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染了全球半数以上人口的幽门螺杆菌!几味中药献方!

 余热生辉cms139 2016-10-08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主要病因之一,我国成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大约为60-70%左右。

有关幽门螺杆菌,你知道么?


感染了全球半数以上人口的幽门螺杆菌!几味中药献方!

全球一半以上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了全世界半数以上的人口。

在我国的感染率也非常高,在不同地区感染率也有所不同。曾有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在北京的感染率为57%,上海为59%,广东省最低,42%。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被视为近现代医学史上重要的发现之一。2005 年 Warren 和 Marshall 因「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中的作用」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或医学奖。

这里我们不多说其它,简要说说几味对幽门螺杆菌有作用的中药: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临床治胃病的常用中药,分别对幽门螺杆菌作抑菌试验,发现幽门螺杆菌对黄连、大黄、桂枝、三七、乌梅、元胡、党参、厚朴敏感,显示这些中药对幽门螺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此外:中药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徐长卿、黄芩、莪术等药理证实均有灭杀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其中特别是三七,不仅杀菌作用较强,且通过改善胃粘膜微循环而加速萎缩肠化或增生组织的病理逆转。

三七是五加科植物人参三七的根,别名有开化三七、人参三七、田七、金不换、盘龙七等。味甘、微苦,温,归肝胃经,药理作用十分广泛,作为我国名贵中药材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在抗幽门螺杆菌方面,三七有辅助抗菌作用:可直接用温水或者牛奶冲服昌弘三七粉,每次2-3克,每天早晚2次即可。

感染了全球半数以上人口的幽门螺杆菌!几味中药献方!

不同症状不同小方:

一、脾胃湿热型:

临床症状:多见上腹胃脘不适,闷痛、腹胀、嗳气、呕酸,食后加重,口臭、不思饮食、大便干涩不畅。剑下压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疗原则:治宜清热化湿,理气和胃。选中药三黄左金汤加减。

中药处方:黄芩12g,黄连6g,大黄6g,厚朴10克,公英、地丁草各30g ,白花蛇舌草30g,土茯苓、靑蒿各20g,苏梗、玫瑰花各10g,木香10g,三七粉3g,白叩仁10g,佩兰12g, 竹茹、枳实各10g, 吴茱萸6g。水煎服、连服5--10剂。

临症加减:疼痛较剧者加延胡索、五灵脂、郁金、木香各10克。


二、肝脾不和型:

临床症状:胃脘不适或疼痛、连及胁肋,时时暖气、恶心欲吐等,舌尖有瘀紫、苔薄白,脉弦细等。

治疗原则:宜采用行气疏肝,活血化瘀等治则。选中药柴胡疏肝汤加减。

中药处方:柴胡、制香附、川楝子、延胡索、当归、赤芍、白芍各12克,广木耳、青皮、陈皮各10克,乌梅、砂仁、甘草各6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临症加减:兼气滞血瘀加丹参、焦山楂各20克,蒲黄(包煎)、五灵脂、川芎、郁金、木香各10克。

三、胃络瘀血型:

临床症状:胃脘刺痛或如刀割样,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痛甚,甚或吐血、便血。舌质紫暗或边有瘀斑,脉沉涩。

治疗原则:宜活血化瘀止痛。方可选失笑散(改汤剂)合丹参饮。

中药处方:蒲黄(炒香)、五灵脂、山楂各20克,丹参30g、檀香、 砂仁 各5g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临症加减:① 偏实、偏热者,加生大黄、生甘草。② 如偏血虚之瘀血,则方改为调营敛肝饮(归身12克,白芍(酒炒)15克,阿胶(蛤粉)10克,枸杞15克,五味子10克,川芎10克,炒枣仁(炒研)30克,茯苓15克,广皮12克,木香10克。)加白芨、三七。③ 如中虚偏寒,脾不统血,可加黄土汤(灶心黄土、白术、炮附子、炙甘草)加减。

四、脾胃虚寒型:

临床症状: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神疲乏力,四肢不温,食欲不振,大便溏薄,面色苍白,或见呕吐、便血,血色紫暗。舌质淡胖嫩或边有齿痕,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疗原则:益气温中健脾,散寒缓急止痛,。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

中药处方:黄芪30克、人参10克(党参20克)、茯苓、白术、白芍各15克、高良姜、炙甘草、陈皮、木香、砂仁、桂枝、生姜、大枣、饴糖各适量。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五、胃阴亏虚型:

临床症状:胃部隐隐灼痛,烦渴思饮,咽干,食欲不振,大便干涩。舌质红,苔剥脱或干而少津,脉细或弦细而数。

治疗原则:养阴益胃,养肝活血。方选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中药处方:北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各15克,当归、川楝子、白芍、生甘草各10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