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日课为本求日新月异——刘知白的写墨山水及其艺术思想的生成

 Bao5685 2016-10-09

以日课为本 求日新月异——刘知白的写墨山水及其艺术思想的生成

如莲2016-09-24阅读原文

刘知白

Liuzhibai

2000年夏在贵阳长坡岭林场写生

刘知白(1915—2003),安徽凤阳人,号涓涓厂主、白云、野竹翁、如莲老人等。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国画科,1935年拜顾彦平为师,入住过云楼随师潜心临摹顾氏所藏历代名画,其间又遍访苏吴名流及藏家,由此奠定了深厚的传统画学基础。抗战期间流徙于西南诸省,1949年定居贵州贵阳,其艺术上承宋元,下接明清,既继承传统精髓,又注重形式的创新,最终法古变今,创造了中国泼墨大写意山水画的新技法,成为中国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泼墨大家。

以日课为本 求日新月异

——刘知白的写墨山水及其艺术思想的生成

(接上篇)

4、变法“石、米、黄”

刘知白曾提到,“凡画者当先师前贤法则”,在他看来,师法古人乃是自己立法之根本,因而在这方面下力尤深。正如艺术史学者邵大箴对刘知白的评价,“……元代以来的文人画,他都吸收过,他把它们综合起来了,化成自己的语言。”在刘知白那里,不仅历代大家诸如米芾、高克恭、倪瓒、石涛等是他认真研究的对象,同时一些画名虽不是很着,但只要是他认为有可取之处的艺术家诸如冷谦等也是虚心揣摩。这样的博采众长一方面使得刘知白的绘画技艺更加娴熟,同时也建立了他深厚的中国画学修养。我们知道,知白老人的作品数量惊人,且精品颇多,然而真正代表其至高成就者,还是他后期的“写墨山水”。在本文看来,刘知白在“自立我法”过程中,亦或者说在其艺术风格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有三个人对他来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即石涛、米芾、黄宾虹。

略施冷谦用笔 1949年 90X40cm

水城山色 1988年 138x67cm

米氏云山 指墨 1949年 41X49cm

山静雨蒙蒙 1985年 68X45cm

云山图 1984年 68X45cm

石涛自不必说,刘知白早年曾临摹过石涛大量的作品,石涛对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甚至可谓其艺术的启蒙者与引路人。刘知白在不少题画诗中都流露出石涛对他的影响,“参用石涛画法”(题山水图1976年)、“我有我法石涛语,庄周奥理此中旋。”(题泼墨图1991年)、“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心得不自私。”(《论画六》)“石涛似与不似之说可称画道之至理,令人时时深思,细究之余或可言领其旨矣。”(题山水图80年代)至于米氏父子,刘知白很早便开始关注,这在他的题画诗句中亦多有体现,如“泼墨生涯如饮酒,痴情梦入米家山。”(题泼墨图1991年)“米氏云山最不易学,余每喜为之皆苦弗能得其万一也。”(1949年题指墨山水《米氏云山》)“指痕化作墨斑斑,不似似之学也艰。岂谓白云无胜墨,一齐浸染米家山。”(乙卯1975年冬十一月作《风雨黔山》为涤儿写并戏题之)“……若问白云何所事,米家余韵属咱家。”(1976年题指画诗)“用米法写山非米法之全貌也,大涤子曰我有我法者可乎?”(1983年《拟米氏法》)“唐人有泼墨法,宋人有米氏法,论者以米家为第一耳,余用游山时所得稿写此,未可言工拙也。”(1985年题云山图)“画雨中山用米氏法弗计似与不似为第一要事……”(1985年《山静雨蒙蒙》)“如连老人略参米氏法写之,识者一笑。”(1988年《水城山色》)等。然而,倘若我们对画面稍作分析便不难发现,其中在1984年《云山图》(图片)、1985年《山静雨蒙蒙》(图片)、1988年《水城山色》(图片)等作品中,虽标为源自米芾,但黄宾虹的意味已十分浓厚,不仅如此,甚至在1989年《拟石涛泼墨图轴》(图片)中,虽用石涛法,黄宾虹画风已暴露无遗。可见,刘知白在其实际创作中,已逐步把石涛、米氏父子、黄宾虹的绘画观念、绘画风格相互借鉴、幻化为一体。

溪山卧游 1976年 34×138cm

风雨黔山(指墨) 1975年 34×138cm

刘知白于对黄宾虹评价极高,“依吾之看法,山水画中以黄为第一,花卉鱼鸟等以虚谷为第一也。”(摘自1970年代与子书)1958年,刘知白初见黄宾虹画册,喜而购之,由此开始研究黄宾虹艺术,他曾经在笔记中写到:“‘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此黄宾虹先生语也。先生之画,继承宋元明清诸大家之所长,师诸造化之奇功,具化为己有,别开生面,遂成独特之高风,乃艺林之巨匠,世人之珍宝。”1964年在上海又购得黄宾虹《纪游画册》,对黄宾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至今虽无刘知白专门研究黄宾虹的资料文献,但刘对黄宾虹的推崇却毋庸置疑,尤其对黄宾虹的五笔(平、圆、留、重、变)七墨(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渍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研究关注较多。在1976年与弟子画稿题句中写道:“近世画,余谓黄宾虹大师老年诸作中存七墨之法,并善师造化,独创风格。”当然刘知白也深深意识到,“后之学者应穷追其奥,独立门户方佳,否则终身作前人之奴隶,只识得残羹耳”(1976年题课徒山水)。这也正是刘知白的高明之处。正是基于刘知白深厚的中国画传统功夫与学养,在遇到黄宾虹后逐步变法,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1985年在《云横黔山图》的款识中,刘知白道出了他对于先贤与自然学习的深刻感悟。“画学前贤法不易,法乎自然则更难。兹以泼墨加枯笔法成此图,识者一笑。”刘知白一生都在求新求变,自从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之后,更是常年不辍,苦淡经营。至晚年日臻炉火纯青,“老来习泼墨,别觉增精神。不计能工否,必须意味真。”

丙辰册之携琴访友 1976年 18.5×25.3cm

丙辰册之春江夜月 1976年 18.5×25.3cm

刘知白1972年作品

敬告:"百年知白一一刘知白艺术展"将于今年10月下旬在中国美术馆3、5、7号厅开幕!此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送十余年来国内各界学者研究及评价知白老人艺术与生活的相关文字。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