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何时起,你不回忆90年代了?她花掉300万,帮你找回忘却的青春|一刻

 汉青的马甲 2016-10-10

清晨正确的打开方式   和「一刻」欢喜





每个知道王一淳拍摄了《黑处有什么》的人都会问她一个问题,黑处到底有什么?被问及多次后,她幽默地总结了一个标准答案。她电影里的故事围绕九十年代展开,她希望能对那个年代做一个认真而全面的回顾,也希望趁记忆还在,为自己的成长做一个梳理。





《黑处有什么》在小范围的放过几场,我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就是:黑处到底有什么?为了简化每次的回答,我专门写了一个标准答案:


黑处有什么?有不辨来处的花香,有蠢蠢欲动的情欲,有冷血杀手,有围观者的无知冷漠,但也有笨拙而善良的人执拗地为你点亮一盏小小的灯。


当初有人听说我在拍电影,问:你拍的是什么电影?当时我也想给大家一个比较明确的回复,总结以后,我是这么回答的:我拍的是一个彩色遮幅宽荧幕、青春校园不励志、家庭伦理、惊悚悬疑破案片。


其实简单来说呢,我就是想对九十年代有一个全面深入的回顾。





王一淳


我一直很想搞清楚,我们是怎么长成今天这个样子。心理学家说,一个人成年以后是什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童年和少年时的记忆。所以我想趁那些记忆还在,对它们做一个归纳和回顾。就像鲁迅的题目叫《为了忘却的纪念》,之后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忘了。


我的很多朋友都说,你一直还活在九十年代初。我想了想确实是,这些年为了这个片子我一直在收集各种资料,我对那时候的记忆确实更深刻一些。




我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也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很多特别年轻的观众,因为我觉得有些情感可能早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对年轻的观众没有什么感染力。但是让我惊喜的是,在影片放映之后,很多年轻的观众特别激动地过来跟我交流说,他们的成长也是如此。


影片里面包括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包括小孩和家长的沟通,他们都非常地认同,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意外的惊喜。但是同时这也说明了我们文化中很多根深蒂固的东西,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可能到现在有很多东西还是那样,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我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的改变吧。





我特别不认可有些青春片,对所谓九十年代的回顾,里面的人都穿着很整齐的校服,然后长发飘飘、白裙飘飘。我不知道别人的青春,但是最起码我自己的青春不是那样的。即使有校服也都是那种特别肥大,特别丑,特别不情愿。这个是我对九十年代初的一个记忆。


我看了那些很气不平,我觉得我要写一个态度比较老实的,真实地还原九十年代的一个片子,所以吭哧吭哧写了很多年。





我爸零二年去世,当时我受的触动特别大,就下定决心对自己的成长做一个梳理,开始写这个故事。写着写着跑去干别的事了,一跑就是一两年,但是这个事并没有完全的放下,等倒出来空呢,我就又回到这个事上了。这中间经历了结婚、生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不断地发生着改变。所以到最后完稿的时候,这个故事的重心还有脉络,已经和当初动笔的时候,有了很大的不同。


我最早是把它当成一个小说来写的。写好了以后,得到了一些亲戚朋友的鼓励,说你不妨把它改成一个剧本,因为读着还挺有画面感的。我就说,那好吧,我就改一改吧。结果改完了以后,也试着投了几家影视公司,结果还真有一家感兴趣,而且当时也是一个比较大牌的阵容。






但是签合同的过程中,我非常纠结,我不愿意轻易地把这个故事卖掉。


我自己觉得这个故事,并没有说多好,而是它有很多我自己非常用心记录下来的成长的印记。轻易地把它交给另一个人演绎,一个是我也不相信他能特别准确地把握到我想要的一些点,再一个我觉得有点太亏了,最扎实的这一部分工作我都已经做完了,结果后面捞好的事都给别人了。所以有点不甘心,就动了自己拍的念头吧。我也经过了反反复复的权衡,当时估算这个片子要花三百多万,对我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我对影视圈里头很多人,并不是那么的认可,因为有过一些小小的接触。


我觉得最起码码文字的那些人,还是有比较扎实、比较老实的创作态度的。影视圈的一些人,我这么说可能不太合适,在公开场合,我觉得混子很多,就仗着这个行业门槛比较高,毕竟它有技术的门槛、资金的门槛,把很多有志青年拒于这两个门槛之外。我不妨花点钱,把这个门槛打破。




说到九十年代,我并不认为那个时代有多美好,就像这个影片中所展示的。(以下略有剧透)


影片中我直面了很多大家回忆中有意回避或者有意选择不太美好的瞬间。






比如说,老师老打学生,而且老爱骂学生,为什么现在的片子中没有一点涉及呢?这个对我们的成长难道没有任何影响吗?


我记得那时候老师打学生可不是简单的像现在推一下或者什么。那个时候是真的打,老师恨不得看功夫片学了降龙十八掌,学少林无影腿,感觉就是找一个学生练手。有时候学生可能并没有犯什么大错,可能只因为老师生活中有诸多的不如意,就开始一顿暴揍。我看他们打的时候,心里特别害怕,因为我胆子比较小,那种杀鸡骇猴的对我来说特别明显,记忆特别深刻。


我有时候在想,这些当年挨过打的学生现在都在哪?他们的成长难道完全没有受那些事情的影响吗?我不太相信。现在大家总是说缺少爱,那我们是怎么长成缺少爱这个样子的?我想从这个事上追溯一下。






再一个,仅仅通过血型的鉴定,就可以证明这个人是凶手。这一点因为涉案,所以当初影片过审的时候,也要通过公安部的审查。


审查的时候,这一点非常的敏感。在九十年代真的就是通过血型鉴定,就可以定一个人的罪,所以说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最终这个还是过审了,我觉得我还挺幸运的。


试想一下,血型它总共就只有A、B、AB、O四个血型,就相当于我们考试的时候,ABCD四个选项。蒙对的可能性,有时候就是25%。如果你不小心蒙对了,那个血型真的和你一样,你当时又不能真正提供一个不在场证明,只能自认倒霉了。所以我想对这些事有一个交代,我觉得在我们高速发展的现在,这些人、这些事不应该这么轻易地被忘记。





还有很多片中不太美好的东西,比如说小姑娘响应学校的号召,到敬老院里头,本来是帮助老人的,结果被猥琐老人揪着在小黑屋里读《金瓶梅》。很多我们小的时候,也许都有过这样的记忆,可能长大了以后都选择了回避或者遗忘。我就是想把这些东西揪出来,好好地再聊一下。






我也记得那个时候特别美好,但我觉得不是那个年代本身更美好,是因为那时候你年轻,你还相信很多美好的东西,然后心中还有很多美好的愿望,所以那个年代在你心目中特别清晰,特别美好。


包括我妈,她年轻的时候,饭都吃不饱,她还是觉得年轻的时候好,人多么的单纯。她还觉得,现在的歌都是瞎叫唤,那个时候唱的《洪湖水,浪打浪》、《珊瑚颂》,那才是歌。然后我说,不是歌不好了,是你老了。后来我妈自己琢磨琢磨,她也认同我的说法,好像是这么回事。






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有点小野心,就是想填补一个老老实实回顾九十年代的这么一个青春片。如果非要叫它青春片的话,这里面没有堕胎,没有乱七八糟的恋爱,更多的就是家庭、校园等等综合的一个回顾。


很多人问我,片中小女孩的爸爸,是不是跟你自己生活的印记比较像?不可否认的是,我爸爸确实也是那样的一个人,比较抠,比较轴,认死理,然后愤世嫉俗,在单位不会应酬的这么一个人,我觉得他对我的影响还挺大的。但我和他在很多方面比较相似,都有点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吧。所不同就是,我感觉他没生在一个好时代,他生在了一个最糟糕的时代。


所以我想替他发出一个声音,替他们那一代老知识分子发出一个声音,我希望他们的委屈有人能听到。这也是我的一个想法。


综合来说,我不怀念九十年代,我只是怀念那个时候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