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伶官传序》导学案

 许愿真 2016-10-09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学习中掌握和巩固常用文言词语知识;
(2)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说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异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2)懂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导学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难点: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作者结论的评价。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课件PPT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主要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了解作者相关资料,扫清字音障碍,能初步朗读。 学生活动 个性补充
导入新课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划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项羽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之亡我”,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真的是天亡他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一、作者介绍及时代背景: 
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五代 (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
二、合作探究
(一)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二)诵读课文,熟悉大意。
(三)学习第一段: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2、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3、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例证法
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4、重点字词:
原  -- -- 名词用作动词,推究,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所以━ ━ …… 的原因
5、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
主要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背诵这篇课文 学生活动 个性补充
复习导入 1、 检查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背诵情况。
2、 复习第一自然段,梳理情节。
一、 合作探究
(一)朗读第二、三段
由时间理出过程,概括出和庄宗有关的时间点和相关事件。
1、在这几个时间节点上,在庄宗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接受遗命,“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灭后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岁),身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再追问:从这四个时间节点上的四件大事来看,庄宗的人生其实就是两个过程
——明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
再追问: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2、庄宗的“忧劳”体现在哪些方面?
                ——“忧”:→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内忧外患)
——“劳”:→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身先士卒)
追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更好地突出“忧劳兴国”,突出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3、写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论证的?
    ——引导:先找出对比的句子来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来对比,突出盛衰在于“人事”。
4、面对唐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通过庄宗的事例我们看到的还是成功与失败都是由于“人事”。
(回应论点)
(二)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于:被动。  
所: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的短语。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吗?)
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二、课文小结:
身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编《伶官传》并作序?
——引导(和高一、高二学过的相关课文联系起来):
以史为鉴,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后人尤其是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三、作业布置:
四、教学反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