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孩子可能在逐渐远离你,你知道吗?

 长沙7喜 2016-10-09




1

朋友馨的孩子今年上一年级。孩子特别喜欢去朋友家玩,却不喜欢跟她在一起。跟馨详聊之后,发现了很多问题。

 

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告别幼儿园,走向小学,孩子已经是一个真正的学生了,这意味着孩子将会有自己的社交圈,喜欢跟朋友一起玩,再正常不过了。但是孩子却对馨没有像同龄伙伴对家长的依赖和亲密。每次看到别的孩子跟父母特别亲密,她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儿。

 

馨说,自己这两年工作很忙,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逐渐地,她跟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变少了,原先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现在也不讲了。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自己也不多问。因为工作忙碌,有时候心情不好,来不及听孩子说话,就会冲他发脾气,一点耐心都没有。后来直接把孩子送到楼上的朋友家,朋友家的孩子跟馨的孩子同龄,两个孩子正好能玩一块儿去,便让朋友帮忙照看。


而馨的朋友默默,是一个有耐心、能跟孩子玩在一起的妈妈,教育孩子也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她会给孩子讲故事,带着孩子一起在家做情景模拟,模拟学校课堂教孩子知识,或者是模拟情景跟孩子一起做游戏。更值得一提的是,她很懂得倾听孩子,跟孩子的沟通交流毫不费劲儿。她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孩子跟他的关系自然很好。时间久了,馨的孩子也很自然地去依赖默默。




2

对于馨来说,她这两年确实是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而且在有限的陪伴时间里,并没有做到倾听孩子,孩子的想法她也并不了解,因此,孩子才会跟他有陌生感和距离感。有一次,因为孩子不想吃饭,馨对孩子发了火,两人的隔阂开始加重。


我跟馨说,试想一下,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了麻烦,领导对你很失望,在办公室对你一番数落。此时的你,是不是特别希望别人能够体会到你的感受?如果你跑到闺蜜那里吐槽,闺蜜说:“嗨,不就是被骂了一顿嘛,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时的你,是不是欲言又止的感觉?本想大吐自己内心的不快,却被想要倾诉的人一语顶了回来,多憋屈啊!其实,这跟我们对待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两段对话。

 

——

“妈妈,我不想去奶奶家。”

“有什么不想去的,不去也得去!”

 

——

“妈妈,我今天有点不开心。”

“有啥不开心的,快写作业去!”

 

通常,孩子在试图跟我们倾诉的时候,我们可能都没有倾听孩子,而是以自己所以为的那样去答复他们、对待他们。如果我们也能倾听孩子,帮助孩子了解他们自己的感受,与孩子产生共情,或许更能够帮助孩子解决他们的问题。


作为父母,我们要善于观察孩子,在他急需表达自己情感的那一刹那出现在他身边,听他倾诉和发泄。孩子不开心,你可以坐下来问问他为什么不开心了?是在学校遇到什么事情了吗?孩子不想去奶奶家,你可以跟孩子商量着来,告诉他,奶奶做了好吃的在等我们。

 



3

孩子身上发出的每一个行为,你都可以当做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背后是孩子自己的主观意识指导的。也就是说,孩子所发出的行为背后,都有他自己的原因。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到孩子每个行为背后的情绪和态度。


就如很多家长都会问,为什么我家孩子不喜欢写作业。那么不喜欢写作业是一个行为,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需要家长自己去观察和了解。你可以问问孩子,是不是因为作业太多不想写,还是因为不喜欢这个科目的老师所以不想写,再或者是不是因为被批评了所以没有写作业的动力。只有了解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症下药。

 

如果你没有及时了解到孩子的反馈,没有通过倾听与孩子产生共情,那么孩子可能就越来越不愿跟你倾诉了。这个时候,你怪他跟你不亲,跟你产生了距离,是不是有些可笑?


做家长的路很长,倾听这门课是我们的必修课。不妨放慢脚步,体会孩子的喜怒哀乐,跟着他们的脚步一起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