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的道

 发哥07domrg8zi 2016-10-08

《道德经》,按内容体裁来说,正式的名字应是《老子答尹喜问》,它记录的是尹喜在函谷关遇到李聃老先生,向他请教问题后,李聃老先生给予的回答,尹喜在后来编撰这本书时,为了表现对老先生的尊崇,把自己所提的问删去了。这也给后来理解这本书带来很大困难,因为要理解这本书,你必须了解其中每段话所针对的问题是什么。所以老子2000多年前为我们留下的《道德经》,有人说她是哲学,有人说她是政治,有人说她是兵书,有人说她是宗教经典。而这些认识都可以在这部《道德经》中找到一定的道理和根据,因此后世注释《道德经》的名人不计其数,像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老子道德经》;三国时魏人王弼《道德真经注》;葛玄《老子节解》;韩非子《喻老》,;魏征《老子治要》;苏辙《老子解》;等等。现代梁启超、冯友兰、钱钟书、胡适、钱穆、鲁迅等都曾经研究过《道德经》。可见《道德经》的晦涩难懂、内容多样性以及它对后人影响有多么深远与广泛。道德经的道

那么这部《道德经》都阐述了那些观点让后人如此推崇、研究那?

道的客观存在性,道是客观存在的,他对世间万物的作用也是没有分别没有喜好的。它是万物生发的本源.依照自然而运行,老子说,“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夷希微”三者混而为一,它没有形状,大小,冷热,道是真正的混沌,它是无序的有序.“无”和“有”是道的衍生,道创生了万物,而且养育万物,道对万物“生而畜之”,不论万事万物是否喜欢,是否感受到,愿不愿意,他都默默存在,对其生发、成长、消亡产生影响与制约。道德经的道

道的普遍性.道是毫无分别的普遍存在并作用于万事万物,“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象气,充斥于整个世间上下左右,四面八方,不论大小,多寡,善恶,美丑,冷暖,高下,“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道是永恒存在的.道的普遍性还决定了它的巨大的包容性和蕴含性.“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它把大江大海都能包容,可见它的普遍性与无限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毫无分别的滋润万物,而道也如水般普遍存在并生发万物.

第三,道的周而复始性,道的运动过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循环运行。而道的运行轨迹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从起点开始,渐行渐远,达到一定限度,又返回来。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循环往复的运行,没有衰败的时候.总是从起点开始,最终又回到起点,形成一个圆圈。这与天体运行周期类似,与东西南北的方位顺序与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相雷同,空间联系着时间,时间联系着空间,时空是统一的.从时间可以认识空间,从空间可以认识时间.

第四,道的对立统一性,道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最大的对立莫过于阴与阳的矛盾,“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与阳是道的功能和属性,而道是二者的统一《道德经》中多次阐明了对立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思想。除了阴阳之外,还列举了有和无、生和死、损和益、美和丑、智和愚、强和弱、难和易、攻和守、进和退等一系列对立面,说明它们都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作用的,互为因果的,从而完美而简练的诠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道德经的道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以及“物极必反”等等这样一些传诵千古的辩证箴言,都反映了《道德经》关于对立面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思想,以及对立面的统一性,相互作用性,相互转化性的辩证思想。

.  第五、道的无为无不为性,无为是道的本性,道的体现. 道是无意识、 无目的的生化万物,这是在为万物提供根本依据的意义上说的, 而道并非生发了万物 就游离于万物之外,而是内在于万物之中的,因此道的这种 “无不为” 并非表现为外在的力量,而是在万物内部发挥作用的 , 所以是不露痕迹的,表现出来的倒是天地万物的自为、 自化、 自成,因而道看似是无所作为的无为。“无为”一般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崇尚自然法则,就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自然无为。提出“道法自然”“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二是崇尚人事规范,就是人类活动应与天道般自然无为。提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其中在崇尚人道方面又有两层意思,一即提倡人应顺应自然界,随缘而动,不要随意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二即社会人际关系方面,提倡我们行为处事要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尽量放下不去执着与干扰各种事物发生与发展过程以保持其自然本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