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光看气质#适马黑科技深井冰24-35F2镜头上手玩

 梦不回头 2016-10-08

本栏目由一拍机合摄影租赁赞助播出


本栏目还由适马中国赞助播出

我们不生产黑科技,我们只是黑技术的搬运工





前言




本文内图片较多,建议在WIFI环境下收看!每张图片在2MB左右,戳大图画质

更佳。

为了获得最好的浏览效果,请在右上角选择“最小字体”浏览全文!

24-35F2的试玩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小编完成的,主打风光与小品。另一部分是由深圳职业人像摄影师 @摄影师_24 完成的,主打自然光人像*。

静物样片有调整曝光、压低亮部、提亮暗部等轻微后期,夜景样片进行过简单降噪,人像样片调整了肤色、进行了简单的磨皮。



*自然光人像:比较适合展现镜头素质的一种表达方法,相对的是打了闪光灯之后,样片的对比度与锐度都会被加强。


往期回顾:

【玩器材】尼康Noct 58 1.2上手玩

【玩器材】尼康24G上手玩

【玩器材】适马24Art上手玩

【玩器材】佳能5DsR+50L F1.2人像试拍

【玩器材】尼康AF20-35F2.8 IF D上手玩

【玩器材】富士微单XE2上手玩

【玩器材】奥巴EM1上手玩





正文




夏天时小编做过适马24Art的试玩,24Art的高质量完全打破了我对第三方镜头质量差的偏见,从此我也对适马新系列镜头的印象大有改观。帮朋友代购了几次35Art不说,还“安利”了好多人去买适马Art镜头(适马中国请转账付费)。这可不是因为我收了适马好处,确实很多适马Art镜头非常强,而且经济性好,性价比高,适合手头比较紧的朋友。

适马在2015年6月悄然发布了24-35F2Art(下文简称24-35),这枚全画幅适用的广角变焦镜头,破天荒的达到了F2.0的全焦段内恒定光圈。要知道,自从变焦镜头被发明以来,就从来没有过在全画幅上可以比F2.8更大的恒定光圈变焦镜头。所以这枚镜头勾起了我很强烈的探索欲望,于是跟适马中国借了两枚来,一枚佳能EF口,一枚尼康F口。除了卡口,这两枚镜头毫无差别。佳能口被我邮给 @摄影师_24 去拍自然光人像,尼康口留着我自己做体验(本来我是佳能党却错入了尼康门……),所以搭配的机身是我自己的尼康Df和一拍机合赞助的D810。





基本资料







无论何种“黑科技”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近一公斤的体重让适马24-35成为了名正言顺的黑粗大,82mm的滤镜尺寸也不够亲民。


世上本来没有黑科技,只有黑技术,适马Art系列的高画质来源于“堆料”一般的复杂透镜材料的使用。ET屌师曾经说过,抛开结果谈内容是没有意义的,特殊镜片的使用会让消费者觉得很“值”(重)之外,没有其他实际意义。当然,如果简单概括特殊镜片的好处,那就是可以提升画质尤其是全开光圈画质。然而使用特殊镜片是有代价的:获得良好画质的同时,会带来色彩还原不自然、焦外成像弥散圆不纯净、体重体积增加等小毛病。不过瑕不掩瑜,画质好了,才是真好,没画质说个XX!


然而24-35是如何实现“黑科技”的F2恒定最大光圈呢?

我们可以复习一下,适马在2014年年初推出了一款APSC专用镜头 18-35 F1.8Art,这枚镜头在APSC画幅上可以实现恒定F1.8光圈,到现在无出其右,也是小编最最推荐购入的APSC画幅专用镜头。

在试玩18-35F1.8Art时,我偷偷使用了全画幅机身,结果发现18-35在全画幅上的可用焦段范围(无黑边稍有暗角)是28-35,只是边角画质衰弱的比较厉害,F1.8的虚化优势还保留着。现在看一下18-35与24-35的结构差别:


可以看到二者的结构几乎一样,都是根据等效光圈原理来设计的——原生的前镜组焦距稍长,光圈稍小。而镜尾的三组镜片组成一个减焦增光结构,来扩大等效光圈的值(摘自兰拓科技)。

所以说没有黑科技只有黑技术,再怎么逆天的科技都是可以找到其技术特点并加以利用。





外观






24-35继承了适马Art一向的“黑科技”外观,采用黑色涂装与白色字体,透明对焦距离提示窗,附带有着较为密集凸起的对焦环变焦环。虽然变焦环和对焦环看起来差不多,但是实际使用中二者摸起来的手感是有区别的。左侧是镜头软包,右侧是遮光罩。



前景组很大很明亮,而且外凸得厉害,给人勉强能装上滤镜的感觉,滤镜口径是82MM,同样这是一枚不使用高级的窄边滤镜就会出暗角的镜头。镀膜颜色是品红色和绿色,略有些黄色,与其他适马Art镜头一致。(在试玩中没有使用任何滤镜)



镜身一侧镜面银的反光“A”代表着适马Art系列产品。自动手动对焦切换杆相对比较紧,一方面可以防止误触一方面也会造成使用时的不便,不过现在除了老法师也很少有人在拍照片时候不用自动对焦镜头的自动对焦功能吧,况且24-35是支持在对焦过程中拧动对焦环全时手动对焦的……


24-35秉承了适马Art镜头的特点,采用内变焦内对焦技术,整个焦段内镜身长度不变长。然而后组镜片是会在变焦过程中移动的……请看GIF图:


24mm焦段时后组镜片在最内部,35mm焦段时后组镜片凸出。我们可以注意到,与原厂镜头和部分腾龙镜头不同,适马始终没在镜头组后口附加简单防溅水胶圈,这点也可能是不厚道,也可能是出于对自身产品防水性能的自信。




上机效果……






Df还真是娇小,亏我还上了手柄,也被这巨无霸显“没了”……





持机效果





找了美男同事帮我拿了一下相机摆了个pose,果然24-35这粗暴的体积一般人hold不住。


另一边,由于 @摄影师_24 是适马用户,同时拥有35Art 50Art两枚适马高质量Art定焦镜头,这次又迎来了24-35,可谓是如虎添翼。


24-35+ 5D3,这个搭配违和感不那么强了,可能是因为5D3的体积也不小


从左至右:24-35 50 35 可以看到无论体积还是身高,24-35都拔得头筹,而且适马Art系列中焦广角镜头的外观都很一致,不仔细看不太方便辨认






上手体验




一般情况下,摄影爱好者关注的是一枚镜头的全开画质、各光圈解析度、对焦速度、对焦精度、颜色还原、焦外成像、畸变情况、逆光炫光、高光紫边、小光圈星芒等等。如果除此之外还想知道这枚镜头的某些参数与对应样片,可以留言给我,届时会给大家一一解答。


全开画质、各光圈解析度、高光紫边:

由于小编仍旧没能争取到标版购置经费,于是只好让大家简单看看大光圈样片下的原片100%截图,栗子都是在Lr中后期前的解RAW原片



栗子1:

机身Df ISO2000 24mm F2.0 1/400秒


100%焦点处放大


后期成片:




栗子2:


机身Df ISO2000 35mm F2.0 1/400秒



100%焦点处放大


后期成片:




栗子3:


机身Df ISO2500 25mm F2.0 1/125秒



100%焦点处放大(这美团小哥特别像滕飞ET……)


后期成片:




栗子4:


机身D810 ISO64 35mm F2.0 1/1000秒



焦点处100%放大


后期成片:



栗子码放在这里,至于水平如何,请诸位观众老爷衡量。

小编之一己之见:在低像素Df上,24-35已经达到乃至超过自家35Art和24Art水平,画质这块“不输定焦”已经不足以形容24-35,F2.0光圈全开既有可用的锐度与解析度;尤其在D810的3600W像素上,24-35的高分辨率优势更会体现的淋漓尽致。但是我个人感觉24-35在全开光圈时,在D810上有些解析度不够,与35Art和24Art甚至24G的全开光圈解析度有一定差距。不过值得肯定的是24-35高光紫边控制非常好,可以说达到了一流的水准。



对焦速度与精度:

由于不具备科学的测定对焦速度的附件,只好靠主观感受,尽量接近客观现实的还原。

上手感受:机身Df时,在单次对焦AF-S模式下,对焦速度一般,不如原厂变焦镜头尼康24-70F2.8G,在35端与35Art对焦速度类似,在24端比24Art和24G略慢。基本不跑焦。然而在连续对焦AF-C模式下,会发生不明原因的严重跑焦,镜头与相机均无法识别被摄主体,且镜头会冲破机身的“合焦优先*”限制,在画面内完全没有合焦物体的情况下驱动快门进行曝光。刚开始我以为这种情况是个案,然而当换上D810时,这种情况依旧存在。

机身D810时,在单次AF-S模式下,对焦速度与精度皆无变化,只是安全快门由于像素的增加与机身镜头的重量而变得很快,有时候35mm 1/60都会有手抖而虚的情况。连续对焦AF-C模式下,跑焦概率与Df相同,也存在冲破机身“合焦优先”限制的情况。

小编的一己之见:24-35单次对焦很好,连续对焦跑焦如深井冰,也可能是镜头比较新,固件更新没有跟上的缘故。适马镜头对焦靠固件已经常态化,希望会有某些固件来解决连续对焦的跑焦问题。当然,如果不用连续对焦,对焦水准基本与35Art一样。


然而在另一边,@摄影师_24 的5D3上,24-35在单次对焦时有无规律的跑焦情况,从24发回的样片都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请看:

机身5D3 ISO200 35mm F2.0 1/250秒


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焦点跑到了绳子的底端,并没有在“always”上。


所以如果大家很不幸的遇到了跑焦这种小概率事件,可以租一枚适马USB调焦底座,连相机和镜头一起调整,可以保证100%合焦准确并且终身不用校正(好像有点吹牛X……)。当然适马官方是免费提供这种服务的,如果当地有适马保修点则可以免费调焦。



*合焦优先:在镜头没有合焦的情况下机身会禁止快门运动与曝光。



畸变情况:

有关畸变情况,适马官网给出了数据,但是我们这次先看看小编亲测的畸变情况:

35mm焦段:

可以看到有轻微的枕形畸变


24mm焦段:

可以看到有肉眼可见的桶形畸变

然而畸变现在都不是问题,拍摄RAW格式文件,使用Lightroom和Adobe Camera RAW,更新到最新版,都可以在配置文件中,找到24-35的畸变校正文件,一键校正,毫无压力。

不过如果使用24-35拍视频,那么尽量少使用24mm广角端,24-35的24的畸变表现还是跟24Art 24LII有一定差距的。


逆光表现:

24-35作为新生代适马镜头,有着较强的逆光表现。由于大量特殊镜片与镀膜的加入,优化了逆光画质,并且让拍摄逆光成为一件比较容易的事儿。请看样片:


机身D810 ISO64 24mm F14 1/125秒

后期提亮暗部,控制了一下高光,由于逆光会造成对比度、饱和度缺失,稍微加了点自然饱和度,提高了一点点对比度。


丢一张后期前后差别:



炫光切片:


太阳在左上角附近,炫光则会投在右下角,可以看到,炫光面积已经非常小了,与其他广角镜头相比优势满满,而且F14的小光圈下,位于画面边缘的太阳也出现了星芒。



星芒情况:

用一张GIF来说明24-35的星芒状况:

原片截取一部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

拍摄的是一组LED灯泡,F16星芒最锐利,F2.8基本上没有星芒


请看GIF图:

栗子摆在这里,如何衡量诸位观众老爷说的算。

小编之一己之见:中规中矩的星芒表现,广大星芒控可能要失望了,24-35的星芒效果远不如佳能16-35F2.8星芒王,同时星芒在F8以后才算明显。


焦外散景:

如果单纯讨论焦外,就很有些玄学味道:毕竟对焦外的好恶是以个人审美为转移的,所谓好的焦外与坏的焦外是光学结构上的判断而非审美判断,所以这样的双重标准总让对焦外的评判多了很多口水仗。当然,这次小编也只是放一下样片,暂不评判:

栗子1:



栗子2:



栗子3:


三个栗子都是光圈全开,均使用35mm焦段


越广的镜头想要获得虚化效果,就得离被摄物体越近。所以如果不使用大光圈就很难在同样的距离上获得与中长焦镜头类似的虚化效果,广角镜头的虚化只能在中长焦焦段优势面前惜败。

针对24-35这枚镜头,F2的光圈是对比35Art最大的弱项,限制了焦外虚化程度,毕竟35Art的F1.4也很好用。

小编之一己之见:24-35焦外虚化够用,如果追求更好的虚化效果,不妨搞一枚35Art。至于口径蚀和焦外成像弥散圆效果,我也不好多说,毕竟不像测试那么严谨。




使用心得





小编:24-35作为一枚广角变焦镜头,提供了接近顶级定焦镜头的画质和F2.0的光圈。画质感人,不过对焦上恐怕要多下点功夫。还有就是别妄想用这枚镜头拍人文,巨大的体积很难让人注意不到,有可能一抓起相机拍摄,画面中的人都看向镜头这边。这枚镜头比较适合靠摄影维生的人像摄影师与街拍偷拍达人,还比较适合喜欢夜拍的大光圈控们。


@摄影师_24:24-35这个焦段是非常适合室内人像的,让我也省去了换镜头的烦恼。有时候不觉得手里的24-35是个变焦,因为35端画质表现与35Art太像了。0.28的最小对焦距离也很方便我去构图,虽然有跑焦情况,但是在时间比较充裕的拍摄任务中,多拍几张肯定会获得焦点准确的照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