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反对用节操卖农产品,谁就还没看明白农业和互联网的关系

 拓今德能 2016-10-08
 自从有了微博,西施这个词语就再不属于豆腐,而是嫁个了整个农产品品类,什么猪蹄西施、甘蔗西施、鸡蛋西施……;自从有了微信,我们的朋友圈就不断被**姐姐**妹妹**哥哥**大叔刷屏,这些星号你大部分可以用某种农产品的品类来代替。没错吧!个体崛起的时代,新农业似乎也是赶上潮流了,人格化与逼格满天飞,远比其他行业热闹得多。


这些姐们哥们,要么述说自己做农业如何如何地认真,要么述说自己的产品如何如何的有逼格,要么述说自己如何如何的坎坷……一句话,既卖农产品,同时卖节操!你先不要抱怨,哪有这么多有节操的农人,哪有这么多的故事,故事卖多了,是不是都忘了自己是个农人的本质。我给你分析分析——


农产品天生就造“西施”

农产品说白了一个字,“土”。造“西施”运动最主要的立基点是人物的故事性,故事性就需要冲突和反差。什么东西跟“美女”反差大?农产品当属第一。一个美女走在路上,就算你有志玲姐姐的潜质,你也不过是个美女而已,天下美女多了去了,哪里还差你一个西施。但是如果你穿着让宅男们魂牵梦绕的白色连衣裙,拖着三轮车,在路边卖豆腐时,谁不会停下脚步和你攀谈几番么么哒?!


大叔们要采访你,“为啥要卖豆腐啊,家里条件不好还是喜欢四处游荡啊?”碰巧你又是北大毕业生,哇那更不得了,“北大美女毕业生拖三轮车大街上卖豆腐”,可是一个获得点击量的绝好标题。要知道,西施本从豆腐来,豆腐是什么?农产品。所以以上这个故事,豆腐换成任何一个土得掉渣的农产品,皆可~


农产品用自己的“土”作绿叶,陪称了不少造星运动,算作史上一段佳话!


农产品坚决要过剩

来看农业本身。农业是一个绝对特殊的行业,因为它必须人为地供应过剩。因为没有一个政府愿意看到自己的老百姓饿肚子,甚至连有饿肚子的可能都不允许,那是执政的根基。而这样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农业头上。所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量的农业补贴支撑着农业生产,降低农产品的零售价,保证民生基本需求。


尽管现在国内的温饱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但是世界粮食环境依然恶劣,动不动来个什么灾害,某某农作物减产,所以政府不敢掉以轻心,不得不引导农业多种。不凑巧的是,农产品的供应又是一个周期长、供应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特点,大量过剩的产出往往没有出路,烂在地里都不会有人收。新闻报道说,因为农产品流通系统不健全,鬼话!白菜天天有人吃,怎么就没见到流通有问题,收购成本低,你零售价再低点不久行了?!


事实上的问题是,大量白菜产出的时候,消费者不可能一下子吃很多白菜,没有深加工做蓄水池的话,“洪水”就发生了。


你说你是做生态农业的,生态农产品总不是过剩的吧(又不是民生基本产品)。但是整个行业如此,哪怕你高端些,也免不了被洪水冲着走。而且如今礼品市场消失,而真正的消费者市场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还是太小,还处于市场教育过程中。在有限的需求面前,生态农产品照样过剩得厉害。


过剩就决定了极其激烈的竞争,那么差异化呢?


农产品的差异化是件极难的事

差异化难的不在好的产品和差的产品,而是好的产品和好的产品之间。两块钱的大米和十块钱的大米,除非你马大哈,一般人都是吃得出来的。但是如果给你9块钱的大米和10块的,或者是都是同个产区的东北大米,就很难了吧?


如果你是生产者,你的邻居和你的生产方式差不多,你怎么做差异化?当生态农业的精准渠道还没有完善之前,你依然在红海里煎熬。


卖节操是最好的差异化方式

中国的农产品为什么如此丰富,跟三大因素有关。第一,地缘因素,土地、水、温度、光照、气候等,造就不同种群的农产品;第二,文化因素,因为农产品一般都历史悠久,结合着当地的饮食文化,也能产生不同的差异化;第三,人格化因素,很多情况是这样,同一块地,不同的人种植,最后的结果不同。


前两者,碰到同一个地方种植同样品种的东西时,是没法差异化的。所以任务就落到第三个因素上。人格化品牌,就是农场主强化人格化因素造就的产品差异化。


互联网时代,人格化品牌往往带来消费体验的提升

当人们吃一样东西,不是为了温饱的时候,就更需要一个吃它的理由(坏坏地说,就是吃饱了撑着的需求)。人格化,卖节操,带来的不一样的消费心理感受。你喜欢那个人,信任那个人,进而喜欢他种的东西(当然,他生产的东西本身靠谱,不靠谱就另当别论),除了吃食物的肉体上的感受,你还在享受喜欢他的精神过程。


褚橙不就是卖节操吗,柳桃不就是卖节操吗?我相信,单纯为吃个好橙子,真没必要花5块钱一个的代价去本来生活网上下单。褚橙本身不可复制,但卖节操可以走远。


人格化品牌有效获得信任,降低营销成本

做新农业,最难的莫过于取得消费者信任。有机?拜托……鬼才相信你。生态?生态是个啥玩意儿~当消费者一次又一次被欺骗,或者被一些负面新闻冲击的时候,这个时代的信任关系,在农产品面前脆弱到了极点。消费者是种挺情绪化的动物,讲太多道理不如刷脸营销,人格名誉担保才是最大的担保。


大部分农企营销费用是很有限的,更不用说那些上游的生产者了,基本没有什么营销成本比例的概念。当卖节操成为营销方法之后,你会发现农场主本身就是活广告,他的人格魅力都是最好的广告语,还有什么比拿自己的信誉担保更值得信任的呢?


如果洽逢,你长得美,或者长得帅,冠上个西施啊,欧巴啊,之类的也不勉强,做一些吸引媒体关系,扩大知名度的倒真不是太难的事。要卖产品,先卖脸~


不是说,粉丝经济的关键,是要想对待恋人一样对待你的客户吗,如果不是人格化卖节操,怎么才能和他们谈恋爱呢?


小而美的中型农场最适合卖节操

文章看到这里,我给跟农业不相关的朋友送点福利:除了你姥姥姥爷家自己的种的东西,中型农场的小而美产品最靠谱!为啥呢?


那种超级农场生产出来的东西,全国全年几万吨几万吨地卖货,他说他有机,精细化管理,鬼才相信,哪里来的那么多有机肥给他使啊!规模太小呢,没有商业效益,他的东西你也吃不到。只有那种中型农场,还是有精细化,人工化的可能,注意我说的是可能。


卖节操,不是人人都适合,也不是每个阶段都适合。大众定位的产品,还是老老实实卖产品,整理核心卖点就可以。中型农场的产品,本身量不大,质量也好,发展的初期定位小而美,通过淘宝c店啊,微店微信啊,传播个人品牌,直销一部分,然后带动其他零售商一起来帮自己买。长期来说,还是要成功将人格化落地到产品品牌信任,这些我们日后再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