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喊·山》导演:一部“混血”电影诞生记

 leee68 2016-10-08
 
杨子 —— 导演\编剧
1981年出生·黑龙江人


《喊·山》获得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的最佳导演以及最佳编剧还有电影频道传媒大奖的提名;

女主角郎月婷获得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新人奖的提名。

这部根据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喊·山》在8月26日全国上映。在国内的多场点映中,《喊·山》获得了极佳的口碑,并在IMDb(全球权威电影排行榜)的评分高达8.0,在国外观众看来,《喊·山》是近几年来少见的优质华语片,颇有张艺谋早期电影的感觉,美国综艺报评价其为中国版《狗镇》。

《喊·山》海报

该片改编自山西女作家葛水平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在失语状态下,与男主人公相识、相知,化解各种误会,最终相爱走到一起的爱情故事。下面一起看看《喊·山》预告片:

拍电影网在首映前采访了《喊·山》的导演——杨子,正逢8月26日全国上映,让你在观影后直接了解幕后拍摄花絮,没看过影片的让你马上想冲进影院。以下为访谈内容节选。
成长
经历
您最开始是北电表演学院毕业的,为什么想拍电影了?
我是2004年考进北京电影学院,那个时候已经是在美国拿完本科学历,本科学的是经济,所以确实是跨行蛮大的,学完经济之后觉得自己确实不是很喜欢的一个专业,表演是我从小的一个夙愿。研三的时候被电影学院送到了爱丁堡大学。但爱丁堡大学没有表演系,所以在那边我只能在那边学习电影学。所以在那里一年对于电影学的学习替我打开了对于电影的一个新的认识和一个全新的高度。那一年让我无论是对导演的职业还是导演这门艺术都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和认识。
看您以往拍摄的影片多数为爱情片,有一部《娜娜》被誉为‘新派主旋律电影’的开山之作,受到很高的赞誉,与前后拍摄的影片类型不太一样,怎么突然想拍这样一部片子?
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让我特别触动的故事,就算它是一个很小的格局,如果我能回归当初电视电影的自由和拍摄状态,我相信对我会有个很大的提升。恰好这个时候《娜娜》的制片方找到我,这个故事是个真人真事,我真的是深深地被故事所打动,而且也被主人公的精神所吸引。事实上拍《娜娜》让我学到了很多,领悟到很多,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今天的《喊·山》。
那又是什么样的契机接触了《喊·山》,知道最早是从09年开始准备的,准备了这么多年,中间拍了那么多片子,为什么最后才拍这部?
刚入行的时候,我完成了第一个剧本,我知道我不能停在一个剧本,所以在那半年的时间里面我又大量的创作了许多其它剧本,《喊·山》就是诞生于那个时候。当时到处碰壁,作为一个年轻导演不被人认可。就在这个时候,我的朋友推荐《喊·山》给我,当时看完就被这个小说深深的感动了。那个时候大概是07、08年,用了三天的时间一气呵成把剧本写完了。那在之后的三年里面我陆陆续续改了九稿。其实《喊·山》的剧本早于《娜娜》以及之前我所有的片子。2014年《喊·山》剧本入围了北京电影节。
关于影片
《喊·山》
作为改编剧本,版权上是怎样处理的?
07年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没有版权,当时就是朋友推荐的,自己把它作为习作一样改编了,当时没有想太多,也没想去拍。投北京电影节时我把版权这事忘记了,一直到通知入围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没有它的版权。那个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退赛,但是在决定退赛之前制片人韩肯让我尝试联系作者解释下,说不定就会有奇迹。我就辗转联系到《喊·山》作者葛水平老师,非常诚实的告诉她现在状况。她在电话那边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说能由年轻电影人喜欢这个小说,然后愿意花时间奖励把它改成剧本。她的话给了我蛮大的鼓励,让我很感动。带着她的口头合约我去参加了北京电影节,拿了大奖有了投资方,有了第一笔项目开发费用。
原作中的红霞与电影中的人物有所改动,而且您至始至终没有让红霞说话,电影在结尾的喊山给人一种释放的感觉,比原作更为震撼,您对此是怎么看?
对于小说的创作,就是在遵循小说的故事基础上肯定要做一些删减的,像我会删减的女主人公把话说出来的这个情节。这个情节我也拍了,但是我在剪辑台上我会想更纯粹一点去表达这个无声胜有声的力量。而且我觉得到了某一点的时候红霞在影片里是否说出话来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观众需要她的心声都已经听到了。而且电影比较高超的一个境界就是你不需要用语言去表达角色的内心,故事的情节,你可以用大量的无声去交代情节,这是一种很优雅的表达方式。
像您说的,《喊·山》它是一部“混血”,从制片、摄影到美术,为什么启用这样的多国团队拍摄一部中国的乡村题材影片?
就像我前面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没有想要拍摄《喊·山》的,当时制片方准备好了,但是作为导演我还没有准备好,我觉得我现在的功力不足以驾驭这个影片。

当我做了拍摄的决定后,我请制片方请一个好莱坞的摄影师,并告诉他不要看中国任何一部农村电影,直到把他带到山西太行山,用摄影机记录下来眼睛里所看到的美,这就是他要做的。当他看到这个剧本完全不知道这个农村背景的时候,他就可以发挥想象力丰富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把那种力量和感动保持下来带到电影里,这是对摄影指导的考虑。
 
美术指导是马来西亚的,我跟他说我要带你去采风,看看当地的房子和人的穿着是什么样子,但是源于这个生活却要设计一个要高于这里生活的画面造型出来,他确实做到了。影片里所有主场景全都是搭建的,因为山里的实景呈现是不足以我要的那种画面质感。我要求每一个场景和人物的服装都是画出来,最后手工定做的,每一个都需要有设计感,但是这个设计感的出发点不是你源于农村题材电影的方向的把握,而是想象力。他们看到了好故事,用自己绝对的专业,还有作为艺术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了这部影片。
 
我的音乐是法国的,音乐就像外衣一样,我也需要特别丰富的元素来驾驭这个故事,才能把磅礴的气势拖出来。我们索要追求的那种新的东西跨度很大。

影片拍摄用了什么设备,周期是多久,团队是多少人,怎么来协调西方人拍摄出中国式的味道?
团队大概有100多人,设备用的是两台艾丽莎,一个中小规模的班底配置,前后用了36天拍摄完成。摄影师是墨西哥的,灯光师是香港的,美术是马来西亚的,整个剧组有八种语言,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团队。
点映时有观众反应您影片中红霞闪回小时候部分的置景美术看起来有些出戏,甚至女主角的感觉可能不太适合这样的题材,以及没有采用方言拍摄等等,作为导演这样一部走院线的乡村题材影片,这个度怎么控制?
这个度我们从没来没刻意把握,没有因为要走院线去制定一些规则,这些都没有限制我们,甚至说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没有说想要在国际上拿奖要刻意突出什么,这些东西我们觉得不美不是想传达的。
 
至于用不用方言,我们当时尝试过用方言,但我发现这不是我想要的,虽然有些观众说这部片子用方言这个质感能更接地气,相反我觉得演员再用普通话表演的时候压力会特别小,他们的状态更加的流于自然。包括女主角的表演,我觉得非常的完美,她的表演都是我想要的,我一直在给她做减法,不想让她有过多的表演痕迹以及在脸上有过多的情绪。这点事不足以让她喜怒于色,我喜欢这种零度表演的方式去塑造这个角色。
影片在后期制作上有什么特殊要求,最终的成片与自己预期的一样吗?
比我预期的要好,影片在开始做的时候有一些新的元素介入,包括一些大胆的尝试一种全新的创作思维,全新的创作切入点,你不是很确定最终呈现出来的东西是否能让观众喜爱,能过捕捉到观众的心理。但现在的成片已经出现了,经过几次放映得到了一些反馈,我们意识到这个影片,在最终的呈现效果上还是能够让观众满意的,让他们喜爱和看进去,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最终呈现的这个效果要比我们预期的好很多。
影片有两个剪辑版本,最后上映的版本有什么不同?
釜山电影节
最开始有一个最初的版本,就是在釜山电影节闭幕式上放映那个版本,是1小时57分钟,也是迄今为止最长的一个版本。那个版本是我们还没有对长度上最终调整之前就已经被釜山认可,而且选作了闭幕影片。但是出于国际发行,它的时长偏长,所以我们在国际发行的建议之下做了一个删减。还有个1小时40分钟的国际版本,就是后来去了慕尼黑、哥德堡的一些国际电影节的版本。但是我个人对那个国际版本的感受就是,因为少了这十分钟,包括对一些节奏上的提速,我觉得有点过于仓促。而最终国内上映的版本比釜山的那个版本短了5分钟,这让影片的节奏看起来更完美。
你不知道的
幕后
《喊·山》制作特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