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宣城古今事一

 敬亭山人138 2016-10-09
▲春秋末期,始定地名"爰陵"(名由失考)。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等诸侯国领辖地。
  秦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正式置县,县名爰陵,治所设今城关镇,隶属鄣郡。
  ▲秦末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率楚兵伐秦,路经境内驻营于城东南峄山(今峄山乡)。邑人于峄山项家冲建立项王庙,历代均有题咏。
  西汉
  ▲元封二年(前109),县名改称"宛陵"。以县治位于宛溪河滨,陵阳山巅,取山水首字定名。同年置丹阳郡于宛陵,郡、县同治于今城关镇。此为宣境设郡之始。
  新莽
  ▲天凤年间(约11),县名改称"无宛",名由失考。
  东汉
  ▲建武元年(25),县名复称宛陵。
  ▲余姚贤士严光(字子陵),时隐居城南,常垂钓于县城南郊响潭,其坐钓处后人称之为"严子钓台"(今茶厂后响山东麓深潭处)。
  ▲永嘉元年(145)夏,山越陵宫等兵围宛陵,火烧亭寺。郡守江汉督兵击散。
  ▲建安九年(204)秋,孙权之弟孙翊在宛陵被叛将妫览等杀害,并欲率其部投奔刘馥。孙权获悉后,率部从椒丘(今江西新建)赶至宛陵平息叛乱。
  ▲建安中(约207上下),孙策平定邑境。孙权住守时,被数千山越围困,大将周泰奋力护权突围,泰身受重创十余处。孙权"解衣敬酒"典出于此。
  ▲延康元年(公元220),析宛陵东南境地置宁国、怀安二县。
  三国
  ▲孙吴嘉禾中(233年上下),东吴大将丁奉(字承渊)于境北金钱湖(今水阳镇地带)督工围湖垦田,名以"金钱圩"(今金宝圩之雏型),此为境内有圩田之始。
  ▲孙吴赤乌二年(239年),境北龙溪(今水阳镇)河东,建七级砖塔一座,名以"龙溪塔"。此为境内有塔之始(据传,塔之前身为丁奉督工围湖之嘹望台)。
  西晋
  ▲太康二年(281),新置宣城郡于宛陵。郡、县同治于今城关镇。
  ▲永平元年(291),境北90里(今雁翅乡境)建佛教净国寺一座。此为佛教传入境内最早之见载。
  ▲永宁元年(301),城内东门建寺院一座,名"永宁寺",(唐改称开元寺,宋改称景德寺),此为境内历史之久,规模之大的佛教寺院之最。
  ▲永兴二年(305),郭璞(字景阳)任宣城郡参军,于永宁寺侧建九级砖塔一座(今东门宝塔),此为境内最高之砖塔。今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郊昭亭山,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敬亭山"。
  东晋
  ▲建武初(约320上下),建业(今南京)建都,宛陵为京畿之区,中原人士大批移寓境内,致使商贸日盛。当时,邑人"竟商贩不为田业"。
  ▲咸和二年(327),桓彝(字茂伦)出任宣城内史,依托陵阳山势,兴筑城垣。总长七里许,时称"子城"。此为宛陵最早之城池。
  ▲咸和四年(329),境北水阳镇侨置逡遒县。
  南北朝
  ▲刘宋元嘉元年(424),范晔(字蔚宗)出任宣城太守,于任期内撰就史学名著《后汉书》。
  ▲南齐建武年间(494-496),谢朓(字玄晖)出守宣城郡,首作《游敬亭山》诗。使敬亭山声誉渐扬。后人有咏敬亭山诗称:"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名声齐五岳"。
  ▲粱天监九年(510),宣城郡吏吴承伯谋反,杀郡守朱僧勇后潜赴吴兴。城中大乱,数日方平。
  ▲陈天嘉元年(560),高州剌史纪机,起兵叛陈,攻据宣城。旋被陈军击散。
  隋
  ▲开皇九年(589),省境北逡遒、境西宣城、当涂及东南境宁国、怀安诸县并入宛陵,县名改称宣城。宣城郡改称宣州。州、县同治于今城关镇。
  ▲开皇十二年(591),宣州剌史王选于晋筑"子城"基础上增拓城池,总长三十里,时称"罗城"。并建济川、凤凰二桥横跨宛溪河,唐李白诗"双桥落彩虹"即指此。
  ▲大业元年(605),宣州复称宣城郡,治所仍旧。
  ▲大业十四年(618),梅知岩起兵据占宣城,后归附于唐。
  唐
  ▲武德三年(620),新置宣州总管府于县城。复析东南境地置宁国、怀安二县。
  ▲武德六年(623),辅公祏兵陷宣州。次年为岭南大使李靖征平,并改宣州总管府为宣州都督府。复省宁国、怀安二县并入宣城。
  ▲景龙中(约708上下),县令张路斯于县城南郊、北郊官垦农田,兴通水利。后人称之为"张路斯田"。
  ▲天宝三年(744)再析东南境地置宁国县。
  ▲天宝十二年(753),邑人刘太冲,赴京会试擢取进士。为宣籍文科进士第一人。秋,李白(字太白)首次来宣寓居漫游,至宝应元年止,先后寓宣六次。留有《秋登谢跳楼》,《独坐敬亭山》等诗作数十首。
  ▲大历二年(707),宣州观察使陈少游于城东南五十六里处主筑"德政坡",灌田二百顷(今佟公坝之前身)。
  ▲建中二年(781),韩愈(字退之)时年十三,随嫂郑氏侄老成寓居宣城北郊,"避地江南潜心学业",时近七年。今敬亭山南麓有"昌黎别业"遗址。
  ▲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字乐天)随其兄白幼文寓居宣城,次年参加宣州试,由宣州使选赴京试擢取进士。寓宣期间,曾作有《紫毫笔》、《红线毯》等著名诗篇。
  ▲大和四年(830),杜牧(字牧之)随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幕僚于宣城,时达三年。开成二年(837)随宣歙观察使崔郸复来宣州任团练使判官,时达三年。先后留有《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及《自宣城赴官上京》等诗篇。
  ▲咸通十二年(871),宣州刺史独孤霖,重修城中谢朓北楼,并更楼名为"叠嶂"。
  ▲乾符元年(874)七月,黄巢兵围宣州城。六年(879)十二月,首占宣州,次年(880)六月,再占宣州。
  ▲文德元年(888)八月,杨行密兵围宣州,城中粮尽,人相啖食。次年六月,杨行密兵破宣城,杀宣州刺史赵锽。诏加宣歙池观察使。
  ▲大顺二年(891)初,孙儒两次围攻宣州,前锋屯兵于严公台(今县城南郊响山),杨行密率部背城决战,儒被擒斩,传首于市。
  ▲天复三年(903)八月,宣州观察使田郡(杨行密旧将)举兵叛杨。十一月,杨行密督克宣州,擒斩田郡。
  ▲天佑九年(912)五月,吴升刺史徐温攻占宣州城,杀观察使李遇。
  北宋
  ▲乾德元年(963),宣州刺史林仁肇重筑新城,总长十一里一百九十三步,范围小于隋筑"罗城",并新开西南护城河,时称"新城",自此,宣城城池规模定局,后代仅作修葺整治。
  ▲嘉祐五年(1060),邑人梅尧臣(字圣俞),时为都官员外郎,奉诏与欧阳修同修《新唐书》,书成遂卒。归葬故里城南双羊山(今九同村),欧阳修为其撰写墓志铭。
  ▲熙宁四年(1071),宣州知事沈括(字存中),在境内试制"秋石"成功(即取人尿结碱掺入浓皂汁加热提炼成莹白结晶体,用于清血热,强筋骨之药剂)。
  ▲绍圣三年(1096),城北敬亭山南麓广教寺前,建成七级砖塔一对,名"广教寺双塔"。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
  ▲建炎四年(1130),境内大水,宣州知事张果抱民籍入水而死,邑人建庙祀之。
  ▲绍兴十二年(1143),邑人贡祖文(原南京都总军将致仕)于岳飞被害时,冒全家被诛之险,将岳氏第三子改名换姓置于贡氏别墅(境东北南漪湖畔贡村)。岳飞昭雪后,贡氏送岳子认祖归宗。
  ▲乾道二年(1166)改宣州为宁国府,治所仍旧。
  ▲嘉定十年(1217),邑人吴潜(字毅夫),登进士榜首。此为宣籍状元第一人(今市区新建"状元路"名由于此)。
  ▲开庆元年(1259),城东南七十里碧山岩溶洞(即龙泉洞),被时人发现争入游观,并染墨题留。今字迹仍存。
  ▲咸淳四年(1268),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出任宣州太守,常与城郊农民促膝话农桑。离任时特作《劝农歌》勉励乡农子弟。
  ▲德佑元年(1275),宁国知府赵与可,私屈元丞相伯颜,弃城离守。元军占据宣城,改宁国府为宁国路。治所仍旧。
  元
  ▲至元十五年(1278),境内敬亭、麻姑、华阳诸山均有崩塌,洪水四溢。
  ▲至元十六年(1279),长枪军锁南班等兵陷宣城,守使周伯琦弃城而去。寓宣致仕礼部尚书汪泽民等被执,拒屈身亡。
  ▲至正十七年(1357)夏,朱元璋兵据宣城,改宁国路为宁安府。二十一年改称宣城府。二十六年改称宣州府。治所均末变更。
  明
  ▲洪武元年(1368),改宣州府为宁国府,治所仍旧。
  ▲洪武五年(1372),知县王文质主事筑修东乡新稔坝(今佟公坝下游区域)。
  ▲嘉靖十三年(1564),知府罗汝芳(号近溪)于城内景德寺侧创建志学书院。
  ▲万历元年(1573),邑人沈懋学、高维岳、梅鼎祚等创建"敬亭诗社",以诗会友。临川汤显祖(字义仍)等多次寓宣和韵磋艺。
  ▲天启中(1623上下),东乡洪林桥镇建石质三元牌坊一座。一面题额"十里三元"(即状元沈懋学、会元汤宾尹、解元贡钦),一面题额"同朝鼎甲"(即状元沈懋学、榜眼汤宾尹、探花舒宏志)。以上四人均为明时洪林桥周围十里境内人氏。
  ▲祟祯元年(1628),邑人沈寿祟,武会试中擢取进士。为宣籍武进士第一人。
  清
  ▲顺治二年(1645)春,宁国知府朱元锡以城归附清廷。邑人麻三衡在境东南山区举兵抗清,与邑人吴太平、阮恒、阮善长、刘鼎甲、胡天球、冯百家等号称"七家军",同年七月与清军激战于稽亭山(今称鸡头岭),为清兵所败。麻三衡等被害。
  ▲康熙七年(1665)四月,境内田野遍发蝗蝻,知县李文敏募民以死蝗易官米,民竞寻捕,稼禾乃免害。
  ▲康熙十八年(1679),清廷开博学鸿词科,邑人施闰章(字愚山)被举,授翰林院侍讲,并参修《明史》。
  ▲康熙二十六年(1681),知县袁朝选主修《宣城县志》并单部刊行,此为宣城有县志之始(此前宣城县向为州、府附郭,县志一直统于州、府志之中,不单部刊行)。
  ▲康熙中(约1691上下),广西僧石涛和尚寓居城北敬亭山麓广教寺,时达数年,作有多首(幅)诗画流传于世。
  ▲康熙四十四年(1705)夏,爱新觉罗玄烨南巡,于德州舟中三次召见邑人梅文鼎(字勿奄,以历算著称),文鼎面进著作《三角法举要》,玄烨亲书"绩学参微"四字赠归。
  ▲康熙四十九年(1710)秋,宁国知府佟赋伟,捐俸银三百余两,借府库谷米二百余石,整修境东南岳笪坝,是年冬竣工。邑人将岳笪坝改名为佟公坝,沿用至今。
  ▲康熙六十年(1721),邑人梅文鼎卒于故里坐吉村。康熙特命江宁织造曹頫为梅氏治丧建墓。
  ▲乾隆三年(1738)夏,邑人詹上彩捐钱三百缗,修葺敬亭山"云齐阁","灵异居","穿云亭"等胜迹。
  ▲乾隆四年(1739),知县吴飞九重修《宣城县志》并刊行。
  ▲乾隆四十年(1775)七月初四午刻,境东南毕冲铺天空落石,声如霹雳。巨者重百十斤,细者如砂砾。
  ▲乾隆五十一年(1786)六月,境内夜空大星帅小星声如疾风,光灿烂,自东北飞至西南方。
  ▲嘉庆十一年(1806),全县人口总计107.61万有奇。此为史载宣城县人口最高纪录。
  ▲道光二十八年(1848)八月、二十九年五月,境内连续两年大水,北乡金宝圩(全县最大圩)连续两年破堤,为史所罕见。
  ▲咸丰六年(1856)五月上旬,太平天国左军主将翼王石达开率太平军首次攻占宁国府治宣城。同年十二月下旬,清军浙江提督邓绍良兵克宣城。
  ▲咸丰十年(1860)九月下旬,太平军辅王杨辅清、侍王李世贤和匡王赖文鸿三部联军再次攻占宣城。并击毙清军提督周天培,皖南道尹福成、宁国知府颜培文。
  ▲同治元年(1862)七月上旬,清军提督鲍超所部再克宣城。同年十月下旬,太平军辅王杨辅清,堵王黄文金,孝王胡鼎文三部联军激攻宣城,大败清军鲍超所部,第三次攻占宣城。同治三年九月上旬,太平军撤出宣城,清军入城据守。
  ▲同治七年(1868),全县人口总计25.13万余人,较五十年前(嘉庆十一年)减少四分之三。自此时起,河南、湖北、皖北等地大批移民相继迁居境内。
  ▲同治八年(1869),法国天主教派传教士金式玉来宣城东乡徐村购地建屋二重,设立天主教堂。此为天主教传入境内之始。迄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1)的35年内,法籍天主教,先后在境内城乡建立总堂1座、分堂25座。
  ▲光绪二年(1876)正月二十八日,宁国府所属各县等候府试的生员会集宣城西门,目睹外国传教士对华人的傲慢行为,引起愤怒,冲进西阪头(今宣城六中校舍处)天主教堂论理,遭拒后,砸毁教堂部分用具。宁国知府高祟基应允赔款4000银元,并在城内划地(春归台,今县委大院)扩建教堂。史称"宁国府教案"。
  ▲光绪十三年(1887)十一月,皖南镇军史念修,从北洋军中特聘两名洋教师来宣城东郊校阅场教习清防军演练新式阵法及放枪打靶等技。为境内出现近代武器之始。
  是年,境内夏大水,秋大旱,冬大雪。
  ▲光绪十四年(1888)二月初一(3.13),境内有日食。
  十一月中旬,知县范葆廉,为重修《宣城县志》作序并刊行。
  ▲光绪十六年(1890),英国基督教内陆会派牧师密德福来宣传教,于城内西门大街购胡姓基地(今县建筑公司处)建西式瓦屋六重二十三间,设立耶稣总教堂。此为基督教传入境内之始。自此至光绪三十年,相继在城乡建立分堂16处。
  ▲光绪二十年(1894)冬,由湖北、河南移民为主,在境内东南农村组成职业性演唱班社"四季班",此为皖南花鼓戏剧种形成之始。
  ▲光绪二十二年(1896),邑人徐光炜(字修照、城关人)考取公费留学生,赴日本帝国大学攻读法律专业,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为宣籍近代留学生第一人。
  ▲光绪二十五年(1899),清政府商约大臣盛宣怀先后托请日本、英国矿师来宣城寻探煤矿,并勘定东南境内有"绝好之煤矿"。日、英争相与中国签订合作开采合同,引起"争夺宣城煤矿开采权"的外交风波。
  ▲光绪二十七年(1901)夏,境内洪水泛滥,全县溃破大小圩、堤、坝127个。
  ▲光绪二十八年(1902)六月十九日(8.3),宁国府(宣城)邮政分局正式开业。
  七月上旬,城内祟正书院(今六中教师宿舍处)改为县立祟正高等小学堂,为宣城新教育之始。
  ▲光绪三十年(1904)春,知县何恩煌捐俸为农觅旱稻(出自日本、性耐旱),塘稻(出自泰国、性耐涝)在境内试种,秋皆获丰收。
  夏,芜湖"三公司轮船"(三人集资合办)由阳江往返芜宣之间,为境内轮船航运之始。
  ▲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宁国府中学堂创立并开学。校址在今宣城中学处。为境内中等教育之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二月二十四日(2.6),境内饥民聚众抢粮,县署派兵捕杀20余人。
  ▲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公立"端本女子小学"在城内北门孝衣巷创立开学,为宣城女子新教育之始。
  冬,县署派员督办官费围垦北乡青草、水草二湖,遭民反对,工程中止。
  ▲光绪三十四年(1908)春,邑人陈礼璋、郑献元招股集资开采北乡凤凰山煤矿,并于新河庄设立总公司。
  ▲宣统元年(1909)十一月二十二日(12.24),宁国府属各县物产会在宣城城厢开幕。十二月初闭会。
  ▲宣统二年(1910)二月七日(3.17),全县开展人口调查登记。五月十一日(6.17),西河镇数百人聚围户口调查登记员居宅,强行索取户口草册,声称:"若不交出,即纵火焚其屋"。类此拒查户口之事,境内多处发生。
  五月十八日(6.24)至二十四日,境内连雨八昼夜,城内街巷几可行舟。东门城墙崩倒20余丈,全县圩堤溃漫殆尽。
  六月初一(7.7)午刻,东乡饥民千余人,划船聚集双桥镇头,蜂拥至该镇裕泰砻坊,抢夺大米二百数十石。清军巡防营鸣枪弹压,饥民手持刀棍对抗,并强夺防军枪3支,剌刀3把,殴伤哨勇数人。饥民死2人、伤2人,余皆散离。
  秋,宣城电报局在城内东门大街创立开业,北乡水阳镇设报话营业处。
  ▲宣统三年(1911)九月二十一日(10.20),宣城宣告光复。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
  1月上旬,城内宁国府中学堂学生熊璜、刘宝琛等发起组织"皖南学生北伐队",报名参加者达300余人。并向城内各界募筹经费,第一日即募得二千余银元。
  10月,全县划设12个选民投票区,32483名选民投票选举皖省议会会员和国会众议院议员。邑人陈光谱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
  ▲民国2年(1913)
  6月,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城内南门鳌峰(清宁国府中学堂原址)创立并招生开学。首任校长王多辅。
  夏,县城设立民团总局,各乡镇同时设立分局。
  ▲民国3年(1914)
  春,基督教美以美教会在城内南门福音堂(今保健站处)创办储才中学。
  6月2日,皖省划设三道(淮泗、安庆、芜湖),宣城隶属芜湖道。
  ▲民国4年(1915)
  7月中旬,全县奉令编练保卫团,将民间所藏枪械,悉数编号统由保卫团使用。
  10月,城内端本女子小学和第二甲等小学创制的两件手工艺品被选送美国参加巴拿马国际赛会并获奖。
  ▲民国5年(1916)
  4月下旬,县城纷传县知事金保权拟宣告"宣城独立",城内顿现恐慌。县署出示辟谣,并调集警察于每晚二更闭城戒严。如此三日,谣言渐息,秩序如常。
  ▲民国6年(1917)
  春,福建古田人林昌年,在城内东门大街(今城关影剧院前)开设"友立医院",设有内外科及妇科,为宣城有西医之始。
  6月中旬,北乡湾沚镇突有辫子兵200余名,荷枪冲入街市强索钱物,经地方商绅筹送现洋6000余元,方免遭劫。
  7月,安徽省立第八中学在城内北楼西南侧(今烈士陵园处)创立,学监朱似愚。
  是年,城内茶商王德隆、黎寅翰邀集同业组成"宣城茶商协会",以研究改进茶叶外贸为宗旨。公推谷秉涛为会长。
  ▲民国7年(1918)
  秋,境东南水东煤矿由官办改为商办,矿区面积达一万余亩,日出煤47吨。
  是年,湾沚、孙埠、水阳三镇设警察分所。
  ▲民国8年(1919)
  5月8日,"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宣城,县城各校学生纷纷举行集会游行,散发传单,通电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次日,芜湖省立五中教师高语罕来宣,协助筹建"宣城学生联合会"。5月29日,城内各校学生千余人,齐集小东门外校阅场(今县麻场处),召开"宣城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公推第四师范学生王鼎元、储才中学学生陈克跃为正副会长。会后举行示威游行,沿途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
  6月,县城组织成立"宣城各界抗日联合会",协同学生会查毁日货。
  10月,南乡石龙团(今溪口、新田两乡之间)发现金矿,由安徽省商品陈列所公开列展,标价"每两45银元"。
  是年,北乡吴国圻所著《禹贡真铨》一卷,铅印问世。
  是年,邑人李蔚山,在城内南门佑圣阁(今总工会上对门)开设《蔚山照像馆》,为宣城有照像业之始。
  ▲民国9年(1920)
  2月,公立"宣城蚕桑讲习所"于城内十八塌(今宣中北大门处)创立。
  5月-9月,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生为毕业生参观经费爆发学潮,学生驱逐校长张和声、殴伤督学朱似愚。继又一拒再拒新委校长杭克俨就职。成为震惊省内外的"宣城四师学潮"。
  11月,恽代英受宣城四师新任校长章伯钧之聘,来校任教务长兼授哲学、国语课。结合教学开展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直至1921年6月中旬离宣赴南京。
  ▲民国10年(1921)
  6月,县城各中小学集会游行,声援安庆学生"六.二"斗争。
  9月,萧楚女应聘来宣城任省立第四师范国文教员兼授修身课。结合教学在校内发表《社会主义与革命》演说,并作有《宣城四师附小校歌》。1922年夏离宣赴武汉。
  是年,从墨西哥、新西兰等地归国的20余户华侨,来北乡水阳镇河东双塘墩定居,名以"东华里"。为境内最早之华侨村。
  ▲民国11年(1922)
  春,宣城四师学生吴华梓等7人在校内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宣城四师S·Y小组。
  夏初,全县四、五岁儿童十有五六发生痧麻痘症(天花),医治就愈者十仅二三。
  5月21日,以城内铁匠马金山、韦占鳌等为首三百余人,夜聚天宁寺(今宣师校园内)策议攻击县署,不慎事泄,旋遭镇压。马铁匠只身潜至皖北,次年5月返宣,被地方当局捕杀于西门城外。后人称之为"马铁匠造反"。
  5月25日,城内美以美教会皖南中学学生,因伙食问题与校方发生争执,校方将一学生代表送交警所拘押,全校学生愤怒罢课。6月初,部份学生组成"脱离黑暗皖南中学学生团"集体离校。
  7月中旬,洪水泛滥,新河庄上游各圩圩长率民工500余众,划船20余只,齐集新河镇强行拆房泄洪,镇民力拒不让,驻镇巡士开枪击伤上游民工4人,事遂平息。
  11月,宣城县立图书馆在县文庙尊经阁(今毛毯厂外)创建并开放。
  ▲民国12年(1923)
  5月,城内皖南中学及附属高小举行田径运动会,比赛项目有赛跑、跳高和跳远。为宣城现代运动会之始。
  6月4日,县城各中小学及绅商各界万余人,齐集八中运动场(今体育广场)举行"宣城各界外交后援会"成立大会,并游行示威,高呼"收回旅大","提倡国货"等口号。会后,组派人员连日巡回于商店、码头检查并销毁日货。
  11月中旬,邑人谭素云等合股集资利用陵阳庙(今东门粮站上首)改建戏院,取名"宣舞台",为城内有剧场之始。
  ▲民国13年(1924)
  7月19日,由邑人章元生等合股集资,于县城西门高巷口下(今法制路5号)建成40千瓦小型火力发电厂,开办"耀宣电灯公司"正式发电营业。为宣城有电业之始。
  是年,国民政府农业部地质调查所派叶良辅、李捷来宣实地勘查煤田,写出《安徽泾县宣城煤田地质》一册、绘制成二十万分之一的《安徽泾县宣城地质图》一幅。
  是年,湖北一批打纸帘工人迁居境内水东镇,创制具有色白、面光、轻薄,纹显等特点的"水东表芯纸",畅销江南。
  ▲民国14年(1925)
  4月3日,城内各界派出代表于红十字会(今县防疫站处)举行孙中山先生逝世追悼大会。
  6月9日上午八时,县城各中小学师生及各界代表千余人,齐集八中运动场举行声援上海"五卅"斗争大会,并组成"宣城沪案后援会"。会后,连日大规模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发通电、募捐款,至16日止,仅城关就募捐现洋2400余元。
  是年秋,水东大汪村煤矿建成由矿区至双桥镇的小铁路,长达35公里,运煤兼运客。为境内有火车之始。
  ▲民国15年(1926)
  春,城内"庆庆"布号(今新华书店处)店主从上海租赁一台无声电影放映机,顾客购其一定数量布疋,赠票一张观看电影。为境内有电影之始。
  秋,宣城四师学生共产党员田道生,王子堂在校内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宣传迎接北伐军。
  是年,邑人章元生、沈叔平等合股购置"福特"、"雪佛兰"牌简易客车10辆,于县城西门口开设"宣芜广长途汽车公司"。为宣城有汽车客运之始。
  ▲民国16年(1927)
  3月8日,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师长戴岳,党代表肖劲光),率部抵达宣城。次日上午9时,宣城各界代表于红十字会举行欢迎大会。下午1时,在省立第八中学操场隆重举行军民联欢大会,欢庆北伐胜利。
  3月中旬,在北伐军留宣部队的协助下,国民党宣城县党部(左派)、县总工会、农民协会、妇女协会相继成立。并将潜逃至北乡油榨沟的军阀政府宣城知事李祥麟缉押回城游街示众,沿途高呼"打倒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等口号。
  4月4日,安徽矿务工会水东铁路支会在双桥火车站召开成立大会,与会300余人。
  4月中旬,县教育局将全县300余所小学全取消,重新组建。
  8月,国民党(右派)成立"宣城县党部改组委员会",继又成立"清党委员会"。改组县党部、区党部和群众团体,缉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
  10月,共产党人田道生,祖晨(宣城人)江干臣(宣城人)组成中共宣城领导小组。11月,正式成立中共宣城独立支部,祖晨任书记。
  12月13日上午,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王天培胞弟王天锡,率该军28师1、3两团,在县城陡然哗变。一时枪声四起,士兵拥入商户抢掠。继又围攻县署,抢夺库款,开释囚徒。直至下午5时撤至双桥镇,次晨移往孙家埠。两镇商户居民均遭烧杀、淫掠。15日该部经水东去宁国境内。
  ▲民国17年(1928)
  1月23日(夏历正月初一),国民党宣城县当局在城区诱捕了中共安徽省委特派员杨士彬。次日清晨又派遣武装警察去油榨沟缉捕中共宣城独立支部书记祖晨,祖晨机智脱逃。独立支部停止活动。
  春,皖省教育厅将设于宣城的原省立四师、省立八中合并,改称省立第四中学。校址仍旧。
  4月,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派周心抚来宣组建中共宣城县临时委员会,周任书记。临委机关驻孙家埠崂山。
  ▲民国18年(1929)
  3月23日下午,水东大汪村煤矿井下瓦斯爆炸,地面井架、天棚被冲倒,煤工被焚毙158人,重伤18人,轻伤32人。
  4月,中共皖省临委派王步文来宣,帮助重建宣城县临委,史泗群任书记。
  7月,《宣城民国日报》正式创刊发行(对开、四版、铅印)。为县办报纸之始。
  秋,省立宣城第四中学内,秘密组建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学生许道珍任书记。
  ▲民国19年(1930)
  1月19日,县城北门外大街瑞生昌机器染织厂开业,首用阴丹士林颜料,机染阴丹士林蓝布,海昌蓝布及青、灰、红、绿等色布,为宣城有机染业之始。
  2月中旬,宣城县立女子中学正式招生开学。为宣城女子中等教育之始。
  春,城内各界捐资,开工修葺东门宝塔,次年完工。
  10月初,国民党宣城当局在宣城四中操场(今县体育场)举行各中学童子军大检阅。中共宣城党团组织在人群中散发传单,全场慌乱,人群星散,检阅不了了之。
  11月中旬,中共芜湖特委派张宅中来宣城北郊双塔寺召开宣城党团组织会议,部署武装暴动,由胡兴奎、张宅中、陈应笙三人组成暴动指挥部。
  11月下旬,国民党宣城县党务整理委员举行全县国民党员总报到。同时通令境内各旅宣学生会、同乡会、联合会一律限一周内自行撤销并报县党部备查。
  12月5日,宣城、郎溪两县当局派员赴宣郎接壤毕家桥镇,洽商该镇"宣城街十八家"的归辖事宜。经商定:宣城街十八家仍为宣城辖地,唯警权由郎溪毕桥公安分局辖理。
  12月10日凌晨3时,由70多名中共党团员和500余名工农群众在北郊庙埠举行武装暴动。当日傍晚,暴动队伍被国民党地方武装击散,胡兴奎被捕。
  ▲民国20年(1931)
  1月,国民党宣城当局和宣城四中当局,为严防共产党活动,将该校100余名学生开除或勒令退学。
  2月,在中共芜湖特委的帮助下,中共宣城县委在孙埠镇正式建立。书记姓谢。
  3月,邑人俞稚舲、黄晓恩于城内木直街公共讲演厅筹建的宣城电影院正式开业,为宣城有电影院之始。
  6月中旬,境内洪水泛滥,圩堤溃破无存,40余万灾民哀嗷盈野,饿殍载道。
  8月,中共中央巡视员黄某来宣巡视工作,决定将泾县、宁国、旌德、郎溪四县的党组织及活动划归宣城县委指导。
  10月6日,县城各界成立抗日救国会,举行游行示威,痛斥日军暴行。
  10月中旬,宣城邮局工作人员吕谷春、杨国珍,沈志平等,就"九·一八"事变联名函询沈阳邮局,沈阳邮局职工冒险复函详述日军暴行。《宣城日报》于十月十六日将复函全文刊于报端。宣城各界民众特代电张学良将军,请速对日宣战,以雪国耻。顷得张学良复电"宣城各界联席会公鉴:……拜领箴言,倍思共勉"。
  12月13日,中共宣城县委召开党员代表会议,改县委为中共宣城特委,刘文龙为书记。
  ▲民国21年(1932)
  年初,安徽省政府试行首席县长制,徐曦任宣城首席县长。领辖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旌德、绩溪7县。
  春,张治中率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团(连至师级官佐)来宣城郊区集训演习,时达半年。
  3月下旬,北乡金宝圩公推袁澄清、陈明章等向上海中国济生会借得现洋2万元开工修复圩堤。
  4月1日,全县集镇开通电话。
  5月20日,宣芜广公路宣城路段(自西门汽车站经双桥至百花桥)拓修工程全线开工。1935年竣工通车。
  11月,取消首席县长制,改设安徽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署治宣城),周君南任督察专员兼任宣城县长。
  12月上旬,黄兴夫人徐宗汉来宣城北乡茆市冲(今卫东乡境内)征地创办"南京贫儿教育院宣城农场"。
  12月18日,国民党宣城地方武装120余人"围剿"南乡溪口山区红军游击队,并缉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民国22年(1933)
  春,宣城设立城乡雨量站,全县气候始有测记。
  4月27日,安徽商业储蓄银行于县城北门设立的办事处正式开业。
  5月,城内各界捐资整修南门鳌峰公园,并成立管理委员会。
  7月,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吴稚晖陪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前往黄山,路经宣城作短暂停留,宣城地方当局迎至鳌峰公园南亭下榻。
  12月,中共皖南特委交通员吴开堂(化名方瞎子)在宣城叛变,向国民党宣城当局提供中共宣城县委成员名单和住址,县委何鸣皋、王厚芳等人遂被捕,县委遭破坏。
  ▲民国23年(1934)
  4月25日,江南铁路芜湖至宣城孙家埠段建成通车。
  夏秋之际,境内105天未雨,特大旱灾史所罕见,农村饥馑灾民倒毙道侧。
  12月中旬,全国救济失业华侨委员会在宣城北乡慈溪镇西黄泥荡创建华侨垦殖农场,取名"侨乐村"。次年4月上旬,首批安置归侨60余人。
  是年底,中共皖南特委派员来宣泾边界戴杨村组成中共宣(城)宁(国)泾(县)旌(德)中心县委,洪维恭任书记。
  ▲民国24年(1935)
  1月28日,中共旌泾宁宣中心县委领导的红军游击队在队长王岐山、政委李步新的率领下,袭击宣城境内国民党溪口保安分队,生俘30余人,缴枪20余支。30日继攻国民党白果树(今华阳乡)乡公所,缴获长短枪10余支。
  春,皖省教育厅将设于宣城的"省立第四中学"高中部改为"省立宣城师范学校",初中部改为"省立宣城初级中学",校址仍旧。
  4月,宣南红军游击队在宣泾、宣宁边界建立根据地,组建农会、妇女会、青年团,赤卫队,发动群众抗租,抗税、抗丁。
  5月,国民党驻军78师和宣城保安队联合"清剿"宣南一带红军游击队。
  12月,宣南红军游击队在多次反"清剿"战斗中,人员和武器得到充实,根据地扩大到宣南大麦坑、小麦坑、上河村、青龙山(今新田乡)等,纵横百余华里。
  是年,宣(城)泾(县)公路开工修筑。
  ▲民国25年(1936)
  1月,全县人口清查结束,合计95995户,502655人(男288609,女214046)。
  8月,皖浙赣红军独立团第三营政委阙怀仰、七连连长邵兴发率40余人返回宣南溪口塌泉、庄屋台、九峰坑等地开展反"清剿"斗争,恢复根据地。
  秋,北乡慈溪一带农民普遍染患疟疾、伤寒,金黄稻谷累累满田,无劳力收割。
  ▲民国26年(1937)
  春,孙中山先生同龄好友、爱国侨胞余随东从美国芝家哥归国,定居于境北水阳河东华侨街(今水阳镇龙溪居委会)。
  11月22日上午,日本侵略军(以下简称日军)一架侦察飞机在县城上空盘旋。24日上午,先后有20多架日机轰炸县城达5小时;次日上午,又有10多架日机轰炸扫射县城。东门、南门房屋被毁殆尽,居民死伤不计其数。
  12月初,国民党宣城县党部、县政府及直属机关迁至南乡周王村。县长郭吉兴率员焚毁北郊双塔寺军药库。
  12月6日拂晓,日军第16、18师团所属由郎溪沿公路进犯宣境,并侵陷县城。
  12月,宣南红军游击队奉命开往祁门舍会山参加组编新四军。
  ▲民国27年(1938)
  1月2日,日军入侵北乡水阳镇,于当日及4日先后两次在该地疯狂烧杀,四五百同胞遭残害,千余间房屋被烧毁。
  4月中旬,水阳附近乡民邢壁贵等36人,用土枪刀矛伏击日军,牺牲16人。
  5月11日,新四军先遣支队在粟裕司令员率领下,抵达宣城北境,12日经东门渡、裘公渡、杨泗渡抵雁翅,13日晚离宣经高淳赴苏南。
  6月2日,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率部途宿宣城北乡东门渡(1971年划属芜湖县辖),是日恰值端阳节,房东拿出粽子、雄黄酒慰劳。陈毅谐发感叹:"始知今日是端阳"。次日率部抵达狸桥镇,听取粟裕关于江南行动报告后离宣赴苏南。
  6月中旬,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在团长叶飞率领下进驻宣北水阳地区。在水阳镇召开各界群众大会,三支队政治部主任胡荣和六团团长叶飞发表团结抗日的讲话。会后,六团成立了地方工作委员会,叶飞兼任书记,民运股长顾节鼎等为委员。帮助地方建立抗日组织开展抗日活动。
  7月,国民党宣城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成立。
  7月21日,东乡汪佳山陆冲牧童张维才、易捷山,自告奋勇为国民革命军驻宣98师作向导,袭击日军汪佳山据点大获全胜,歼敌数百人。张殉身,易受伤。
  8月,在新四军二支队政治部帮助下,水阳区动委会成立,并相继建立工商界、教育界及农民抗日救国会;新四军三支队特务大队在北乡金宝圩成立,并就地全歼汉奸朱永祥所部。
  9月,新四军二支队机关由当涂塘南阁移驻宣城北乡慈溪、狸头桥等地。
  9月29日,国民革命军98师克复县城,日军遗尸数百具及大批军用品。
  11月15日,日军数千人再次侵陷县城;17日,国民革命军再度克复县城。
  冬,宁属六县联立中学宣城分校于南乡榨门口开办;中共宣南地方组织在溪口、金牌、汤村、白果树等地动员青年参加新四军,至次年春,先后入伍者达200余人。
▲民国28年(1939)
  1月4日,日军第三次侵陷县城;6日,国民党宣城县长胡钟吾率地方武装会同国民革命军驻宣部队收复县城,并于一周内发动数万军民拆除了城墙;7日,新四军二支队第四团3个连在北乡水阳白沙李伏击日军,毙敌30余名。
  4月9日,北乡十四岁少年余同锦在水阳附近只身驶船,数次冒险抢渡百余名抗日武装脱离险境。县、省先后予以通令嘉奖。
  4月,中共宣城特别支部在东乡孙家埠秘密建立,不久改为中共宣城县工作委员会,书记罗白桦。
  6月下旬,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及吴发先,刘炎等,由泾县云岭赴苏北途经宣城北乡金宝圩作暂短驻留。7月上旬经狸桥过小南湖赴高淳。陈毅在南湖舟中留赋《由宣城泛湖东下》七绝一首。
  6月下旬,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来宣城采访,并对城区抗日军民发表演说。
  7月,中共苏皖特委在宣北狸头桥成立,书记谭启龙。
  8月,创设于南乡榨门口的宁属六邑联立中学宣城分校改名为宣城县立初级中学。
  10月,国民党第三战区派员来宣城孙家埠检查抗日工作,认为"孙家埠被赤化了"。国民党宣城县当局强行解散孙埠动委会。
  ▲民国29年(1940)
  1月,中共宣城县工委改称宣城县委,书记孙宗溶。
  2月27日,国民革命军驻宣108师643团第3营官兵与进犯之日伪军500余人激战于北乡新河庄,时达10小时,毙敌数百人。第3营伤亡殆尽,营长邵玉璋阵亡。
  5月,北乡金宝圩成立群众抗日武装--防匪团,团长王宏钧。
  7月,汪伪宣城县县政筹备委员会在北乡湾沚镇成立,委员长张世安。
  9月中旬,国民革命军108师驻境北水阳镇的一个营(200余人)和当涂县常备队的70余人,在金宝圩内突然袭击当地抗日武装防匪团和中共芜当宣中心县委机关,制造了"金宝圩事件"。
  11月15日,新四军军长叶挺率随从抵南乡周王村(今周王镇),与国民革命军32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就新四军北撤路线事项进行谈判,为时两日。
  12月6-14日,新四军先后有15000余人由泾县经过境内高桥、杨柳铺、夏家渡、孙家埠、洪林桥等集镇向苏南转移。并沿途散发传单和《抗敌》半月刊。
  12月中旬,中共皖南特委先后派向阳(张禾)、彭海涛(许道琛)来宣城县委工作。
  ▲民国30年(1941)
  1月下旬,"皖南事变"爆发后,部分新四军指战员从泾县突围出来,经过境东南孙家埠、鸡头岭向溧阳转移。
  2月上旬,国民党宣城县政府下令在全县境内搜捕新四军突围人员。
  5月1日,国民党宣城县战时内陆产销税管所成立。下设7个分所,并于是日起征。
  ▲民国31年(1942)
  1月,国民党宣城县政府成立"新生活运动委员会",并限期各乡镇组建分会。
  3月15日,国民革命军驻宣部队袭击境西北九连山日军据点,毙敌百余名。
  5月,中共芜(湖)当(涂)宣(城)工作委员会成立,机关驻当涂大官圩。
  7月,中共宣城县委在孙家埠东南的茶花岭建立"宣城抗日游击队",向阳任队长。
  ▲民国32年(1943)
  7月,中共皖南山地中心县委派吕辉率部分游击队员由绩溪柏罗源来宣城南乡溪口、章家湾、塌泉等地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活动。
  10月1日,日军61师团从芜湖、湾沚向宣城县城进犯,守备县城的国民革命军52师156团未予抵抗,撤至宁国。日军第4次侵占县城。
  11月,日军先后在东南境内的孙家埠、鸡头岭、洪林桥等地筑碉堡、建驻点。同时在城区组建维持会,在境北湾沚组建汪伪宣城县政府(1944年6月迁至县城)。
  12月,中共宣城抗日游击大队在东南乡董村沟成立。大队长段广高、副大队长向阳,政委陈洪、副政委彭海涛。全队共30余人枪。
  是年底,中共宣当工委机关由当涂大官圩迁至境内狸头桥,并改称为中共宣当县委,书记方休。同时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机构宣当办事处,主任朱昌鲁。原当南自卫大队改称宣当自卫大队,大队长陶家才。
  ▲民国33年(1944)
  1月上旬,中共宣城抗日游击大队组建南山、沈村、西进三个区队,就地开展抗日活动。
  2月,宣城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在南乡札门口北歇建庙创办并开学。
  3月,中共西进区武装税收小组,在亲睦乡(今向阳乡)殷村附近的水阳江上,阻截日军洋行货船10只,没收大批物资,并生擒了押船的日军。
  3月,日伪军在东南乡杨村附近筑碉堡,建驻点,企图封锁抗日游击队活动,中共宣城县委集中三个区的抗日武装予以摧毁。
  4月,东南境内的佳山、桂峰、洪南、洪北、沈村、亲睦、夏凉等乡在中共宣城县委的领导下先后建立起"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由群众选举乡长。
  6月,中共宣当县委及宣当办事处首次开展扩军运动。北乡昆山区60余名青年参加抗日部队。
  9月,中共宣城县委领导的宣城县行政办事处在洪北乡新龙巷成立,彭海涛当选为办事处主任。办事处下辖南山、沈村、西进三个行政区。
  10月5日,中共宣城县委派王平、上官绪德、张向明等12名游击队员,由张国英作向导,突袭国民党军驻周王乡梅龙坑据点,夺获军用电台1部、步枪8支。
  11月,国民党军52师一部,纠集泾(县)、旌(德)、宁(国)、宣(城)4县自卫队"清剿"宣南章家湾、塌泉等抗日游击队根据地。共产党人吕辉率领游击小分队开展"反清剿"斗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