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解读(连载三十七)

 自学中医的医馆 2016-10-08

伤寒论解读(连载三十七)

174~178

太阳风湿

 

本节把《金匮》的痉湿暍节中的关于湿的条文也摘了出来,放到伤寒论中,与伤寒论中关于风湿的一起解读。

由于当代风湿或类风湿都是疑难杂症,临床很难治愈。所以特意思考伤寒论中治疗风湿的方子。

我的第一个思考,就是本节所述的风湿,应该患者体内素有湿气,当其刚刚受寒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所以命名为太阳风湿。还没有达到现代意义上所说的“风湿”的程度;现在所说的“风湿”,所对应的似乎是金匮要略所说的“历节”病。太阳病也有刚刚患病的意思,应该叫“卒病”。

太阳风湿的治则是什么呢?金匮要略1418条讲了出来:

14-18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讲的很明白:应该是上肿用汗法,下肿利小便。

以下看原文:                   

一七四、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解读:

1、首提“伤寒八九日,说明患者是新感风寒才出现的症状。属太阳病,有发热恶寒的症状。

2、患者在感冒风寒的时候出现了“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的症状;得出“风湿相搏”的结论。

3、“不呕,不渴”就是没有阳明病。脉浮虚而涩。涩应该是血液的总量不足以及能量不足。

4、虚人感冒,利用桂枝汤,由于患者体内有湿气,故去掉芍药,由于疼痛,增加附子。

5、由于“大便硬,小便自利”,所以按照规定应该去掉桂枝,就以白术代替桂枝。从这条可以得出桂枝的利尿作用。

6、与麻黄汤类的区别:桂枝汤类是治疗“腰以下肿”和疼痛的利小便的方子;麻黄类是治疗“腰以上肿”且喘的方子。

 

一七五、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解读:

1、此条与上条对看,应该也是外感风寒。其区别是比上条疼痛得更厉害,上条的疼痛是“身体疼烦”,而本条的则是“骨节疼烦”,所以其疼痛的部位不一样,在重点不一样。且恶寒也更严重。

 

以下为金匮要略关于湿的部分

 

2-1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解读:

本条论述了“湿痹”的症状,为“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其治则为“当利其小便” 。但本书没有给出治法;按伤寒法,应该是桂枝附子类方剂。

2-15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顿),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2-16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2-17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2-18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2-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解读:

1、以上条文叙述了“湿家”的症候与治疗原则——发其汗为宜。则按照14-18条文所讲的原则,则患者为上肿。

2、既然称其为“湿家”,则该患者的症状应该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了;应该属于“久病”的范畴。

3、症状有发热恶寒,疼痛,喘满,身色如熏黄等,但主要还是上身肿。麻黄加术汤主治。

4、属误治的有:误下,火。


  2-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解读:

1 、本条应该承接上条,属“湿家”,属久病。

2、患者已经发汗治疗。故不能再用麻黄加术汤;

3、本条的特点是“日晡所剧”就是每天特定时段症状加重。

4、与麻黄加术汤症状近似。属上肿,喘满。

 

 2-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附方*
   《外台》防已黄芪汤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解读

1、“汗出恶风”说明患者出汗严重,属太阳病:发热恶寒汗出。

2《外台》条文明确的指出了患者的身体肿为腰以下:“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或者全身肿,“身重”就是肿的另一种说法。“身体肿”为其特征,且以腰以下更甚。

3、与桂枝附子汤的区别在于疼痛;本方以肿为主,桂枝附子汤以疼痛为主。也就是疼痛加附子。与麻黄汤类的区别在于:此为腰以下肿的更甚,且“自汗出”,而麻黄汤类则是以上肿且喘为主症。

4、也是新病。内有湿气。出汗较多或一直在出汗。

 

一七七、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解读:

1、这个方子现代好像用的比较多,认识的也基本一致,几乎不用过多的解释了。

2、伤寒,就是感冒了,有外感,一般是太阳病。此处没有提“寒热”,我认为应该是“寒热”极轻微,或者没有“寒热”的症状。

3、主要症状就是“脉结代,心动悸” 。

4、按照伤寒论六病来解释,就是少阳病或三阳合病。

一七八、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解读:

本条是讨论脉象的。本人不会,暂时不解。

                             毛延升

                           2016-10-08

  到本篇为止,太阳篇解读完了。回想从2013年元月16日开始的第一篇。也快满4年了。看见我的懒惰啊。

加油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