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枝 30 g、 半夏 10 g、 茯苓 15 g、 化橘红 12 g、 胆南星 10 g、 桃仁 10 g、 红花 10 g、地龙10 g、 赤芍 10 g、 白芍 10 g、 钩藤 20 g、 菖蒲 10 g、 炙穿山甲 6 g 加减: 肝阳上亢面赤头胀晕痛者, 酌加天麻 10 g、 生石决明 (先煎) 30 g、 夏枯草 10 g; 痰涎壅盛者, 酌加天竺黄 10 g、 鲜竹沥 40 mL 分 2 次兑服;腑实便秘者, 酌加炒枳实 10 g、 川厚朴 10 g、 大黄 6g; 痰浊阻络、 舌强语謇者, 酌加全蝎 9 g、 白僵蚕 10g、 郁金 10 g; 喜怒无常、 健忘流涎者, 酌加川黄连 6g、 砂仁 6 g、 连翘 10 g; 气短、 乏力、 倦怠者, 酌加黄芪15 g、 当归 10 g、 怀牛膝 10 g。 脑梗塞属于中医学中风病范畴。中风病之理论 渊源于 《黄帝内经》 , 临床立论于 《金匮要略》 。究其病因病机, 唐宋以前多以 “ 内虚邪中”立论, 金元之后则认为是 “ 风痰火瘀, 内伤所致”。本病病机有以下几个方面: 或将息失宜, 年老力衰, 气血虚损, 元气耗伤; 或素禀水亏木旺之体质, 加之五志过急, 化火生风; 或过食肥甘, 伤及脾胃, 健运失司, 聚湿生痰, 痰郁化热, 致使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 产生“ 风动”、“ 火盛”、“ 痰壅”、“ 瘀滞”, 直冲犯脑, 痹阻脑脉, 瘀滞经络, 元神失聪, 发为中风。而 “ 风”、“ 痰”、“ 火”、“ 瘀”四端在临床中往往又根据不同的体质因素及后天环境因素而表现各有不同的侧重。然 “ 痰”与 “ 瘀”在中风发病及病程演变中却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基于这一理论,创立了涤痰祛风、 化瘀通脉、 活络复遂为主要功效的通脉复遂汤。方中: 桑枝苦平入肝经, 主 “ 四肢拘挛”、“ 利关节”, 清热祛风为君药。半夏、 茯苓健脾燥湿化痰; 橘红理气化痰, 使气顺痰降, 气化痰消; 胆南星性味苦凉辛而能散, 专走经络, 清涤经络之风痰, 共为臣药。桃仁、 红花、 苏地龙、 赤芍活血祛瘀, 通经活络; 白芍柔肝养筋; 钩藤为手足厥阴之药, 平肝熄风清热解痉; 菖蒲芳香开窍,“ 舒心气, 畅心神”、“ 益心志” 治健忘, 共为佐药。使以炙穿山甲散瘀通经引药直达病所。诸药合之,共奏涤痰祛风、 化瘀通脉、 活络复遂之功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