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848米珠峰,历时4年终于拍出“史上最难拍纪录片”

 汉青的马甲 2016-10-10

《喜马拉雅天梯》主题曲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纪录片,

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

这是必须去做的事情。”



头上的天,

和脚下的路,

就是一切。

……


喜马拉雅天梯


海拔8848米,

世界最高点。



90后青年索多,

虔诚的匍匐在山顶,

拜了三拜。



对登山者来说,

这是旅行的终点,

但对索多而言,

这只是起点,

与他的成年礼。



作为一名登山向导,

接下来的几年,十几年,

甚至更久,

每年他都要帮助不同的人,

站在这个地方。



索多来自西藏登山学校,

那是全世界唯一的一所,

以培养登山向导为目的的学校。

王石登顶、奥运圣火上珠峰,

全都依赖这所学校的毕业生。



向导作为先驱,

全程为登山者打点好一切,

再护送他们上去。




海拔6500米以上,

风雪、冰盖,崎岖道路,

不足平原一半的含氧量,

每走一百米几乎就要用一个小时。

动图


向导们在这种环境中,

来来回回数次,

运送物资上山,

修帐篷,修绳梯。

动图

动图


必要时还得进行高山救援,

和强制体力不支登山者放弃登顶,

并带其下山。

动图


每年一次登顶,

每一次都是一场,

未知和冒险的旅程。

动图



海拔5300米,

珠峰大本营。

动图


制片人雷建军、

导演萧寒和梁君健等人,

紧张的盯着画面。

动图


当索多下跪祈祷,

登山者展臂欢呼的场景,

出现在镜头里的时候,

所有人都哭了。




仅这两个月高山镜头的拍摄,

整个摄制组平均减重15斤。

所有人适应着高原反应,

一次次挑战身体极限。



摄影师们,

最为艰辛。



汉人摄影师张华,

硬抗着机器到7028米拍摄。

途中打滑摔下几百米,

差点掉进深渊。



摄影指导扎西旺加,

多年前就被医生要求拄拐,

此次却依然手持机器,

抓拍了许多稍纵即逝的画面。




达斡尔族摄影师,

90后的郭伟松负责航拍。

他在6500米高度,

顶着高原反应造成的头痛压力,

一次次试验。




五十多岁的藏族摄影德嘎,

戴着老花镜,

趴在地上拍摄。

被紫外线晒得掉了一层皮。




延时摄影师王恒,

为了几秒钟的极致美,

长时间独自处于,

极度恶劣的环境里

在海拔6500米拍摄的时候,

甚至曾掉进冰窟窿。




为了实现高海拔拍摄,

摄制组专门花费三个月,

培养登山向导巴塔和旺堆,

学习摄影技术。



海拔7028米以上,

是他们两人戴着三层极厚的手套,

顶着头上风雨,

防着脚底打滑,

一帧帧记录下来的。

动图


而因燃料不足,

所有人还得在空闲的时候,

去捡牛粪回来烧。

动图


最考验心力的,

是在拍摄过程中听闻,

珠峰南坡雪崩,

16名尼泊尔向导全部遇难。




因对北坡没有太大影响,

登山者和向导坚持登顶,

摄制组的所有成员,

也毫不犹豫留了下来。

动图


这些艰辛与坚持,

最终成就了,

纪录片拍摄史上的多个“第一”:

动图


第一次将摄影脚架,

架在海拔8848米上;

动图


第一次在海拔6500米,

完成航拍摄影;




全球第一部完整记录,

珠峰北坡登顶过程的电影;

动图


中国第一部,

超高清4K画质的,

登山纪实电影;

动图

动图



2015年10月16日,

这部历时四年的纪录片,

《喜马拉雅天梯》终于上映



《大圣归来》的宣发团队,

对其进行宣发。




王石、陈坤、杨澜、

舒淇、老狼、顾长卫……

几十位名人力荐。



但也许是因为,

在最后的成片中,

舍弃了许多,

“吸引人”的镜头。




2013年登山季,

索多他们已经到达8400米,

但因为一人脑水肿,

所有人放弃继续攀登,

用接力的方式,

把人救下山。




而当时那一批人中,

有几个此次又来,

并且顺利登上顶峰。

但这件事在片中压根没提。




还有在登山途中,

遇到并掩埋了,

9具已经被风干的尸体。

但在正片里,

只有一个几秒钟的镜头。

……




导演萧寒解释,

影片是为了记录登山向导的工作,

并不是要拍风景片、剧情片,

所以采用了比较克制的表达方式。

他们要做的是真正的纪实电影。




如此“任性”的代价是:

0.47%的排片,

最终票房1100万。




这对纪录片来说,

已经是奇迹

虽然前期投入资金是1300万,

再加上他们固执上院线,

还有一笔不小的宣发费用。

动图


而最早的筹备资金,

是萧寒卖掉房子搭进去的。




雷建军和梁君健等人,

在整个过程中,

也是只贴钱从没拿过钱。




萧寒说,

创作之初已经想到这个结局,

只是一直憋着一个愿望,

希望这部电影,

能撬动纪录片市场的现状。

动图


但无论如何,

这一群对纪录片深怀执念的人,

还是会投入满腔热血和精力,

继续做下去。



来源:读道文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