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到很多“作死类”的问题。 这类问题的共性是:
说难听点,这类问题的性质,大概就是, 男丑还穷猥琐,怎么睡到林志玲? 女丑还胖矮挫,怎么睡到宁泽涛?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最基本的一点,完成了基本的本科教育以后,所有的成人再深造和继续教育,其实都是一种投资。 而投资必然是要考虑成本和回报率的。 家里没钱,就想出国,家境困难就一定要考研读博,大概就像,我现在存款为零,但我想投资阿里巴巴,我一定当阿里巴巴的大股东,有什么办法呢? 这么一想很荒诞吧? 有钱人在投资领域上,往往会大胆和冒险,因为他们承受得住失败和打击,也就是有所谓的大量试错成本,在教育方面他们也如此,国内中产阶级人群越来越多,无一例外都选择了让子女出国留学,哪怕是读个三流野鸡大学也在所不惜。 这种中产阶级家庭留学本身就是盲目而狂热的,随着中产阶级家庭超过一个亿,子女遍布在各个大学里,慢慢的留学就形成了一种流行,似乎你不留学就落后了,留学就比别人优越了,因此也让普通工薪阶层的不懂事小孩,觉得自己也配得上中产阶级的教育投资了。 问题是,普通人根本就禁不住这么躁。 对于普通人来说,教育从来都不是目标,教育永远都是手段,而目标有且只有一个,就是幸福人生。 这个幸福是可以量化的,从精神,物质,情感需求,生活状态四个方面,其中一个最基础的,就是所谓经济基础,换言之,你要有份不错的事业或者工作。 这个,才是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自己可以因此选择不同程度和种类的教育,但如果你选择教育的目标仅仅是为了接受教育和看看世界,连一个事业目标或者专业目标都没有就去盲目选择教育,这是很不智的行为。 如果你说你热爱XX学科,想当科学家,热爱XX技能,想当工程师或者专家,那么就可以自己去了解相关的学校和专业,积极去做准备,刻苦努力学习,这时候其实有很多种办法可以让一个家境平平的人留学(前提是你必须足够优秀,目标足够清楚,手段足够果敢),但是对于一个工薪阶层家庭出身的人来说,没有明确的理想指引,没有清晰的学科爱好,仅仅是想见识下世界跟教育,这个就叫做不懂事。 错误的把手段当做目标,是极其愚蠢的事情,尤其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往往意味着极大的牺牲和代价,这个代价往往还是得不偿失的。 我身边有活生生的惨痛案例,见识到一些小孩,小县城北京,家里也没多少余粮,本科已经是很不错的一本了,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就是为了所谓的北大情节,清华情节,卯足了劲一定要去读名校的研,根本不考虑专业,不小心掉入了文史哲的坑里,运气不好的被保了博,30出头了一事无成,收入极低,婚恋压力,世俗压力都极大,尤其跟当年的本科同学比,他们很多人都是销售经理市场经理开始考虑买房结婚,甚至有人已经入手第二套房投资了,这个时候相对比下,加上名校的耀眼光环,整个人的性格和心理会更加扭曲和奇怪,前半生的规划彻底走偏,因此得了精神类疾病的我都见过一些。 教育和学历是很重要,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学历教育存在着巨大的边际递减效应,即到了某一定层次后,学历和受教育程度并非越高越高,所谓的文化层次高跟收入水平根本根本不成正比,这时候盲目去求什么名校,什么考研,什么留学,是非常得不偿失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唯一的好教育,是合理的投资,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冷静灵活的思考,并调用配备自己的资源来达到目的,暂时达不到的也不会气馁灰心,而是想办法灵活调节。 你都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啥,未来目标是啥,只知道什么眼界,平台,视野,看世界,完全没有实实在在的投资回报比的想法,这就叫务虚不务实,换言之就是题眼里的盲目化。 更何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很多途径,去500强公司奋斗到总监就不能提高你眼界格局?跟事业有成的工作前辈谈笑风生就不能开阔你视野?看看各大MOOC学堂就不能接受一流教育?广读各类书籍并应用到实际中自我提升就不算积极进取? 世界上最实用最优质的教育仍然还是通过自学来实现自我增值,这个自学不是自己闭门造车,而是聪明的利用身边一切可用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见识世界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工作,早日建立自己的事业。 当然如果你家里有钱,那当我什么都没说,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本来教育这种东西,除了必需品外还有各种奢侈品,有能力有时间,购买奢侈品当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