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陆最后一部胶片电影”《长江图》的故事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6-10-09
华语电影中从来不乏耗费多年时间去用心打磨一部电影的导演,不管是侯孝贤的《聂隐娘》,还是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从剧本筹备到最终上映,无不经过了漫长的过程。而最近,又有一部十年磨一剑的电影正在上映,这便是《长江图》,导演杨超说这是一部献给长江的影像诗。

千百年来,长江在国人的心目中都是特别的存在。无数文人志士用文字、影像去描绘它。李白、杜甫的诗句传颂百年,他们笔下的长江雄浑壮阔,贾樟柯则以一部《三峡好人》折射了社会的变迁......一千个读者心目有一个哈姆雷特,在杨超的镜头下,长江变成了一幅烟波浩渺、层峦叠嶂的传统中国水墨画。

今年2月,电影《长江图》获得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杰出艺术贡献奖”,这部小众的艺术电影也由此进入人们的视野。杨超说,在他认知当中,长江并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一条时间河流,所以在影片的设定当中,秦昊饰演的男主人公沿着长江溯流而上,不断在沿岸的码头遇上辛芷蕾饰演的女主角,每遇见她一次,她都变得比上一次年轻,这也给《长江图》披上了一层魔幻色彩的外衣。
导演 杨超
导演 杨超

对于河流的痴迷,源于杨超的童年经验,他出生在河南信阳,这是一个在地理意义上更加接近湖北的城市。他的家乡有一条淮河的支流,那是他对于水域的最初印象。后来他去武汉上电大,第一次见到长江,那种壮阔带给他的丰富感受,让长江从此成为了他影片当中一个重要的元素。

事实上,这不是杨超第一次拍摄长江,他的电影处女作,曾经斩获第5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处女作特别奖的《旅程》,其中就有两场关于长江的镜头。但由于当时准备并不充分,他下决心要为长江拍摄一部更加完整的电影。

2006年开始,杨超踏上航船为《长江图》这部电影做第一次采风,2008年开始写剧本,剧本创作过程长达三年。2012年春节,天气最冷的时候开始拍摄,进行了两个月,又因为资金问题而停机。2013年新的资金注入后才得以继续拍摄,年底拍摄结束,经过两年的剪辑和后期制作才终于完成。

《长江图》被誉为“内陆最后一部胶片电影”,执导摄影的是曾经拍摄过《花样年华》、《恋恋风尘》、《太阳照常升起》等多部优秀电影的摄影师李屏宾。当杨超和李屏宾看过长江之后,为了真实展现长江的美感,他们决定选用胶片拍摄。电影画面当中,江面辽阔、沉静,氤氲着水汽,充满了朦胧的水墨画质感。

“十年画得一幅长江图”,对于杨超来说,《长江图》拍完了,一段献给长江的告白也得以结束,但电影之路,还像那奔腾不息的河流一样,将会一直绵延下去。



更北京 | 《长江图》,内陆最后一部胶片电影


本文作者:更北京
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