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橋:張充和的傷往小令

 老鄧子 2016-10-09

作者简介:


  董桥,福建晋江人,1942年生。原名董存爵。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历任《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制作人及时事评论、《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等职,现任《苹果日报》社长。

 董氏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为当代中文书写另辟蹊径,深获海峡两岸三地读者倾心喜爱。历年在台湾出版的文集包括《另外一种心情》(远景)、《这一代的事》、《跟中国的梦赛跑》(均为圆神)、《辩证法的黄昏》(当代)等以及翻译书籍多种。另外在香港、北京、杭州、广州、天津、成都、上海及沈阳出版文集十多种。



  重慶一九四四年夏天,沈尹默在一張小紙條上抄錄一首近作給他的學生張充和:


    四弦撥盡情難盡,

    意足無聲勝有聲。

    今古悲歡終了了,

    爲誰合眼想平生。


    張充和帶著紙條去看望水利專家鄭泉白,在鄭先生的書房裏畫出老師詩中的挑琴仕女。鄭先生連聲稱讚,要她抄上老師的詩,順手題了上下款和日期。不日,畫裱好了挂在鄭家書房裏,畫上多了沈尹默、汪東、喬大壯和潘伯鷹的題詠,連張充和早先寫的《牡丹亭·拾畫》三闋也裱成了詩堂;畫軸綾邊翌年又添了姚鵷和章士釗的題跋。


    一九四九年張充和婚後去了美國,雲山重重,人事蹉跎,她和鄭泉白到一九八一年才又聯繫上了。鄭先生寫信說,十年動亂,他家文物圖書字畫都散失,當年在仕女圖上題詞諸老也都作古了,他要充和給他複印仕女圖照片留個念想,充和遵囑系上三首小令寄給他。


    張充和的工楷小字我向來喜愛,秀慧的筆勢孕育溫存的學養,集字成篇,流露的又是烏衣巷口三分寂寥的芳菲。多年前初賞她寫給施蟄存先生的一片詞箋,驚豔不必說,傳統品味棲遲金粉空梁太久了,她的款款墨痕正好揭開一出文化的驚夢,夢醒處,悠然招展的竟是西風老樹下一蓑一笠的無恙!她那手工楷天生是她筆下詩詞的佳偶,一配就配出了《納蘭詞》裏“鴛鴦小字,猶記手生疏”的矜持,也配出了梅影悄悄掠過紅橋的江南消息,撩人低徊。


    去年中秋前後,她在北京蘇州開了書畫展覽,唐吟方知道我近年搜求充老墨寶心切,懇請波士頓大學的白謙慎替我侍機碰碰運氣。老太太九十歲了,寫小字一定勞神,能遇上她一兩件舊作當是緣分了。十一月間,北京一家拍賣行果然挂出一幅充老一九八一年小楷《歸去來辭》,我一眼認出是溫州潘亦孚的舊藏,趕緊找朋友替我競拍,幾經舉價,終於歸我:長長一卷朱欄墨迹寫明是“應黃裳先生三十年前轉托靳以之囑”。


    美事偶然成雙。前幾天,白先生終於托唐吟方給我一紙充老工楷小品,抄錄的竟然就是她一九八一年給鄭泉白寄去的那三首小令,我讀她的《仕女圖始末》早就讀熟了:


    嘉陵景色春來好。嘉名肇錫以充老。

    案上墨華新。詩書絕點(塵)。

    鴉翻天樣紙,初試丹青指。

    翠鬢共分雲,何如夢裏人。


    第二闋也是菩薩蠻:


    座上群賢掩墓草,天涯人亦從容老。渺渺去來鴻,雲山幾萬重。

    題痕留俊語,一卷知何所。合眼畫中人,朱施才半唇。


    最後一闋調寄玉樓春,詞人遙念沈老師悲歡如夢的感悟:


    新詞一語真成讖。讖得風煙人去漢。當時一味惱孤桐,回首闌珊筵已散。

    茫茫夜色今方旦,萬里魚箋來此岸。墨花豔豔泛春風,人與霜毫同雅健。

    唐吟方來信說這幅字是充老十多年前寫了存起來的,翻遍舊篋找出來題上我的上款。照充老說,四十七年前那幅仕女圖一九九一年夏天忽然在蘇州拍賣,她聞風委託五弟張寰和替她買下來。畫現在在她美國寓所裏了,可惜“題詞的人,收藏的人,都已寂寂長往,沒有一個當時人可以共同歡喜”:沈尹默一九七一年過世;鄭泉白一隻小腿早裝上義腿,“文革”期間連大腿也給打斷了,沒人送他去醫院,敷了些白藥也就好了,一九八九年九十五歲在南京作古。



 图文源于网络

 仅供书友交流

 向图文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