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东四环高碑店的民俗文化村,有一幢并不起眼的楼房叫“六洲大厦”。书法界久负盛名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就在这里。中秋前后,北京的黄金季节,记者如约来到这里,专访了刚刚从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主任位置上退休的著名书法家刘文华先生。 《大河美术》:刘老师,您好。从资料中得知,您曾是欧阳中石和刘炳森的学生,但您的书法中却看不到二人的痕迹,似乎没有师承关系。这是为什么呢? 刘文华:老师与学生是教和学的关系。有很多老师喜欢让学生照着样子学,自己怎么做,就让学生也怎么做,这叫“师父教徒弟”。但书法不一样,因为书法不属于一门技艺,而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学问。作为一个老师,不应该是传播技艺,而应该是传授思想和方法,特别是帮助学生把握方向、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就跟我们当父母一样,不是总带着孩子过马路,而是告诉孩子怎么过马路。学生学老师,不是学老师的字,而是学老师的学问、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学做人。1975 年的时候,刘炳森老师就跟我讲,“你要想学好,只能学古人,不能学我”。欧阳先生,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书法家,而我认为他是一位学者,一个教育家,也可以说是一个思想家,他从不要求学生学他,而是教授学习的方法。
《大河美术》:有一种现象,就是中国书坛有很多人写的隶书或多或少都有您的影子,因为您是中国书法培训中心的主任,当了十多年的教授,很多书法家都是您的学生,尤其是写隶书的,可以说您是“桃李满天下”,这又如何解释呢? 刘文华:其实,这不是事实。我在这儿教书法,从来不教技巧,一直在讲历史、原则、规律、方法,再就是讲艺术思想。但学生出于对老师的尊重,又经常看你写字,或多或少都会沾染上你的习惯,包括不好的习惯。我教过的学生确实很多,但我也是只教方法。而且在展赛中,只要看到学生学我的字,我就会批评他。在评审中,我甚至会把模仿我的字直接拿下来!当年有一个展览,我是评委,张海主席也在,有一名作者,都进获奖圈了,我说他的这件作品不能上,更不能获奖,因为它是学我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学我的。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些青年作者,急于出成绩,投评委所好,主动地迎合,这个责任不能算到我的头上。 《大河美术》:提起您,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隶书,还有就是汉碑。甚至有人把您称为隶书的“教父”。但与其他的隶书大家相比,您的个人面貌似乎不是太明显。您是怎么考虑的? 刘文华:我是纯写汉碑的。除了汉碑之外,我基本上不碰,包括汉简我都很少碰。业内有些思想前卫的人说我:“文华的字,功夫很好,但缺点儿才情。”就是说我的创造力不够,缺少创新精神和个性。他们是从技术上判断的。但是我特别欣慰的就是,这么多年,我没有受时风的影响,没有进入意识流。我认为我的脑子一直很清醒,就是守着古人。我是长期恪守汉碑的人,守护着汉碑。只不过是在守护的过程中,我的触摸面很宽,既不是完全学《张迁》,也不是完全学《石门》《礼器》《曹全》,是综合学汉碑。所以,我的隶书,一看就属于汉碑的范畴,但又不是某一家汉碑。我守的是汉隶的精神。这一点,是别人所不了解,也难以理解的。我是国内为数不多“守护”汉碑的人,不是“改造”汉碑的人。请注意,是“守”,不是要“创新”或“出新”,也不是要追求个性,而且我要求自己在写字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个性完全扼杀掉!因为我们没有资格提倡个性,没有能力追求创新——你是有本钱,还是有学养,还是有知识,还是有地位?在古人面前,我们跪着磕头就够了,做个孝子贤孙足矣! 《大河美术》:在书法界,您是有名的“怪人”。因为您无论在创作上,还是理论上,都堪称大家,但您从不办展览,也不出作品集,这是为什么呢? 刘文华:每个人的行事风格不同。有些人喜欢出书,喜欢搞展览,但有些人不喜欢。其实办展览也无可厚非,展示自己的才华嘛,让更多的人了解你。但就怕(展览)让别人看出你对书法根本就不懂,或者驾驭不了,甚至技术都没过关!我曾在一次展览的研讨会上说,展览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儿,无异于扒光了示众!读过多少书,临过多少帖,作品一看,瞬间便知。出书就是留下了证据,办展则是留下了事实,所以,我有畏惧之感,总觉得自己不行。再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认为,书法是需要用一生去历练的,如果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把不成熟的东西拿给社会,也有些不负责任。我觉得,搞艺术要能够坐“冷板凳”,只有这样,心才能静下来。当然,如果是着眼于恭拜求詈,或者是作为阶段性的总结,也是可以的。其实,我都不愿意说自己是书法家。我给自己的定位:第一身份是书法工作者,第二身份是书法研究者,第三身份是书法传播者。如果再加一个,那就是书法的实践者。
《大河美术》:您虽然没有出版过原创的作品集,但出版过临作集,比如4 年前出版的《刘文华临汉碑五种》。您既然不愿意出作品集,为什么要出临作集呢?一般认为,临帖最好的是原碑,并不提倡学当代人的东西。 刘文华:汉碑大都残缺不全,斑驳难辨,学生临摹起来,可能都看不明白字形或笔画。而我的临作,把它复原了,这样就便于初学者临习,至少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我觉得这样做很有意义,所以还要进一步扩大。最近我又临了四本,很快就要出版了。
《大河美术》:现在的书法理论界,引用西方艺术理论的情况越来越多。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刘文华:这是一种特别让人纠结的问题。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引进一些西方艺术的理念,是正常的。其实,引进西方艺术理念,不是现在才有的。很多老一代的艺术家,经常去国外交流,尤其是美术界。我觉得,西方的艺术理念可以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因为西方艺术理念和东方艺术理念产生的文化土壤完全是不一样的。艺术的过程和艺术的方法也不一样。我们(东方艺术)是以历史为镜子,以古人为标准,而西方不是这样的,西方艺术反传统的很多。用西方的水来和东方的泥肯定不行,因为水土不能交融,所以不能拿西方艺术的标准来解读或评价东方艺术。 (记者 盛大林) 艺术简历 刘文华 1955 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主任。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四、五、六届书法展获“全国奖”,第四、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获奖。 刊于《大河美术》第31期02版,编辑整理:大河美术 《大河美术》唯一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