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 【概述】 与士庶阶层关系较紧密的礼仪有家祭之礼、出生之礼、冠笄之礼、昏礼、士相见礼、乡射礼、乡饮酒礼、丧礼等。 五礼之分,可谓华夏礼制宏观结构的划分,所谓周礼,本为周官,五礼即国家与统治层面的礼制安排。然华夏之礼为化民成俗、修齐治平之事,抛却五礼之格而取修齐之意,士民自诞至亡濡染的礼义常可显真正文“化”煌煌之力。大纲五礼分类之后,并列天汉版主笑非先生《礼学大纲》一文,以求对华夏礼仪分类关注角度更加全面与丰润。 华夏传统礼仪,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礼。《周礼》五礼是历代五礼的蓝本。《周礼》对五礼分别阐释为: 【吉礼】 ●天神祭: ●地祗祭: ●人鬼祭: 【凶礼】 ●丧礼:“以丧礼哀死亡”。华夏礼仪中最重要的礼仪之一,核心是通过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来表达对死者的敬爱之情。 ●荒礼:“以荒礼哀凶札”。本国或邻国出现荒年、疫年时,以礼以示同忧。 ●吊礼:“以吊礼哀祸灾”。邻国遭遇水火之灾,派使者前往吊问。 ●禬礼:“以禬礼哀围败”。禬是会合财货的意思。邻国发生祸难,发生重大物质损失,兄弟之国应该凑集钱财、物品以相救助。 ●恤礼:“以恤礼哀寇乱”。邻国发生外患内乱,应该派遣使者前往存问安否。 【军礼】 ●大师之礼:用众也。天子亲自出征的礼仪。天子御驾亲征,威仪盛大,是为了调动国民为正义而战的热情. ●大均之礼:恤众也。应征的士兵必须自备车马、盔甲等。意在平摊军赋,使民众负担均衡。唐宋以后废。 ●大田之礼:简众也。古代诸侯都亲自参加四时田猎,分别称为春蒐、夏苗、秋狝、冬狩。 ●大役之礼:任众也。为了营造宫邑、堤防等而役使民众。要求根据民力的强弱分派任务。 ●大封之礼:合众也。诸侯征战,当侵略一方受到征讨之后,要确认原有的疆界,聚集失散的居民。古代疆界都要封土植树。 【宾礼】 ●朝礼:包括天子的五门(皋门、库门、路门、雉门、应门)三朝(外朝、治朝、燕朝)、朝位(三公、孤、卿、大夫等在朝廷中站立的位置)、朝服(冠冕、带韠、黻黼、佩玉等)等,以及君臣出入、揖让、登降、听朝等的礼仪。 ●相见礼:古代人际交往的礼仪,并非局限于天子、诸侯之间,在士与士之间也有相应的礼仪,《仪礼》有《士相见礼》。 ●蕃王来朝礼:据《明集礼》,洪武初年制定蕃王来朝礼,载番王来朝礼仪。 【嘉礼】 ●饮食之礼:国君通过宾射、燕享之礼,与族族兄弟、四方宾客等饮酒聚食,以联络和加深感情,所以说“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昏冠之礼: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女子许嫁,十五而笄,有冠笄之礼,表示成年。成年男女用昏礼使之恩爱相亲,所以说“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 ●宾射之礼:古代乡有乡射礼,朝廷有大射礼。在射礼中,即使有天子参与,也必须立宾主,所以称宾射之礼。射礼主为亲近旧知新友,所以说“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 ●燕飨之礼:四方前来朝聘的诸侯,是天子的宾客。天子要通过燕飨的方式,与之相亲。所以说"以燕飨之礼,亲四方之宾客"。 ●脤膰之礼:脤膰是宗庙社稷的祭肉。在祭祀结束后,将脤膰分给兄弟之国,借以增进彼此的感情,所以说“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 ●贺庆之礼:对于有婚姻甥舅关系的异姓之国,在他们有喜庆之事时,要用致送礼物,以相庆贺。所以说“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巡守礼:据文献记载,上古时代帝王有定期巡守的制度。所到之处,要祭祀当地的名山大川,观察风俗民情,并听取诸侯的述职,考论政绩,施行赏罚。 ●即位改元礼:古人把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子夜为冬至之时称为初元(或者上元)。政权的更迭,往往选择元日,帝王即位必有盛典,典礼的仪式也日益繁复。 嘉礼的范围很广,除上述诸礼外,还包括正旦朝贺礼、冬至朝贺礼、圣节朝贺礼、皇后受贺礼、皇太子受贺礼、尊太上皇礼、学校礼、养老礼、职官礼、会盟礼,乃至观象授时、政区划分等等。 《礼学大纲》 吴飞(字笑非) 撰
礼者,自上而下:一曰修身,则曲礼、内则存其目;四书、孝经提其纲,予不赘矣。二曰齐家,曰乡党,若七夕十五、冠婚宾丧、祖庙灶神、腊祭舞傩……今之谓民俗者是也;若乡约乡饮、申明旌善、里甲约长、社学义庄……今之谓公共制度者是也。三曰治国,若职官选举、士风师道、典常律令、盐铁流土、恤孤赈灾、露布接番者是也。此所以定一国之理义,发一国之气象者也。四曰平天下,则上帝五方、朝日夕月、地媒后土、农蚕封禅、舆服释奠……所以示民族之信仰,垂华夏之道统者也。 礼者,由浅入深:一曰衣冠,若儒之逢掖,以庄外肃内也;祭之黼黼,示报本追远也。故冠礼谓礼之始,内则明朝之服。自商至明,褒衣博袖,所以示华夏之风,求免左衽之耻也!二曰进退,则宾主之让,兴拜之节,详于礼书,不赘。三曰忠孝,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者,名分也。为君能共垂否?为臣能极谏否?父慈子孝,夫义妻柔,知其所止,乃于至善。四曰风尚,若竹林风范,东林气节,此无他,唯德风之高下耳。 礼之用:一曰防闲,若男女非媒不交,无币不见;丧夫昼哭,丧子昼夜哭……此无他,瓜田不摄履、李下不整冠者也。二曰安人心,礼者,便民措手足也。故归属既定,路人不生非分;进退礼成,宾主免于过谦……昔,宰我短丧,夫子扣其所安;子路长丧,夫子劝以礼制。是故齐王不忍,易以羔羊;子贡赎人,份当受金。子曰:夫礼,可为传也,可为继也。三曰立法度,若无凤阁鸾台之议,不得称敕;立师长教士之堂,不当屈膝者是也。四曰成风化,若太祖禁胡服胡语,东林祀先圣先贤……虽不免今人之非议,实示时民以风骨! 制礼知道在中,在正,而理在其中矣。简,则不足以记忆、因循;繁,则无暇以体悟、致敬。唯其中,民心乃安;唯其正,根本乃立。是故历代议礼,溯渊源而入时务;发王道而绌狄夷。二三子亦不能免于致理于今日矣! 附:华夏传统礼仪经典文献 《周礼·春官·大宗伯》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
|
|
来自: 公司总裁 > 《公关/人脉/礼仪/沟通/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