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城名人】思想家李觏的诞生奇缘与艰辛求学之路

 永不凋零蓝莲花 2016-10-08


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官居高位的人被载入国史,俯拾皆是,而一介“草民”、“布衣”能够编入国史,就不得不承认他的伟大。李觏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他的芳名不仅载入国史,而且由他创办的“盱江书院”一直延续了八百多年。

盱江书院由李觏创办,所以人们又尊称他为盱江先生,从北宋到清末民初的八百多年,建昌府和南城县的历代府学、县学、书院内除了挂孔子画像,就是李觏先生的画像,人们一直景仰这位古代先贤。


 

李觏降生麻源

南城当时的辖地包括现在的黎川和资溪两县的区域面积,是赣东地区的一个大县,在离县城百多里的一个小山村(今资溪县境内),住着李姓人家,按李觏后来自己的说法:是“吾高祖之父家焉。”续续家谱倒也是唐皇李氏的后代,按家谱中所记,滕王李元婴是他的祖先,时过境迁,家道中落,也就成了山野草民。

李觏的父亲叫李有余,是个不应举的读书人,有文墨也有力气,住在麻源谷口.靠几亩地维持生计。后来有所发达,土地也多了,家有田亩数顷。

麻源谷口有一座麻源庙,相传非常灵验,当地老百姓遇到早年,求雨即应。郑氏是个贤惠的女人,体贴丈夫,平日也帮人做些针线活,弥补家用,因足下尚无子,就经常到庙里烧香祈祷,希望早早生个儿子。

有一天傍晚她又到庙里烧了香,虔诚地祈祷求个儿子,说来也怪,当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有两个道士在她家门外下棋,她好奇地去观望,其中一个道士随手在棋盘上拿了一个棋子给她,她接下棋子回到屋内……忽地醒来,原来只是一场梦。

可喜的是,不久郑氏就有了身孕,十月怀胎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这个因梦降生的小孩就是后来被誉为宋代名儒“理学开宗”的李觏,这一年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
 

李觏的求学之路

北宋乾兴元年(1022),李觏的父亲李有余病逝,终年四十三岁,这一年李觏才十四岁。母子俩靠留下的田亩艰难度日,郑氏是个达理之人,她没有因此而中止李觏的学业,而是鼓励李觏进一步求学,当然也希望儿子能学有所成, 进入仕途。

李觏聪慧过人,当时南城的乡间私塾,已不能满足他的求学所需,自幼攻读诗书的李觏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他要走出南城去寻师访友。守孝三年后, 十七岁的李觏出游求学了。

李觏历经千山万水、长途跋涉来到了应天府.拜见了范仲淹(当时范仲淹因母亲病故,正在应天府居住守制,应天府郡守晏殊特请范仲淹去协助主持应天府教务)。范仲淹看着眼前这位瘦弱的书生,翻看了李觏呈上的一些诗文, 尤其欣赏李觏在《易》学上的独特见解,正式接纳李觏为他的门生。

李觏在这里认真攻读,特别是对《周易》的研究,对阴阳学说,天地五行,六十四卦都有自己新的认识。这里的几年学习,为他以后写作《易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外游历了几年后,李觏思念母亲,带着浓浓的思乡情,回到了家乡,这时他的家已由麻源谷口搬到了县城瑾睦坊。

景佑三年(1036)下半年,朝廷将在京城里举行一次考试,也就是贡举考试。李觏写完了《明堂定制图》、《平土书》等作品后,他去了京城开封参加在那里举行的贡举考试。

这是李觏第一次去京城参加考试,他力图通过参加考试来进入仕途。为了参加这次考试,他做了充分的准备,他把自己写的文章进行了一番整理,从中选出一些他自认为较好的作品,誊写数份带着上路赴京应考。

李觏到达京城后,他决定去拜访刑部郎中聂冠卿、钦点状元宋庠、知制诰李淑和集贤校理叶清臣四人,让他们举荐一下。认真写好了几封信,分别送给了这四位要员,信的格式都差不多,并且附上自己的几篇作品。在信中,他作了一番自我介绍,诸如自己的人生经历、家庭背景、经济状况、个人爱好,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与帮助。

后来,除了叶清臣外,其他三人是石牛沉海了,这对李觏是一个打击。也使他清醒地看到了要找举荐人不是件容易事,要走仕途则更不是那么容易。叶清臣看了李觏的信和文章,给李觏回了信,在信中肯定了李觏的才华,赞扬了李觏一番,也没有下文。这次考试,李觏榜上无名。

庆历元年(1041),李觏33岁,建昌军推举他人京“应茂材异等科”。李觏来到了京城开封。他一到京城就向当时已身居朝廷的年青京官吴肃、王尧臣、富弼、 刘敞各修书一封,言明自己这次赴京是“从州郡之举,乞钱为食,陆走三千里”“即贫且病”的一介“草民”。并带来《策论》五十篇、《平土书》、《明堂定制图》并序,“以章圣人大法,绳先儒之误”,希望得到他们的垂询。

 

入京后,他走访了不少闻人公卿,与他们探讨时政问题,其中富弼(晏殊的女婿)、刘敞(江西新余人)是李觏经常去拜会的朋友。

这次李觏在京城呆了一年的时间,生活窘困,虽然得到朋友的帮助,但心里也总不是滋味。李觏参加的是“制科”考试,所谓“制科”,是朝廷根据需要,临时设置选拔人才的考试,主要选拔草拟朝廷日用文字(如诏诰、章表、檄书等)的人才。是年秋七月,参加“制科”考试,李觏在应试的士子中,是第一个被召见的人,凭他要求改革时弊的姿态去参加这种考试,他的观点、言语显然不合时务,被淘汰了。

▍内容来源:品读南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