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教会小朋友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

 李涣 2016-10-08


她抱着那只熊,安静地哭了好一会儿,然后起身告别
这是一个朋友和她女儿的故事。有天朋友带着小女儿去咖啡馆,那里有一只超大的熊摆件。女儿和那只熊玩了半天,非常喜欢。临走时抱着熊安静地哭了好一会儿,然后就起身和熊告了个别,走了。
从头到尾,小女孩都没有和妈妈说,要把那只熊带回家。
而她的隐忍与克制,却让我朋友感到心酸与无助。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因盼而不得的内心渴望而痛苦,却无能为力。
这是我们在确定从吃喝拉撒角度能把娃养活之后,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最大的难题:我们的孩子,以后将遭遇无数类似求而不得的痛苦,而我们,把她带到这个充满酸甜苦辣人间的父母,似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唯有痛苦,我无法替你前行。

然而很少有家长能平静地面对痛苦的孩子。
我那个朋友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公,他老公的第一反应是:“那熊有多大,我们把它买下来不行吗?”
因为强烈的共情,孩子的痛苦会造成我们自身的痛苦。我们急于消除令我们痛苦的原因,往往把关注点放在事情的表面,像上面这位爱女心切的爸爸一样。
喜欢的东西,爸妈给你买;想和小朋友玩被拒了,爸妈替你去和小朋友说;
然而总有买不到,总有求不得。这个人间为她准备的每一种滋味,她一点都不会少尝。
我们不能把力气用错了地方。
痛苦来临时,需要关注的,是痛苦本身。

孩子,我看到你很痛苦。
因为你知道这个熊你没法带走,但你又舍不得,是吗?
你感觉身体的哪个地方不舒服?可以指给妈妈看看吗?
如果哭泣能让你舒服点儿,你可以哭一会儿。妈妈在这里陪着你。
如果需要的话,妈妈可以抱一抱你。

我们陪着她,去经历痛苦来临时,身体的感觉;
我们协助她,把那股堵塞在那里的情绪,释放出来。

当你教会她正确面对内心情绪的方法时,你就给了她受益一生的财富。



她对着空空的房子,唱起了歌


搬家后的第四天,从一堆杂乱中勉强挤出能码字的地方,着急写下昨晚令我落泪的一幕。
新家是我们为娃精心挑选的一块地方,学区,离幼儿园近便,带院子、花园、她钟爱的沙池、秋千,可以吃自己的种的菜。。。就在全家人满心欢喜地畅想美好生活时,小小的人儿却眉头紧锁,只想懒洋洋地窝在沙发上看电视,时不时故意捣个乱。
体温正常,那必然是心病了。
她说不出来什么原因。
那么,又到考验妈妈的智慧和观察能力的时候了。
依然是之前写过的平复孩子情绪的方法,详细可以参见《爸爸也能学会的平复孩子情绪的方法》。
当我说到:“你觉得新家虽然好,但是你想念旧家了是不是?”
小人儿“哇”地就哭了出来。
搬家那天太过混乱,我就临时匆匆忙忙地先把她放到新家了,无奈新家更乱,她体贴的同学一家就把她接走去动物园耍了。
我找到了症结所在:她没有和新家好好告别。在她心里有一股情绪堵住了,想要一个出口。
我改了和中介约定交接房屋的时间,约在了晚上,幼儿园放学之后。
晚上当我们回到旧宅,等待中介的空档,小人儿四处查看,从遗弃的物品中找出了一支话筒,对着她空空的房间,唱起了歌:“我今天来和你告别,谢谢你给我美好回忆,谢谢你给我欢乐和甜蜜,别担心,我在新家会好好的生活。”
我的眼泪瞬间就下来了。
眼泪,为这个情感如此细腻丰富的孩子;这个我们眼中各种不完美的旧宅,在她眼里是满满的美好回忆的承载。当她唱出这份心思时,我惊讶地说不出话来。在孩子面前,这些脚步匆忙的成人抛却过去时,是那么的决绝而无情。

眼泪,亦为自己,为自己做出今晚带她过来的决定。感谢身边各位先行者,感谢各种机缘巧合,感谢自己的努力,让我在初为人母时,学会了在亲人痛苦的时候能有所察觉,知道该怎样正确的去陪伴。


那一瞬间,我看见了一个词“完形”。


完形心理学是源自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核心概念就是完形,大概意思就是我们会追求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一个有始有终的初恋,无论结果是走向婚姻的殿堂还是分道扬镳,只要有明确的结果,都是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然而,若初恋无果而终,就是一个没有完成的心理图形。那么我们会做出很多努力,即使是貌似疯狂的,也会渴望去完成它。


我帮助孩子完成了对于旧宅的一次心理完形。



她最好的朋友要去美国定居了,
我们全都慌了
上个月底,女儿在幼儿园最要好的朋友Y要去美国定居。
这个消息我知道的很仓促。知道时,所有人都慌了。
幼儿园的老师,很多其他家长,知道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都是:“那xx(女儿名字)怎么办?”
女儿在这个幼儿园的一年多来,只和Y玩。两人形影不离,如胶似漆。如果Y不来幼儿园,她就自己玩,很少和其他小朋友玩。以至于老师有很多次家园沟通时,都会和我探讨,这种强烈的一对一的依恋关系会不会是个问题。
我无法形容听到这个消息的感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非常担心:我怕她接受不了而崩溃了。
我没有办法不让Y去美国,我也不可能带着女儿追随Y而去。
我只能尽我的所能,去陪伴她体验别离的感觉。
我挑了个只有我们两个的时刻,很严肃地和她说了这件事,但是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她似乎理解不了。说了句“为什么我们不去美国”之后,就兀自玩耍去了。
在Y临走的最后一个星期,我们两家一起安排出游,幼儿园放学之后的晚上也让两人一起度过,尽可能让两人一起度过别离的时光。
做的更好的是幼儿园,她们安排了Y的告别会,提前通知小朋友和家长可以准备给Y的告别礼物,以帮助所有小朋友和老师有个心理上的完形。考虑到我们两家的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我们如何对小朋友进行心理上的疏导。老师亦表示,Y走后后她们会重点关注女儿的状态,如果需要,会有老师进行专门的陪伴。
我们用密集的各种仪式,告诉她,分别就在眼前。
Y走了,而我担心的哭闹,生病,闷闷不乐,在女儿身上并没有出现。
她用很短的时间,融入了新的群体。

同时,她又隔一两天和在大洋彼岸的Y视频、语音聊天。两个人用我不太听得懂的各种暗语,聊得不亦乐乎。

现在女儿还是会经常说起Y,笑嘻嘻地称她为“我的美国朋友”。


这一切得益于周围一切人的努力,幼儿园、Y家,我家,让两个小朋友都得以平稳地过渡。过程看似平淡无奇,但是人生中重要依恋关系的解除,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来说,怎么可能不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人们通常会喜欢那种曲折的故事:Y走了,女儿崩溃了,我通过什么妙法修复她的心理创伤。但是这一次,我们借助这种用心出发的教育,在问题还没有变成问题前,就做了很好的处理。这就是我迷恋新教育的原因所在。



今天这三个故事,都是关于情绪疏导。关键词是“完形”。
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情绪,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失败的情绪管理有很严重的后果,比如做出丧失理智的行为,对周围人(尤其是亲近的人)的伤害和互相消耗,使自己被情绪奴役无法回到自我沉下来心来做事等等。
所以情绪来临时,把这股情绪疏导出来,让它走掉,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技巧和能力。
这里有个科学的步骤。
第一是察觉。当你有情绪时,你的身体的某一部分一定会出现不适的感觉,通常是心脏、腹部、颈部,喉部等等。你可以尝试着用“上帝视角”来关注这个部位。
第二是接纳。告诉自己有这个情绪是正常的,把这个情绪想象成一个捣乱的小孩子,允许它在你的身体里呆一会儿。这个“小孩子”和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你接纳她,她就乖巧如天使;你否认她,她要多魔鬼有多魔鬼。
否认情绪是大忌。我不承认我在嫉妒,我没有怨恨,我没有生气……这些情绪并不会因为你的否认而走掉,而是会变成寄生在你身体里蛇毒,慢慢地扭曲你对事物的看法。
婆媳关系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心存对于过往的怨恨,所以无论对方说什么,在你听来都不是好话,都是针对你的。
第三是疏导。如何把这个捣乱的情绪小孩领出你的情绪迷宫,是特别需要学习的技能。路不止一条,可以是更有心理能量的导师的引导,可以是你自己的大智慧和觉悟,可以是直接从情绪的来路返回。告诉婆婆你刚才的话让我觉得不舒服了,告诉老公你躺在沙发上不动弹的行为让我很愤怒。。。
并不建议找心理能量比你低的闺蜜之类倾诉,基本上只会再用第二种恶劣的情绪把你在沟里埋的更深。

对于小朋友,我们需要在每一步上多加一个动作,就是替她描述。描述她此刻的情绪,指出她不舒服的部位,告诉她要接纳自己的情绪,引导或协助她做出正确的疏导方式。通过一次一次的反复,逐渐让她学会如何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

这就是一个完形。我愿意把这个过程比作打“祖玛”的过程。这个游戏应该很多人都玩过。每一次情绪出来时,就仿佛一种颜色的球的堆积,如果不及时消除,它就会把这一关堵死,阻碍你的下次升级。最后的完形,就是让你找到那个颜色对的球,一击而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