白色高高的书柜,书柜上面立着各式各样的书,让人眼花缭乱。她说我可以随便看,我却不知道该看哪一本好,好像每一本被立在这书柜里的书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她看见我惊奇的样子并没有嘲笑我,而是轻轻踮起脚,给我拿了一本书。她说这是她最喜欢的一本书,我还记得那本书的书是《追风筝的人》,讲的是两个小男孩从小到大的友情:从小身份悬殊的他们,却成了彼此唯一的朋友,后来才得知他们不仅仅是朋友还是兄弟,是亲人,虽然他们之间有过背叛,但结局的他们还是重归于好。男孩哈桑为哥哥的奋不顾身,从小到大不曾改变,就像书中最最经典的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了数以千万的感同身受的小伙伴们,包括我。 我隐约还是记得那天的天气很好,是初夏时节。我们两个人坐在地板上,手里各捧着一本书在房间里窝了一个下午,我从来没有感觉时间可以过得这么快。一本书;一杯茶;偶尔的小憩;然后就是一个下午,时间就这样舒坦地流走,从没感觉过如此充实。很久以来我的习惯都是:如果下午没课我都会趴在电脑前或者拿着手机,一看就是一个下午,很乏味的生活;有时候感觉累的时候就会躺在床上一睡就是一个下午,每天都这样循环往复。那天晚上回家,她把这本书送给了我,我一直宝贝到现在。 后来她搬离了我们一起生活了很久的城市,只是偶尔联系,她会告诉我最近她在看什么书然后我会偷偷写下来然后抽时间去看书店找着看,想着下一次见面的时候我们会有一样可以聊的话题,我会更进一步的走进她心里,可是后来我们失去了联系。 都说两个人在一起待久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像另一个人,习惯也好,喜好也罢,我想我就是变得越来越像她了,可是在我身上还没找到她给我的那种感觉。偶尔也会想起那段和她在一起看书的日子,觉得时间真的过得很快,似水流年,我们再也回不到最开始的样子。 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我变得后知后觉。 辗转即逝,已经过去多年,可是有些东西是永远都无法忘记的,比如在我的旧时光里,她教会的我如何享受用书来与时间赛跑,她变成了那个最特别的存在。 再后来高考结束,我迎接了有史以来最长、最轻松的假期,那三个月是我觉得最美好的三个月。我去书店,买下我觊觎了整个学生时代的书,每天都安静的待在房间里看书;那三个月里是我有史以来觉得过得最舒心的日子,没有考试成绩困扰,没有家长期待,没有老师催促。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却发现了另一个世界。日积月累下来,有是人如空壳一样四处飘浮,活得越来越茫然;有的人精神世界日益丰富,不再浮躁,活得越来越踏实。我想我是属于后者,所以变得不一样。读书成了习惯,这样的习惯带给我无数惊喜。它是空气,是水,一天也离不开。 小时候的梦想是站上T台,后来既没有模特的身高,也没有模特的身材;现在的梦想是走遍世界上所有有意思的书,店看遍所有我感兴趣的书。虽然这个梦想听上去没有多么伟大,但这是我最想做的事情,我不希望被人质疑。从小虽然身边朋友很多,但其实最真实的朋友还是书,是它与我日夜相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陪我等下一个黎明。它真实的存在于我随处可见的地方,是很踏实的存在。恍惚间突然懂得她那些不大不小的悲伤,现在的我是不是也已有了很多年前曾羡慕她身上独有的清新脱俗?我不得而知,但嘴角上扬。 那个不知身在何处,让我很想念的女孩,我与书相伴,在剩下安静的岁月里等你回来,我们再聊旧时光。 文字原作·原创平台 投稿· 小花 那些以为是我遥不可及的梦想, 其实也只是徒有虚名的小羡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