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之六器—玉圭(青圭礼东方)

 1234qinr 2016-10-10

 

         六器,即六玉,古代祭祀时所用的六种玉石。《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 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里是六种玉石,除其中苍璧外,其余为五玉,也称“五瑞”,用来祭祀五人帝及五人神,配以五方之色。


      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各个历史时期出土的玉圭:


新石器时代出土玉圭



       玉料表面经染色呈漆黑色,器身扁而长,一端略宽,有刃,另一端有一孔。圭两面皆有纹饰,一面中部为阴线兽面纹,兽面的上、下方分别饰阴线绳纹及成组的凸线,另一面的主体纹饰同前一面大体相同,下方有一组凸线构成的变形兽面纹。目前为止,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有类似凸线纹饰的玉圭,对这件玉圭的制造年代,学者多有推测,一些学者认为,玉圭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




夏代出土玉圭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软玉。顶端呈等腰三角形,宽于饼端,两翼稍薄,磨成钝刃状,两侧尝遍斜收,底边平直。顺向平置于死者胸腹间,尖端朝向墓主足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阳起石软玉,边缘半透明,器表抛光。顶端稍宽于柄端,顶缘近似弧刃,但中部出一突尖,形成不甚明显的、两腰呈弧线的三角形。两侧单面刃。墓中纵向平置于墓主头骨右侧。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扁长体,底平直,首有刃。腰际两侧有对称凹口,背至首部渐薄。有一孔。两面均有切痕和自然裂纹,刃残。此件玉圭精巧。可随身携带,实用性强。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条形,未开刃,一孔。一侧有半圆形凹缺,近凹处有一长切痕,完整。此件玉圭小巧,有已用功能,有改制痕迹。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体扁长,一边平直,一边有刃。低圆弧形有孔。首有刃,一面近底部有划痕。边残,此件玉圭兼有实用和礼器作用。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扁平体长形,一孔。底残缺,首薄。此件玉圭较厚实,相比较实用性较强。



二里头文化玉圭

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三区二号墓出土

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二里头玉圭(图一)为典型的夏代礼仪用玉,长17.4、宽4.4、厚0.6至0.8厘米。玉质牙黄色,上有褐色、灰白色沁斑。器呈扁平长条形,通体磨光,两面刃,近钝端穿二孔,两孔间饰弦纹、带状菱形刻纹,上孔上端的一面有三道朱条纹。



商周时期出土玉圭

        真正的玉圭见于商代,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

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出土

        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妇好墓槽纹玉圭(图二)为商代晚期礼仪用玉。长22.7、宽3.8至4、厚0.9厘米。玉质深绿色,上有棕黄色沁斑。器呈扁平长条形,刃宽端窄。端部平,靠端中部有一圆穿。刃厚,转角圆润。圭身两面分别琢刻竖直阴线槽纹八条,中间六条两两紧依,靠端部又琢以四条横行线,两两相依。此种形制的圭与古玉图考》著录的“琬圭”相似。

西周时期玉圭

龙凤纹玉圭形饰

         西周 。长10.3厘米,宽3.8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31号晋献侯夫人墓出土。置于墓主人腹部,已沁呈褐色。双面刻有形制相同的凤鸟纹和龙纹。凤鸟有冠,弯喙,圆眼,展翅,尾羽上卷,蟠曲回旋至凤喙,凤爪置于龙身;龙身蟠曲,卷鼻,臣字目,吻前有一穿孔,内嵌绿松石。纹饰多以斜切线和较细的阴线相配合的技法,勾勒双线轮廓,颇为精致。



春秋战国出土玉圭


扶风黄堆素面玉圭

        春秋战国时期,圭开始广泛使用,玉圭仍然是主要的玉礼器。这一时期,圭还用于盟誓活动中,起简册的作用。山西侯马和河南温县的盟誓遗址中,盟辞大多书写在圭形简上。这些圭的主体狭窄,圭角尖锐,制作整齐精制。春秋晚期,在一些诸侯国内,被称为卿大夫的高级贵族拥有很大的权势,他们往往代表新兴势力,不把诸侯王放在眼里。在“礼崩乐坏”的冲击下,这些卿大夫相互争夺土地和人口,瓜分诸侯国的势力范围。当时普遍盛行一种“盟誓”活动,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有人形容春秋时期为“世道交丧,盟诅滋彰”。所谓“盟誓”就是古代为了某些重要事件而举行的集会,会上制定公约,并对天发誓,谁也不能违反天命,否则将受严厉惩罚。春秋时期一些卿大夫为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经常举行这种盟誓活动。盟誓时,主盟者将辞文写在简策上,称作“盟书”,并杀牲取血,将牲口和简策放在坑内埋起来,以取信于鬼神。这些“盟书”不但使我们了解了春秋时期的盟誓制度,更重要的是出土的“盟书”均用玉石制成,从中可窥视当时的用玉制度。首先,盟誓仪式属于礼制活动,作为盟书的玉礼器有圭和璋,作为玉币(专用于祭祀和会盟仪式之玉)的玉礼器有璧、璜、环等;其次,作为盟书的圭和璋,在形制上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大小和宽窄的尺寸相差很大,有很多都是用废料改制成的,可见当时并不重视盟书的用玉质料和尺寸,而是重视圭、璋上面所写的内容;再者,作为玉币的璧、璜、环等玉器,制作规整、精致,说明这些玉器并不是制作出来就作玉币之用的,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璧、璜、环是用作了装饰玉,所以在盟誓时只不过用了现成的璧、璜、环等来充作了玉币。


春秋晚期 侯马秦村盟誓玉圭

        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晋定公十五年至二十三年间(公元前497-489年)晋国正卿赵鞅与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山西省侯马市秦村盟誓遗址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侯马秦村盟誓玉圭(图四)就是春秋晚期礼仪用玉。这件长20.3、宽4.3厘米。玉质深灰色,不透明,表面沁蚀有一层白浆。体扁平,尖首,两边斜直,底边平整。原来应为礼器,盟誓时作为“玉币”与牺牲共同埋在一个坑内。



秦汉时期出土的玉圭

        目前发现的秦汉六朝的礼仪用玉中,玉圭相对较多。其形制基本一样,以青玉制作,均尖首、折肩、平底、素面,多无孔,西汉中期有在下部穿一孔者。秦代玉圭除西安联志村的以外,在山东烟台芝罘原阳主庙后殿前秦代祭祀坑中也出土有两组青玉器,其中有圭,放于璧孔中央,可见玉圭是祭祀时必用之器,西汉以后玉圭发现较少。


秦代玉圭(图1)长7厘米,宽1.5厘米,和田青玉。


秦代玉圭长8厘米,宽1.8厘米,和田青玉受沁,局部呈鸡骨白色。


扬州博物馆的邗江胡场7号墓玉圭

        为西汉礼仪用玉。长7.1、宽2、厚0.2—0.4厘米。两件,青玉质,玉中有黑点,扁平状,长方形出尖。此器出于棺室内,同出还有钺形穿孔青玉片,应同为礼仪用玉。此种形制玉圭在山东巨野红土山西汉中期墓中也有出土。

       


明清时期出土玉圭

        在明代冠服制度中,皇后、皇妃、皇嫔、皇太子妃、亲王妃、世子妃、郡王妃礼服均有“玉谷圭”一件,即瑑有谷(穀)纹的玉圭。明神宗定陵和各地明代藩王墓出土过多件玉谷圭实物。


明神宗定陵出土玉谷圭

        明代后妃的玉谷圭遵从周礼一律为“七寸”(皇帝诸王的玉圭则依等级尺寸递减),《大明会典》特别注明为“周尺”。使用“周尺”是明人为了表示对传统的尊重与继承,其具体长度,按照《朱氏舜水谈绮》的说法是“明朝裁缝尺陆寸肆分弱”,即明人所谓的“周尺”一尺相当于明代裁衣尺的6寸4分。按照现在通行的换算,明裁衣尺一尺约等于34厘米(一寸3.4厘米),那么“周尺”一尺大约有22厘米(一寸2.2厘米),非常接近战国尺的长度(约23厘米)。


益宣王墓出土玉谷圭



歙县博物馆藏明代青玉谷圭


益庄王墓出土青玉谷圭(金沙遗址博物馆)


         朝鲜半岛的“大韩帝国”成立後颁布的后妃翟衣制度里也有玉谷圭,现存英亲王妃的玉谷圭无论造型还是纹饰都和明代不同,尤其把谷纹设计成谷稼的样子,类似《新定三礼图》的谷璧,完全没有理会谷圭用“粟文”的记载。


“大韩帝国”英亲王妃玉谷圭






其他相关文章阅读:

古玉之六器—玉璧(苍璧礼天)

古玉之六器—玉琮(黄琮礼地)

土古玉中的龙图腾

古玉中的“动物世界”

国内外馆藏出土石家河文化玉器一次看个够!

国内外馆藏出土良渚玉器一次看个够!

国内外馆藏出土齐家玉器一次看个够!

馆藏真品玉人都长什么样?

躺在泥土里的古玉是什么模样?

纤纤玉手—摸过馆藏出土古玉的手都长啥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