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楹联和书法是姊妹艺术,两者不能分割

 江山携手 2016-10-09

楹联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两颗璀璨的明珠,血脉相连,渊源流长。

楹联,俗叫“对联”、“对子”。用书法或写在纸上或雕刻在木板上,张贴或悬挂在门旁、书斋、厅堂和楼亭台阁。因此,楹联不是单一的联词,离不开书法的表现形式。所以说:楹联和书法是姊妹艺术,两者不能分割,彼此相辅相成,珠联璧合。

据《宋史.蜀世家》和《蜀梼杌》记载:公元九六四年,蜀后主孟昶于除夕夜命学士辛寅逊撰词题桃符,嫌其不工,就自己写了一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应该算是最早的一幅楹联。楹联的真正兴起应在明代。据清人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写道:“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幅。”明太祖朱元璋不但赐给了大臣陶安“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而且在除夕之夜微服出行查看。由于皇帝朱元璋的高度重视,楹联才得到迅猛的发展。经过一千多年来的发展和演变,楹联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文化学科。

现在楹联界(全国各级楹联组织)加起来有30多万人,队伍是非常庞大的,也是非常活跃的,全国各地几乎每天都有开展各种各样的征联、评奖和采风活动。因为楹联界一直提倡和重视楹联和书法双修,产生了一些楹联和书法双修的专家。

在此,想起我任《中国书画报》书法批评栏目学术主持人期间,于2009年11月17日,我组织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努力提高楹联书法创作水平》的讨论,讨论文章于2010年1月2日发表《中国书画报》后,引起强烈的反响。 

我们那次论坛,主题是讨论书法界在写好字的前提下,加强对楹联知识的学习和普及,学写楹联,写好楹联。今天,在座的诸位都是楹联界的专家和有一定影响的名家。同样,我认为楹联界在写好楹联的前提下,加强书法的修练,加强对书法的学习和普及,学写书法,写好书法,也是非常必要的。

楹联,从文字方面来说, 是以联词为主要内容,是最简短的一种对偶文学,从书法方面来说,也是书法艺术形式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楹联是集联词和书法于一身的艺术,两者缺一不可。优秀的联词和优秀的书法结合,可谓是珠联璧合、百看百爱的楹联。如果优秀的联词和较差的书法结合,有如“鲜花插在牛粪上”,成为很难看的楹联了。同样,优秀的书法和优秀的联词结合,可谓是珠联璧合、百看不厌的楹联,如果优秀的书法和较差的联词结合,有如“红漆马桶绿漆盖”,外表好看里面空。

楹联,注重内容与书法的艺术性和欣赏性。楹联的内容广泛,灵活运用。可以用最少的几个字,也可以用最多的的几百个字,或咏事、或咏物、或咏景、或咏情,都可以用文字来表达思想,寄托情思。书法也是用途广泛,灵活运用。可以根据内容的字数,可用大字也可以用小字,可用正楷、行书,也可以用篆书、隶书,以笔墨书写来表达思想,寄托情思。

不论古代还是当代,我们都可在很多名胜古迹和景区看到很多内容和书法的和谐统一的楹联。

历代文人,皆能诗能联能书。随时随地可拿起毛笔挥毫题诗写联。联词和书法出于一人之手,更加完美地表达表达思想和情感。

现在的楹联界,有些人只注重文字内容的修炼,没注重书法的修炼。

我在有些地方看过一些楹联书法作品,落款大多是某某撰联、某某书。能撰联又能书法很好的楹联家少之又少。现在全国各地楹联学会搞楹联书法征稿和比赛的活动也逐步繁荣了起来,这是中国楹联学会和全国各地楹联学会及楹联家共同的努力下,使楹联书法事业大发展,欣欣向荣,实属来之不易,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盛事。但是,据我所知,大多数投稿的楹联书法作品,楹联界的书法水平不是很高,大多数楹联书法作品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而是一人撰联,另一个人书法。只有极少数人的楹联和书法是完美的作品。

同时,在征稿楹联书法作品的评审过程中,问题也出现了不少。楹联家评委偏重作品的内容、平仄相对、联句的修辞对仗,词性要相当,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忽略了书法风格、布局、用笔、用墨等等。书法家评委又偏重作品的书法风格、布局、用笔、用墨,忽略了楹联的内容、平仄、联句的修辞对仗,词性是否相当,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是否洽当等等等。因此,有些入选作品既不合楹联的规则,又不合书法的要求,甚至有的获奖作品还出现错别字。

在征稿楹联书法作品的评审中暴露的问题。一方面提示我们的楹联家和从事楹联工作者必须重视书法的修养;一方面提示我们的书法家和从事书法工作者必须重视楹联的修养。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还要健全征稿楹联作品的评审机制。

众所周知,楹联书法是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楹联家和书法家如何认真、严谨地创作楹联书法,一是楹联家虚心学习书法方面的知识,提高书法的修养,一是书法家虚心学习楹联方面的知识,提高楹联的修养。

因此,楹联界提倡和重视楹联和书法双修,是很有必要的。

今年,我欣闻在孟繁锦会长带领下,中国楹联学会肩负着楹联书法教育的重任和使命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楹联书法”课题班。这一创举,非常及时,意义重大。这让我们对楹联书法的整体水平提升到高度永远充满希望。

当然,对我的认识和看法,持不同意见者,是可以争论的。对于学术性的争论,我想中国楹联学会和各地楹联学会的专家及楹联工作者是会受到欢迎的,而不会受到责难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