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门必戴还是必带?

 百战归来 2016-10-09


力夫说:安全管理重在树立安全制度的权威性,目的就是员工能够对制度有所畏惧,能够在具体的作业中按章办事。如果人人都能够按章办事,不做自选动作,那么最能够遏制事故发生的行为安全管理就能够迈入一个相对高的领域,力夫姑且称之为“无形眼”管理。无形眼的意义在于没有眼睛在监视也能够按章办事,其实就好比是十字路口有个红绿灯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多人遵守,但安装了摄像头以后(即使没有通电),大家都能够做到红灯停、绿灯行,而无形眼就是那个摄像头,也许他并不管用,但大家都能有所畏惧。


出门戴还是带

这张图张贴在维修班组教室门的背面,但在几分钟的时间内,没有一个班组成员是带好安全帽、防护眼镜、耳塞之后才出门的,那这个“出门必戴”的安全标牌的意义是什么呢?咨询过班长的后我才明白,当时设置这个标识的目的是为了告诉自己的员工在出门的时候要带上自己的防护用具,而并非佩戴齐全后才能出门。


也就是说在制作这张标识的时候班长并没有考虑到“戴”和“带”的区别,自己一时念起设计出来的安全标识,也没有给自己的班组成员解释清楚,反正本意是为了安全好。经过询问班组成员,发现他们也只在出门的时候突然觉得门口好像贴了张什么东西,也没有细看,更别说细想和按照执行了,反正安全标识也见多了,都是为了安全好嘛。


扶还是不扶

 
跟着班组成员到了现场,准备进入一个压缩机的岗位,我看到在楼梯口挂着进入厂区请穿劳保鞋、请带耳塞、请上下楼梯扶扶手的标识牌,我示意班长说,我没有穿带防护眼镜和劳保鞋怎么办?班长递给了我一个防护眼镜说:“你先用,等会我到上面了再去操作室拿一个用,劳保鞋这次就算了吧,反正我们去的地方今天也没有检修作业,巡检通道也都是平坦的,没关系的。然后班长和班组成员就开始陆续上楼,我在最后面,看着大家都没有扶扶手。


其实在一进属地的时候我就看到了这个现象,在分厂的行政楼,来来往往的管理干部很少有上下楼梯扶扶手的,但每个楼梯口都贴有“上下楼梯扶扶手的标签”。


监护好无聊


回去的路上,由于和班长说着一些现场巡检的注意事项,走得比较慢。路过一个检修现场,我偷偷瞄了一眼,带着监护袖章的一个女孩在低头看着手机。似乎是心理感应,她可能感觉到我在看她,很快收了起来,若无其事的走向一边,背对着我们。


我问班长说:“你们现场所有的作业都需要监护吗?”


“是啊,现在所有涉及高危作业的都需要监护,尤其是承包商作业的时候,更需要了”班长说。


“那我怎么看到那个监护的女工在玩手机呢”


班长笑了笑,“监护其实挺没意思的,就那么大一个作业面,你看那个工人上去已经系好安全带了,你说还需要一直看着他作业吗?,看看手机也正常,再说那也不是防爆区嘛”


我没有再接班长的话接着聊下去,因为我分明看到在设备上贴有“禁止使用手机”的标识。


权威怎么树立?

 其实上面真实的案例涉及到制度管理、安全文化管理、标识管理、监护管理等多个安全管理的方面,今天力夫先说说制度的管理。制度的管理涉及到制定的起因—评审讨论—机制建立——宣传培训—执行管理—监督管理—持续优化七个过程(当然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应该从PDCA循环的角度去看)。


我们知道一项安全制度的制定一定是基于风险的,或者是在风险的基础上去扩大管理(比如防爆区内禁止使用手机扩大为生产区域内禁止使用手机),当然风险的概率性和伤害性有大有小,之所以扩大管理有时也是从安全文化管理的氛围营造上去造势,从小的安全行为(上下楼梯扶扶手)做起,营造安全氛围;评审讨论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制度的制定是根据一把手的想法而不是基于控制风险和可执行的角度;建立机制是为了能够违法必究时有措施,宣传培训是为了广而告之,持续优化是基于制度的与时俱进,时刻保持适宜性。


执行和监督是制度能否落地的根本保障,如果这两项没有成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管控环节就会出现“不停地在制定制度”的现象,总是用新的制度去管理上一个制度。执行的关键在于一把手的以身作则,总不能要求全员进入生产区都要穿劳保鞋,你却大摇大摆的穿个网球鞋吧,总不能要求全员都要上下楼梯扶扶手,你却时不时的说我这么多年没扶扶手不也没有跌倒吧;总不能贴的满厂区都是安全标识,你让贴的,你却视而不见吧。监督机制的建立是树立制度权威性的关键,跟得上处罚、给得起奖励,树的了典型才能最终促进制度的落地。其次,我们要树立安全标示等同于安全制度的理念,一方面现场标识要切实有用,另一方面对待标识要有所敬畏。



点赞表明您的欣赏;分享传递更多安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